你和孩子之間的親密距離,只差一個遊戲力

2019-10-25     慢慢早教


前幾天,剛認識不久的新朋友琳的孩子在玩耍中把我的保溫杯撞到了地上,杯子被磕了一塊,他媽媽連忙喊孩子跟我說「對不起」。

可是孩子死活不開口,繼續摸摸索索地準備投入到玩耍中,這個態度顯然惹惱了媽媽,非要孩子跟我道歉。

我覺得場面有些尷尬,「沒關係,孩子嘛,公眾場合別為難他。」

琳說:「這不是第一次了,每次讓他跟別人道歉,她都像個自己受了委屈的孩子。」

接著,琳蹲下來,一本正經地給孩子講起了道理:「如果阿姨把你的東西碰到了地上,你會開心嗎?那阿姨也不開心啊,快道歉,不然媽媽生氣了。」

小女孩眼睛垂著頭,嘟著嘴,一聲不吭,手裡擺弄著玩具。

眼看著局面僵持,我連忙蹲下來,看著孩子的眼睛,詢問她:「你剛才不是故意的對嗎?只是不小心撞到了,那我們還是朋友對嗎?」

說著我伸出了手試探地等待回應,「那阿姨可以加入你的遊戲嗎?」

孩子送我一個微笑,害羞地輕聲說了一句「對不起」,緊接著拉起了我的手。

雖然只是一件小事,卻讓我開始反思,遊戲,或許是大人與孩子隨時隨地建立聯結的動力。

《遊戲力》的作者科恩博士說,「遊戲,是孩子的第一語言。既然我們都同意讓孩子『在玩中學知識』,那麼讓孩子『在玩中懂道理』、『在玩中建立自信』也會同樣有效。」

這與我一直信奉的育兒理念一致,且讓我對很多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隱形力量重新重視起來。

憶起之前去醫院看望親戚家的孩子,認識一個小女孩,總是一個人坐在走廊里玩。但每次看到我,都欣喜地跑到我身邊,跟我分享她手中的玩具,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我會蹲下來認真地和她一起玩遊戲。

其實,我會的遊戲很少,不過是兒時玩過現在還記得起的可隨時隨地玩的小遊戲,但我和她之間的互動卻是真實真誠的。

成年後,生活的瑣碎,讓我們少了很多想像力,多了很多一本正經,丟失了童心。但,比起一本正經說教,在玩中解決問題更能減少衝突,避免場面的尷尬。

別忘了,與孩子一起成長,不光需要我們付出時間和精力去陪伴,更是一場需要我們的智慧、盡情發揮腦洞的旅程。

1


遊戲是孩子天生的語言


《小豬佩奇》里有一集《小寶寶亞歷山大》,佩奇的堂妹小寶寶亞歷山大來家裡做客,佩奇自告奮勇喂亞歷山大吃飯。

佩奇將勺子舉到小寶寶面前時,小寶寶總是不識趣地把頭扭到一邊。

看起來容易的事情,到了無理可講的小寶寶那裡,就變成了無計可施。當時我的心裡咯噔了一下,因為面對不會說話又不配合好好吃飯的小寶寶,每個母親可能都有著同樣抓耳撓腮的挫敗。

豬媽媽輕鬆解決了這個難題:她上下小幅度揮舞著勺子,用輕快愉悅的聲音說道,「快看這裡,飛機飛來咯!」亞歷山大目不轉睛地盯著勺子,在「飛機」 停頓時默契地張開嘴巴,啊嗚一口將食物吞進嘴裡。堂姐也說道,「亞歷山大喜歡這樣,她喜歡把食物假裝成飛機。」

你看,遊戲是孩子天生的語言。

對成人來說,遊戲意味著休閒,但對孩子而言,遊戲卻是工作。不同於成人的是,孩子非常熱愛自己的這份工作,很少想要休假。

2


遊戲讓我們和孩子的聯結更親密


閨蜜丹說她很擔心女兒在幼兒園的狀況,因為她是班上最小的孩子,表達能力也不是特別好,每次晚上問起幼兒園發生的事情,女兒總是如失憶般什麼都想不起來。

如果她妄加猜測呢,女兒就都回答「是的」,搞得她既焦慮又找不到門路。

直到有一天,她從「假扮遊戲」中得到啟發,由她來假扮女兒,女兒假扮老師或同學,有時女兒表演得太投入,還會糾正她。每次表演,她發現女兒不光模仿能力驚人,且觀察能力很強,每個細節都不放過。

這個遊戲成了每晚她們母女之間的快樂時光,她不光知悉了孩子的生活,也增加了親密度。

遊戲力,成了她遠離無力感的鑰匙,也培養了孩子的情緒康復力。一件難過的事情,讓孩子在遊戲中扮演了「強勢」的那一方,轉換角色,再次複述時事情的前因後果就很明晰了,孩子也將不悅通過哈哈大笑釋放了出來。

遊戲是孩子學習如何與人建立親密關係,甚至如何與別人重歸於好的方式。遊戲中的開懷大笑,會讓我們和孩子的聯結更親密,給予孩子更強的安全感。

就像小時候我們熱衷於玩過家家,或者喜歡拿著針頭,讓爸爸媽媽扮演病人,我們扮演醫生。這個過程中,孩子在探索能力,也在釋放真實世界中遭遇的恐懼情緒,尋找自信。

3


創造你和孩子之間的「遊戲密碼」


打造專屬於你和孩子的「遊戲時光」,創造你們之間的「遊戲密碼」,是一種親子關係的深度聯結。

我們佩服那種在逆境中依然可以以遊戲的樂觀心態面對的人,就像《美麗人生》中的父親,一定是將遊戲力意義詮釋到最高境界的人。在集中營的悲慘世界裡,他告訴兒子,這是一趟旅行,我們要玩遊戲,遊戲的獎勵是一輛嶄新的坦克。

在父親生命的最後一晚,經過孩子隱藏的鐵箱時,知道兒子透過箱子的小洞可以看到自己被納粹用槍抵著前行的一幕,於是,父親邁著滑稽的步伐前行。

最後,孩子贏得了父親承諾的獎品——一部真正的坦克,而且與母親團圓。因為父親編織的遊戲,兒子內心並未受到戰爭陰影的傷害;也因為父親將殘酷的世界用智慧變成了一場遊戲,因此給了兒子足夠的勇氣熬過灰暗的時光。

玩遊戲無需帶著功利心,無需帶著目標,想著必須通過這個遊戲提升孩子的某種能力。那樣的話,孩子就會失去遊戲的興趣,遊戲也就變成了任務。

加入孩子的世界,做擅長遊戲的父母。也許某個時刻,孩子出現了讓我們想要跳起來的行為,遊戲力能幫助我們防松下來,然後找到合適的回應方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kPYjBG4BMH2_cNUgqgM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