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讀書方法是什麼?7位名人讀書法和1條萬能公式教你學會讀書

2019-12-04   流浪世界

我們總是說:「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可是卻忽視了「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每每提起讀書,我們總覺得讀書是一件苦差事。但有人又會講:「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也就是說,人讀書,苦矣!但人又不得不做。為什麼呢?

從世俗角度來講,讀書能變現,能讓人實現財富增長;讀書能幫助人們解決生活問題,也能夠提升人的幸福。

從精神層次來講,讀書能使人充實,能讓人的精神世界變得豐盈;

用詩人米爾·卡馬爾·烏丁·馬斯特的話來說:「坐在那裡就可以馳騁於精神世界中,書籍給了我這個好處。一杯美酒就使人陶醉;我痛飲秘傳教義的美酒時就感受到了這種樂趣。」

儘管如此,讀書還是有別於其他娛樂活動。讀書是一項不好玩的項目,故世人皆不愛讀書。一來,我們不知道讀書的好處,也不會享受讀書樂趣;二來,大多數人沒有掌握讀書的方法。

不過,慶幸的是社會發展到今天,我們遇到的90%的問題,這個世界上都有人曾經成功解決過它,我們要做的不過是學習與實踐。從何學習?——從書里。也就是說,我們不愛讀書、不會讀書的問題,都可以在書中找答案。

但問題是讀書法有千萬種。我們想要從各種乾貨書籍中,淘到一種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實在難矣!為什麼呢?

讀書是一項私人活動。我們盲從跟從他人選書、讀書是不對的。人該選什麼書,怎麼讀書,還需要根據自己的目的、處境,做調整。讀書最重要的是為我所用、取悅自己。所以,我認為讀書是最好方法是無方法。或者說,適合自己的讀書節奏,都能稱之為好方法。

如此一說,讀書就沒有方法可尋嗎?讀書就得摸著石頭過河嗎?其實也不然。我們所接觸的林林總總的讀書方法,都有其使用邊界,想使用之,又特為困難。怎麼辦呢?

為了解決此問題,我特意總結出一條通用公式,那就是讀書最好的方法=找到模仿對象(大師)+自己不斷嘗試、實踐+總結出自己的讀書法。

然而,在這條公式中,最難的部分是找到找到模仿對象。所以,我特意總結古今中外7位名人和自己讀書法,與諸位分享。我希望通過這篇文章的分享,大家都找到適合自己的讀書法。

01

曾國藩讀書有1個心法和4字訣

曾國藩讀書的心法是「讀書不二」。他說:「一書未完,斷不看他書,東翻西閱,都是詢外為人。」也就是說,一本書沒有讀完,斷不讀其他書,東翻西閱,都是為其他人生活。這個心法,我們可以解讀為好書要讀完、讀深、讀精。具體怎麼操作呢?曾國藩讀書的四字訣:看、讀、寫、作。

  • :博覽群書、泛舟書海;
  • :對於詩文詞賦,則宜讀。
  • :古代常手寫練字,但現代人打字多學子,故我把寫理解為做讀書筆記。如何寫筆記呢?曾國藩在家書講到記錄的兩大方法,一是在閱讀中,若遇有心領神會,便記下自己此刻的閱讀心得。二是遇有疑問時,記下來(或提問)。「爾有所知者,常常與之講論,則彼此並進矣」。簡言之,多與他人談論,更有所得。
  • :即為寫作。讀再多,筆記寫再多,最終全是他人的知識。故我們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行寫作。

【小結】曾國藩讀書法的底層邏輯:

  1. 看自己需求,找到一本好書
  2. 專注於閱讀,提煉出有用、有所悟的信息
  3. 將信息加工處理為知識,
  4. 知識再創造

02

魯迅讀書有十法

一是翻書。魯迅先生說:「書在手頭,不管它是什麼,總要拿來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讀幾頁內容。」這種方法可以開闊視野,打開思路。博採眾長。

二是硬看。這個方法跟曾國藩的「讀書不二」很相似。即使有些書,晦澀難懂,也要硬著頭皮讀下去,多讀,多鑽研。

三是專精。在專業領域和喜歡的科目,下笨功夫。讀書不在於數,而在於質。

四是活讀。魯迅主張用「自己的眼睛去讀世間這一部活書」。也就是活學活用。

五是參讀。讀書不只是讀書本內容,還需要讀作者和讀時代背景。

六是帶著問題讀書。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思考作者是如何寫的,想表達什麼觀點。

七是跳過疑難。魯迅認為「若是碰到疑問而只看到那個地方,那無論看到多久都不會懂。所以跳過去,再向前進,於是連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

八是讀書三到。魯迅先生在三味書屋讀書時,製作了一張小巧精美的書籤,上面寫著「讀書三到,心到、眼到、口到」10個工工整整的小楷字。之後。他邊讀書。邊用書籤蓋住已讀過的文字,默讀,順便也把書背下來了。

九是剪報。要利用「剪報」這一方法來積累資料。魯迅認為無論什麼事,如果陸續收集資料,積之十年,總可成一學者。」

十是重讀。讀過的書,多溫故知新。

【總結】魯迅先生的讀書法

我個人認為這套讀書法很實用。

  • 讀書方式:翻書快讀、專精慢讀
  • 讀書態度:一讀到底,必須做到「心到、眼到、口到」。
  • 讀書秘招:帶著問題讀書本內容、讀作者,遇見疑難時,一定要先跳過,不鑽牛角尖,把精力花在解決重要問題之上。
  • 讀完書後:要整理資料,並時常溫故知新。

03

顧頡剛的讀書法:批評性閱讀

現代著名史學家顧頡剛說:「我們的讀書,是要借了書本子上的記載尋出一條求知的路,並不是要請書本子來管束我們的思想。所以讀書的時候,要隨處會疑。」

查理芒格說:「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顧頡剛讀書法,本質上來說就是逆向思維閱讀法。也就是說,當作者這樣說,我卻那樣想。或者說,當作者是這樣的對的,但我卻舉例論證作者是錯的。

顧頡剛說:「隨處會用自己的思想去批評它」。換句話說,我們讀書應該不做書籍的奴隸,不為書所囿,不為書所馭。

批評性閱讀雖然很有用,但是我個人認為操作難度相當大。這種方法對個人知識儲備也有一定的要求。不過,批評性閱讀卻極其鍛鍊人的逆向思維。

因為「只要有了判斷力,書本就是給我們使用的一種東西了。」只要有了批判力,我們就知道哪些東西是好的,哪些是壞的,哪些能夠為我所用,哪些直接棄之就行了。

04

馮友蘭哲學讀書法:精、解、知、明

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馮友蘭說:「

我今年八十七歲了,從七歲上學起就讀書,一直讀了八十年,其間基本上沒有間斷,不能說對於讀書沒有一點經驗。我所讀的書,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特別是哲。我的經驗總結起來有四點:精、解、知、明。」

  1. 精其選;我們要選古代流傳下來的經典著作,然後精讀,一字不漏地讀。這跟曾國藩的「讀書不二」和魯迅的「硬看」極為相似。
  2. 解其言;中國有句老話說是「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簡單來說,讀書不能只理解字面意思,還需要去讀懂作者的言外之意。
  3. 知其意;「意」,我把它理解為意境的意思,也就是說要理解作者在什麼處境下,講了的這些內容。
  4. 明其理。「理」,我把它理解為明理。也就是不帶個人情緒和觀點看問題,實事求是。讀明作者所講的內容、道理在什麼情況下,能解決什麼問題。用一句話來說就是死書活讀。

【小結】

馮友蘭的讀書方法言簡意賅地指出該如何精讀一本好書。非常好!

05

錢鍾書的讀書法:記筆記

知識淵博的鐘書先生,古文功底深厚,時常引經據典。眾人皆以為鍾書記憶力超強,其實不然。

據楊絳先生說,他只是好讀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做筆記;不僅讀一遍兩遍,還會讀三遍四遍,筆記上不斷地添補。所以他讀的書雖然很多,也不易遺忘。楊絳還回憶到:「鍾書做一遍筆記的時間,約莫是讀這本書的一倍。」

怎麼做讀書筆記呢?

我總結了一條思考型的筆記公式,即為記筆記=思考+記錄+整理+踐行。具體操作方法:

1.思考

找到感觸點?我為什麼會感觸?這讓我聯繫到什麼?(生活、工作等方面)

2.記錄想法

有三種方法:摘抄式、體會式、批註式、摘抄+想法式

  • 記錄好詞好句好段好例子等
  • 體會式:書寫收穫心得體會感想等
  • 批註式:在書本上點圈畫寫寫感悟等

3.整理

一般來說,筆記都是雜亂無章的,所以我們每看完一本書或者上完一節課,必須整理筆記,可以用提綱式思維導圖,也可以用輔助工具(印象筆記、石墨文檔等)分類整理。整理方法因人而異,適合自己就好。整理筆記的目的是方便運用。在這裡,你還可以訓練自己,如何在10秒鐘內,找到自己需要的筆記。

4.實踐

「在信息爆炸時代,普通人在搬運信息,聰明人在重組、創造信息」。所以,別再當信息收藏家了,做一位知識踐行者吧!把各大平台收藏的文章,踐行起來,然後把它們給刪了。

06

巴金的奇葩讀書法:回憶法

巴金曾經在《讀書》雜誌上撰文說:「我第二次住院治療,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時就下床坐在小沙發上,等候護士同志兩點鐘來量體溫。我坐著,一動也不動,但並沒有打瞌睡。我的腦子不肯休息,它在回憶我過去讀過的一些書,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記憶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點美好的東西。」

這種回憶式讀書法,有什麼好處呢?

第一,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隨時隨地的溫故知識,查漏補缺。

第二,這是一種主動學習。在自己的腦海中,把自己讀過的書演練一次,這好比是知識傳授給其他人。這樣做,知識的保存率能高能達到90%。

07

梭羅的讀書法:「抽離法」閱讀

梭羅說:「許多人學會閱讀的目的是為了他們微不足道的便利,正如他們學算術的目的是為了記帳,做起生意來不至於受騙;可是,將閱讀作為一種崇高的智力鍛鍊,他們卻知之甚少或一無所知。」

也就是說,為了讓豐盈精神,而讀書的人少之又少。即使那些愛讀書的人,也只是世俗層面的讀書,這也是當下雞湯書、乾貨書特別暢銷的主要原因。

這也沒有什麼不好的,讀書本來就是為了解決問題,讓生活變得更美好。但是你也別忘了,人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當你世俗層面得以滿足後,當你擁有一定的財富之後,內心也會空空如也。這時,在好奇激盪之下,你也會迫切想要靠近更多優秀人才,想要接觸更其他知識與天才的領域。這可怎麼辦呢?

通常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讓自己後代替你讀書,另一種做法在無論現在處於人生哪個階段,都重拾書籍,好好讀書。

但是梭羅認為只有我們較為高尚的官能處於休眠狀態的閱讀;是我們必需踮起腳尖,將我們最機敏最清醒的時光貢獻給它們的,才是閱讀。

也就是說,真正的讀書是為了陶冶情操,漫滿足人精神的需求,而不是一直處於初級的閱讀階段。這樣閱讀方式,對於現代人,極少人用之。

08

我的讀書法:超實用的閱讀法

第一,挑書。

讀書前,先想想自己在這個階段需要什麼書籍來給自己充電,按照書籍分類這條通道走進去挑。這時我們可以參考別人推薦書單,豆瓣的評分,選出幾本感興趣的,然後翻看書籍的目錄,最後選定1-2本書籍來閱讀。記得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第二,讀目錄,寫出讀這本書3個理由。

閱讀目的有兩種,一種是功利性閱讀,另一種是消遣閱讀。如果是功利性閱讀,你就帶著問題去找答案就完事了;如果你想消遣閱讀,那麼自己想怎麼讀就怎麼讀,自己開心就好。

第三,2種讀書方法:冷讀和熱讀

陽志平在《人生模式》中說:「我將圖書分為壞書、可用的書、力作、傑作與神作。多數圖書難以超過「傑作」這條金線。 所以你無須將有限的生命浪費在反覆閱讀「力作」之下的著作上。可用之書與多數力作熱讀即可,那些凝聚了作者多年心血的傑作與神作,則需要冷讀。」

何為冷讀和熱讀?

錢鍾書說:「熱讀是法國人吃熱牛肉, 大塊朵頤,痛快淋漓;冷讀則是英國人冷吃熱牛肉,紳士風度,細嚼慢咽。」

用一句話來說,遇到好書用冷讀法,遇到壞事直接棄書,遇到可用之書,用熱讀法提煉出有用方法即可。如何進行熱讀呢?

【思路】這本書講了什麼?解決什麼問題?傳達什麼道理?有何用?

一般來說,不同類型的書,我會用不同閱讀方法。

我把書歸了三大類:文學(小說)類、乾貨書和其他書(歷史、哲學、科普等)

文學(小說)類作品,「四問法「來回憶書本內容並把它講述出來

  1. 這本書的內容講了什麼?
  2. 內容的細節是什麼?是如何表現出來的?我有什麼感受?
  3. 這本書真實嗎?
  4. 這本書與我何關!(自己有什麼看法、這本書對你有什麼激勵)

乾貨書「五問法」助記憶

  1. 這本書作者講了什麼?
  2. 目的是什麼?
  3. 提供什麼方法論?
  4. 可以實操嗎?
  5. 如果可以,你該如何去行動?

其他書來批評閱讀「五問法」助記憶

  1. 弄清楚明白作者說在講什麼?
  2. 自己完全理清楚作者講的某個新名詞的定義了嗎?
  3. 作者說這些話,有何用意?
  4. 作者是在什麼情況下,說這些話的?
  5. 這些話的適用範圍是什麼?什麼時候適用?又在什麼情況下,並不適用?講出自己的看法。

第四,用冷讀法,要利用記筆記帶動思考。按照上面所講到筆記公式。筆記=思考+記錄+整理+踐行。具體操作方法:

第五,以何方式進行閱讀?

讀書方式:讀紙質書,看電子書,聽書。

紙質書適合熱讀;電子書適合泛讀;

紙質書閱讀起來比較舒服,電子書使用比較方便;

紙質書要靜心看,電子書可以隨時隨地隨意看。有時,我也可以選擇聽書,聽聽大師們對這本書的解讀,從而判斷這本書值不值得自己也好好讀讀。

【總結】

問題一:讀書無用嗎?

光讀書是真的無用,但是不是書沒用,是你無去運用。在我看來,書籍只不過是一個載體,記載著世人留下來的財富;而文字也只是一種表達形式,是一種最珍貴的紀念物。無論從哪個角度來審視讀書這件事。它都是一件人類非做不可的活動。

但如果你一直認為讀書無用,原因有四:

1. 讀書前,你沒有明確目標。我的建議你讀書前,多問問自己想解決什麼問題。 )

2. 讀書時,沒有邊讀書邊聯繫(經驗、案例等)或者做讀書筆記(提煉觀點、提煉方法)。

3. 讀書後,沒有應用知識,沒有在行動中檢驗知識。

4. 沒有建立知識體系,沒有輸出,沒有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問題二:讀書有什麼好用方法?

適合自己的方法就是最好的讀書方法。在本文中,我分享了古今中外7位名人對讀書法和我的讀書法,分別為

  1. 曾國藩讀書心法和4字訣
  2. 魯迅讀書有十法
  3. 顧頡剛的讀書法:批評性閱讀
  4. 馮友蘭哲學讀書法:精、解、知、明
  5. 錢鍾書的讀書法:記筆記
  6. 巴金的奇葩讀書法:回憶法
  7. 梭羅的讀書法:「抽離法」閱讀
  8. 我的讀書法:超實用的閱讀法

透過這些方法,我想對你說,別再盲目找、收藏甚至是買所謂閱讀方法的「乾貨」書籍或是文章了。因為不同人對讀書持有不同的態度,也有不同的閱讀方法,所需要的書籍也不盡相同。所以,我們更需要的是找到模仿對象(大師)後,自己不斷嘗試、實踐,直到最後總結出自己的讀書法。

最後,我分享南宋詩人· 朱熹的一首詩:

《觀書有感 》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