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渴望》到《那時風華》,知青題材雖然有共通性,但由於導演不同、編劇不同,在視聽風格上也就呈現截然不同的特徵。前者是回味無窮的那段歲月,後者是熱血沸騰的無悔青春。
在今天上映的電影《那時風華》以口述旁白為敘述線索的方式,講述了:「上個世紀60年代初,年輕的知青們響應毛主席號召從城市奔向農村,用旺盛的青春熱情戰天鬥地,經歷了無法想像的惡劣環境,把沙漠終於變成了綠洲。」這段知青歲月有他們的激情壯志,也有熱血動人的愛情故事。
電影從一開始就展現了原生態的知青生活,埋下了「特殊」歷史記憶的故事線。林場的知青在新環境中不斷的自我進行調整,儘管勞作很辛苦,但有浪漫青春。休息之餘,有人喜歡拉馬頭琴,有人擅長畫畫;有人性格開朗,有人靦腆,有人直爽,有人奔放,開鏡鋪陳出一種清新唯美的鄉村圖景,讓人心情愉悅。這樣的美化設計不是為了消除時代的傷痕,而是為了激活大家了解那段同吃、同睡、同勞動,共榮辱的知青歲月,進而讓年輕觀眾感受這個歲月的群體經歷。
《那時風華》以四個不同青年傳遞了三段不同的愛情觀,其中唐學燕和蘇鐵是知青群體里最充滿奮鬥精神的一對,也是最坎坷的CP。他們身上不僅有小情小愛,也有大義大愛。最讓人感動的是唐學燕向蘇鐵求婚那段情節,他陷在危難時,人生充滿沮喪,她手捧著一雙綠膠鞋,霸氣宣布:我們要在一起,要結婚。唐學燕身上純潔的天性成功突圍了被批鬥的壓抑氣氛。她與李建設的自私愛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前者為了爭取愛情可以奮不顧身,後者為了爭取愛情可以不擇手段,自此每個人的命運都有了裂痕,單純的愛情慢慢的放在了大潮流的脅裹下。
可以說,這個時代的愛情是一種情懷,也具有著集體意識的社會性。歷史的某個十年,愛情的表達成為禁區,而今隨著時代審美的進步,我們已經可以隨意聊愛情。片中,舒亞和鄭百團的愛情雖不像唐學燕蘇鐵那麼坎坷,卻同樣深情、含蓄、真摯,充滿故事性。尤其是舒亞知道鄭百團的腿不能再恢復後仍堅持守護他,用絢爛的青春畫出了動人的色彩。當舒亞爬上梯子拉上電線後,她突然腿上出血難產了,風雪中的她能否堅持到最後?你猜!
看著舒亞跳舞那段,我想起了享譽全世界的女生童話故事《賣火柴的小女孩》。之前看到的舒亞是一個低血糖並時不時靠吃糖緩解不適的無害女青年,而她在雪中跳舞那段夢似真的,或許這才是她心中真正的靈魂。至於她究竟會不會跳舞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這顆心曾經織熱過,燃燒過。我羨慕這代年輕人,羨慕她們為理想的魄力、為愛情的勇氣,這是歷史最特殊的一個時期,也是最具有青春烙印的年輕人。這對CP演繹了愛情可以戰勝一切的偉大力量,在這個初雪紛揚的10世紀最後一個冬天,投下了青春的純愛炸彈。
除了這一代人的愛情以外,電影還以兩個時空的並行穿插了三代人的愛恨情仇和林楊數十年的家族情緣。電影主題並沒有因為愛情的磨難而顯得悲憫,反而讓人看完心中滿滿都是正能量。現場有看完的觀眾說:「很久沒看見過像他們這樣的愛情了,無怨無悔。它也有夢,也有痛,但它不拘泥於人的喪失感,而是讓人產生一種勇敢邁向未來的再生力。」《那時風華》不是一個典型的青春愛情故事片,它的人生夢想和愛情力量反映了時代的風貌,它重塑了一個接近新時代審美的知青愛情故事,在表達富有深意過去的同時,也讓觀眾感受了什麼叫真正無悔的熱血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