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嫂子給我發消息,說她現在太痛苦了。
孩子最近變化太大,不能打又不能罵,上個月還逃課了,不吃不喝的在學校宿舍躺了一天,還想割腕自殺。嫂子實在沒了辦法,希望我能打個電話,和孩子聊聊。
嫂子的女兒月月,在我記憶中,是個乖巧聽話的孩子,能把自己的學習安排得井井有條。
這才幾個月不見,怎麼就成了嫂子口中的這副模樣呢?
聊過後才知道,這半年來,月月一直背負著極大的壓力,現在是直接被最後一根稻草給壓垮了。
從小到大,月月一直都是個循規蹈矩的孩子,成績雖然不拔尖,但也不差。
不過月月媽希望孩子的成績能再上一層,就四處托關係找門路,讓孩子進了區里升學率最高的學校。
慢慢地,孩子成績有所上升,但越來越不愛說話。哥嫂只想著孩子成績終於有了突破,絲毫沒注意孩子情緒上的變化。
直到有一次,月月衝著來學校找老師問成績的爸媽,大聲嚷嚷:「我生病了!帶我去看病!」
嫂子瞧著孩子健健康康的,不能理解,但第二天還是帶孩子去了醫院,沒想到月月竟被確診為中度抑鬱症。
拿到診斷書的那一刻,月月爸媽開始心驚:好好一個孩子,怎麼就抑鬱了呢?
原因1:父母的期望過高,讓孩子倍感壓力。
月月曾低著頭跟我訴苦:「學校管得太嚴了,吃飯睡覺都有時間限制,每天學習節奏很緊張,連周末下午學校都有課。」
月月考了第10名,嫂子卻說她貪玩、不夠努力,沒進前三。不停地跟孩子念叨自己費了多大勁兒,才能進這麼好的學校。
父母一味地指責和壓迫,成了壓塌月月的最後一根稻草,最終,她的心理崩潰了。
原因2:父母忽視孩子的心理變化,孩子的情緒得不到疏導。
月月去了新學校後,一直都無法適應,我曾問她為什麼不和媽媽說,她反問我:「說了有什麼用?」
在高強度的學習壓力下,月月逐漸變得沉默寡言,長時間無法適應新學校的快節奏,但也沒辦法和爸爸媽媽說。
而她的爸媽對孩子的變化毫無察覺,甚至一如既往地給孩子施壓,直到拿到醫院的診斷書,才開始反思。
原因3:父母習慣用批評否定來激勵孩子,孩子自我認同感低。
月月的父母,認為過多的鼓勵會讓孩子驕傲,所以常常用「激將法」的方式,來鞭策孩子變得更加優秀。習慣指責孩子沒有努力,做的不夠。
其實,一時激起孩子「不服氣」的情緒,反而會讓孩子自暴自棄。
那麼,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應該怎麼做,才能避免把孩子養廢、讓孩子主動跟你溝通他的煩惱呢?
我們給你總結了以下三個方法:
1. 父母給孩子的要求,需遵循低要求、小步驟的原則
當感受到父母過高的期望時,孩子會擔心自己做不到,然後開始焦慮,長時間的焦慮使得孩子自信心不斷受挫,內疚感和失敗感也逐漸強烈。
心理學上,有個「登門坎效應」,意思是說:
在一般情況下,人們都不願接受較高較難的要求,因為它費時費力又難以成功。
相反,人們更樂於接受較小的、較易完成的要求,在實現了較小的要求後,人們才慢慢地接受較大的要求。
所以,當父母對孩子有所期待時,不要太著急去實現,可以先給孩子定個比較容易達到的目標。
比如:孩子目前是班級中游水平,家長期待孩子能夠考進班級前三,可以和孩子約定先進步 5 個名次。
當孩子達到了,再逐漸提高期望值,一步一步慢慢來。
低要求、小步驟地引導孩子,孩子才能穩步向前走。
2. 注意孩子情緒變化,及時和孩子做有效溝通
相比學習成績,家長平時更應該關注的,是孩子的心理變化。
當發現孩子和以往表現得不一樣時,家長要注意找到原因。比如:愛說話的孩子突然變得少言少語,愛學習的孩子變得拒絕上學,等等。
這種時候,家長可以問問孩子:
「我看你心情有點不好,是發生什麼事了嗎?」
「爸爸媽媽這樣做,你有什麼自己的看法嗎?我們想聽聽你的意見。」
「最近在學校有沒有遇到什麼不開心的事?有什麼需要爸爸媽媽幫忙嗎?」
及時和孩子溝通,對孩子的疑慮或困擾儘量給予解決或解釋,能讓孩子從內心深處,覺得父母是最親近也是最疼愛自己的人。
這樣,孩子有什麼問題或想法,都會願意主動和父母說,父母也能及時給孩子做疏導,避免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3. 拒絕「激將法」式的批評,用積極的方法鼓勵孩子
在用「激將法」批評否定孩子的時候,很容易給孩子貼上「你不行」的標籤。
「真是蠢死了,這麼簡單的題你都不會?」
「怎麼回事啊,給我考這麼點分。」
「你怎麼做什麼都做不好!」
這些話聽得多了,會在孩子的腦海中不斷地加深,孩子也會越來越不相信自己,甚至破罐子破摔。
想讓孩子正向成長,越來越優秀,家長們不如換種說話方式,比如可以這樣說:
「你很努力,我期待你更加努力,爭取能取得好成績。」
「你應該試試看,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
「為什麼不行?不要說自己不行,你還沒嘗試呢,我支持你!」
父母給孩子的肯定和信任,能讓孩子更有動力。
有人說,做父母,是一場終身的修行。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們要學會探索積極正確的教育方式,不要陷入錯誤的教育旋渦中,否則會將孩子越養越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