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少有家長會曬自己的孩子在上培訓班?

2019-11-27   懷孕百科知識

作為父母,我們肯定也會有這樣的印象,就是每次考試以後,家長和老師都會對孩子說一句話:你很聰明,就是不夠努力。現在我們做了家長之後,也會有這樣的感慨,就是覺得自己的孩子很聰明,但是考試分數不高,可能就是孩子不夠努力。

1、緣起


考後成功者「炫聰明」這事兒其實媒體責任很大:

君不見每年中高考狀元只要一出來,其實不用看,新聞基本都是老三樣:

1、不上培訓班;

2、家長不管;(採訪家長:我家孩子都隨他自己,我們家長不管的)

3、興趣愛好廣泛(會鋼琴啊,愛漫畫啦,反正就是不提愛學習)

主流媒體的報道一般是這樣的:

當然杭州中考狀元的媒體報道風格也不例外:

迷霧重重:從來不上補習班的狀元為何出現在培訓機構的錄取名單中?

2、為什麼沒人在朋友圈曬娃上培訓?


在媒體的帶動之下,所以上行下效,不管孩子成績好不好,都極少看到有一個家長在朋友圈曬娃上培訓班,在班級群里也只聽到有人正確的說:我家孩子沒報任何學科類培訓班,學藝術學體育貌似還是可以曬的。報了學科培訓班的很少有一個在群里驕傲的曬我們在學奧數。

為什麼大家都喜歡給人留下「不努力」的印象?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大概的老師和家長都給我們灌輸過這樣四條成績公式:

1、聰明+努力=成績好;

2、笨+努力=成績一般;

3、聰明+貪玩=成績差;

4、笨+貪玩=成績最差。

從公式里看,「努力」比「聰明」更重要,確實,大部分關於努力的格言都是正面的,大部分關於聰明的格言,都是中性或負面的。

可在現實中,「努力」的個人形象並沒有「聰明」那麼受歡迎

比方說,衡水中學和人大附中的北清錄取人數差不多,高中排行榜上也是並肩,但如果有個北清圈子聚會,自報「人大附中」出身的人,大家一片羨慕嫉妒恨,而自報「衡水中學」的人,大家的反應通常是:「噢,就是那個搞題海戰術的中學啊……」

這恐怕才是我們心裡真正想說的話:人為什麼要努力呢?為什麼要自律呢?為什麼不能給自己一點不勞而獲的驚喜呢?靠自律換來的分數,靠努力得來的成功,是多麼的沒創意啊!

我們為什麼會這麼心口不一呢?

假如你有一個很用功的孩子,成績名列前茅,但實際上,你並不一定喜歡別人夸「你們家孩子真努力」這句話,這讓你感到不爽。

在大部分人看來,努力和聰明來源不一樣。「努力」完全是一個主觀的行為,想什麼時候努力,就可以什麼時候努力;而「聰明」至少有一大部分是來自遺傳。不少人就會認為:當自己被定義為「不努力」時成績差覺可以變得心安理得,因為自己放佛充滿了無限可能,只要想努力分分鐘可以逆襲。

再加上那些年年拿獎學金的學霸們,張口閉口就說「這次考試啥都沒複習又要掛了」,聰明就成為一種比努力更稀缺的東西,如果說「努力」是生活必需品的話,那「聰明」就是奢侈品。所以,在裝逼屆,經常是這麼排序的:第一等是「聰明」,第四等是「笨」。「笨」是一種比「貪玩」更low的形象,

這樣就好理解了,如果你不能給人一個「一等(聰明)+二等(努力)」的印象的話,那麼同樣最終結局是成績不怎麼樣,但是不少人寧願選擇讓別人認為自己是「聰明+貪玩」,也不願讓別人給自己貼上「笨+努力」的標籤

3、為什麼不少人害怕給別人留下「努力」的形象?


吃瓜群眾A答:

可能是因為,努力但如果沒有成功,就顯得自己很傻逼..

在別人不知道你努力的情況下,即使你失敗了自己默默知道就好,也沒什麼;成功了,也可以表現的看似毫不費力就取得好的成績。學神般的光環,已經超越了學霸!

吃瓜群眾B 答:

我就不喜歡這麼虛偽的事兒,總有一種人看不慣別人比自己努力,這種人天天只會暗示自己:我要是像他這麼努力我一定比他還厲害。你要是能耐你倒是去做啊!做不到才會天天酸別人...

4、為什麼這句話會害了學生?


期中考後,你是不是經常聽到家長和老師們這麼說:「你是個聰明孩子,只是沒有用在正道上,如果努力起來,你不會比XXX差。」

現在你知道了,所有的老師對所有的家長都這麼說,目的是想激勵你奮發圖強。可惜老師並不知道,當一個人被誇」聰明卻不努力」時,這句話在學生心裡的實際效果卻可能是這樣的:「至少現在家長、老師和同學們還是認為我是聰明的,然而一旦我開始努力,萬一還是考不好超不過XXX,豈不是證明了我不聰明?」所以:要不還是選擇繼續不努力吧!

其實現在的孩子很多性子還挺要強的,喜歡把什麼都做到極致,若是做不了最好的,就會破罐子破摔做最差的。所以聽到了家長和老師經常說的「你很聰明就是不努力」,不少人會抱著一種「害怕自己努力了也超不過別人的心態」,然後放任自己維持現狀。

同理,有時候孩子會選擇故意將自己疑似早戀、看課外書、貪玩遊戲的一面不經意的暴露出來,從而讓家長和教師將成績不佳歸因為這些事情分心所致。這個歸因剛好沒有危及孩子的自我認同,這樣他內心會心安理得的覺得自己最在乎的關乎個人內核的「聰明」沒有被否認,只是因為別的事情分心才成績不好。所以他們在內心是非常歡迎這一類歸因的,可以逃避對於個人能力的質疑。

5、內心的沉重一擊


吃瓜群眾C:

雖然沒當上狀元,但成績很接近狀元的,來一個政治不正確的回答。

從小成績就不錯,也沒怎麼拚命學習,每天回家看電視看報紙看小說玩遊戲。

認識的不少和我成績類似的人其實也差不多。於是就有同學的家長問我:到底用了什麼學習方法呀?教教我們家XX,他那麼努力,成績還是上不去,老師說就是學習方法不太好。

這個問題問了我好多次。我每次都微笑地告訴這些同學家長,沒什麼學習方法啊,就是努力一點吧。

於是那些家長心有不甘地再教訓自己的小孩:「哎,還是不夠努力呀」。可我心裡早就知道答案了,而且這個答案是永遠不會從老師那裡聽到的。XX差太多了

結語


我們很難看到有人曬娃上培訓班的邏輯已經很清楚了:

因為努力的主體是孩子,

智商是遺傳因素來自於家長。

沒有努力學習,考砸了,是因為不努力,智商沒問題,所以遺傳沒問題。

很努力地學習,還是考砸了,你用什麼理由來回答自己和別人?

因為智商問題?

那就是說問題在遺傳因素這裡了?

這就是為什麼每個老師和家長聊天時候都是說:

「你家孩子人是很聰明的,就是不夠努力」

因為這樣說明來自家長的遺傳因素沒問題,都是孩子的錯。

兩個聊天的成人都覺得可以讓不在場的第三者來背這個鍋。

所以談話可以在大家和諧的氛圍中進行。

如果哪個老師敢試試看這樣和家長說:

「你家孩子還是很努力的,就是不夠聰明..."

猜猜看會出現什麼畫面?

所以不等於沒人曬娃上培訓班就等於都沒在上培訓班,究竟要不要上培訓班還是取決於是否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