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大維
首發:公眾號良大師(ID:liang_da_shi)
諾貝爾獎獲得者,伊莉莎白·布萊克本,是加州大學教授。
她出版過一本書《端粒效應》。
此書揭示了負面情緒和壓力,可能會讓人短命。因為人的體內有一種叫做端粒的東西。端粒越長,越年輕健康,端粒越短,人則會衰老。
而且,端粒是動態變化的。你本來的端粒很長,但是可能在某個時期開始加速變短。這就是「一夜白頭」的原因。
然而,是什麼影響「端粒變短」呢?是人的負面情緒,讓「端粒」加速變短。
良叔曾在一篇小隨中甩過一個小包袱。說到,負面情緒讓「端粒」變短,而端粒變短讓人衰老,這是個結論。
但是,這個結論有可能混淆了相關性和因果性,也有可能端粒短,讓人的情緒變壞。(參見
《審視兩個常見的邏輯錯誤,認知能力提升30%》
)
當然,我這種結論只是為了調動大家的批判性思維,並不是要推翻伊莉莎白·布萊克本的研究。
因為人家是得了諾貝爾獎的,她的研究一定是很嚴謹的。
《端粒效應》中就提到支持觀點的一個實驗。
研究者對那些長期照顧生病孩子的媽媽們,進行測量,觀察她們的端粒。
結果是:一個媽媽照顧孩子的年頭越長,她的端粒就越短。這就坐實了壓力讓端粒變短的因果性。
因為母親的端粒長度,不可能決定孩子患病時間的長短。因此,是照顧孩子的壓力,讓母親們的端粒變短。
而且,壓力時間越長,端粒也就變得越短。這個研究其實挺有一種宿命論的。
因為生活中有些事,是我們不能把握的。孩子患病只是一種機緣巧合,母親照顧的同時,還要付出衰老的代價。
良叔有一位朋友,為人正直,性格很好。但是8年前,太太得了喉癌,他照顧了8年,直到今年年初,太太去世。
我有好幾年沒見他了。前段時間見他,發現他已經老的一塌糊塗,讓人很心酸。
想必就是壓力之下,端粒變短導致的。
我們只看這些不可控制的因素意義不大。知道端粒效應對我們有什麼實際的幫助嗎?有這麼4點。
第一、壓力可以有,但不能有敵意
賭王何鴻燊活了快100歲,他生意那麼大,又在刀鋒上行走,難道他沒有壓力?壓力一定有,區別就在於,是不是充滿敵意。
就像你有急事,在等電梯時,電梯遲遲停在某一樓層不來,你很煩躁,這很正常。但是,如果你充滿敵意,以為那一層的乘電梯者有毛病,那就不正常了。
如果經常對別人、對世界,充滿敵意,你只會把自己的端粒變得越來越短。
第二、過度悲觀
我們以前總說樂觀的人更健康,一直也沒啥科學根據。但「端粒效應」就給出了確鑿的說法。
人過度悲觀,會把不確定性當成巨大的威脅。總會覺得危機四伏,一點風吹草動,就覺得天要塌下來了。
而且,這還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你越悲觀,越容易把事搞砸,也會讓你對將來的事越悲觀。
一個鏈條就這樣形成了,你難逃端粒變短的命運。
第三、不要「胡思亂想」
有個研究說,多數人50%的時間都在胡思亂想,而且都是一些不正經和負面的事。
尤其是過去一些不好的事,會在我們心中不斷地重演,讓你深陷其中。於是,你被負面情緒深深包圍。
就像一個寓言故事。小猴子受了傷,本來沒多嚴重,但是它總揭開來看,最後死掉了。
所以,我們要將更多的聚焦放在當下,不要讓過去的瑕疵籠罩了我們。
第四、不要自責
其實人很多的敵意,來源於對自我的不滿,以及對過去的悔恨。
因為我們總覺得,在過去某個時點,如果我們能做得更好,就能擺脫當下的困局。
但是,且不說時間是單向度的,過去根本無法改變。就算你當時做出更好的選擇,一樣會為這個選擇付出代價。
因為就像「蝴蝶效應」電影中所表達的,萬事萬物都是牽連在一起的。
一個小小的改變,整個網絡都會改變。你所謂另一個好的選擇,說不定會給你帶來更加意想不到的惡果。
因此,放下自責,才是最好的選擇;放過自己,才能看順世界。
無論怎樣,你要學會愛自己。沒有音樂,你也要盡情地舞蹈;沒人陪伴,你也要活出五顏六色。
這篇文章,與其說是寫給各位良寶,不如說寫給我自己。
最近良叔遇到一些瓶頸,自我要求又比較高,所以有些苦惱,也有些煩躁。寫這篇小文警醒一下自己,無論怎樣都別忘記微笑。
好了,良叔以後每篇小隨爭取都帶著微笑來寫,再堅持74天。
-END-
每日一圖
出差的路途 ——攝於2019年9月22日
本文作者簡介:徐大維,暢銷書《超級個體:打造你的多維競爭力》作者,公眾號良大師主筆,原平安集團渠道總監,香港理工大學管理碩士,知名培訓顧問,簡書籤約作者。歡迎關注公眾號良大師(ID:liang_da_shi)。
點擊了解更多,跟良叔學多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