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是譜曲,後期是演奏」這是風光攝影大師安塞爾.亞當斯的名言,可見攝影后期在整個攝影體系裡面的重要性。可是在我們實際拍攝中,通過後期處理的一些照片。總會聽到有些人說,這是在造假,不真實。那究竟在我們拍攝中需不需要後期呢?其實對於攝影類別越分越細的現在來說,並不難解答這個問題。
首先來說說風光攝影,這是一個大的類別,也是平時拍的比較多的一個題材,風光攝影要不要做後期呢?這裡的回答是,肯定要,這從我們自己平時的親身經歷就能感受得到。比如在看到一些特別漂亮的景色時,總是免不了拿起手機或者相機拍攝下來。但在回看時,又是大失所望,因為拍出來的完全不是當時看到的那種效果。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人眼有非常豐富的視覺神經,而當前的相機與手機即使再智能,還是不能做到100%的所見即所得的效果。這就需要通過後期根據自然界的各種顏色變化規律還原出當時的景色。在風光攝影里,拍攝與後期的比重是一半對一半,相輔相成。
其次是藝術攝影,藝術攝影的類別也很大,所謂藝術攝影,簡單的說就是任由創作者天馬行空,在原片上可以加入任何自己的想法在裡面,形成自己獨特的一個作品,這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各種創意拍攝,而很多人發出質疑的往往就是在這個類別上,認為明明沒有的卻給添加上,這不是造假是什麼?但是他卻忽略了這是拍攝者的一種表達。所有的藝術都容許創作的成分。
攝影作為瞬間記錄,更是如此。在藝術攝影里,拍攝與後期的關係是只要保證原片,後期任你發揮想像空間,自由調整。希望大家在了解了藝術攝影的這個門類後,以後再也不要對一些人物懸空、飛躍等認為是造假。
另一個後期占到很大比重的就是現在的各種商業攝影。這個是毋庸置疑的,基本上70%-90%全靠後期出來的,這個類別對於大部分攝影愛好者來說,接觸不多,就不多做解釋了。
以下這些攝影類別則是儘量少使用後期的,甚至是不使用後期的。第一當然就是紀實攝影了,新聞紀實性質的主要是還原事件發生原貌,以及相關的人與事物在現場的真實反應。而我們日常的街拍就屬於這類題材,基於紀實攝影的隨機性與不可預見性,加上不需要太多後期,很多人為了拍攝的方便與及時性,直接用的是卡片機或者手機來作為拍攝工具。
還有拍攝運動員為主的體育攝影,人物肖像攝影,生態攝影等,都是不需要太多後期的,
所以以後在我們學習攝影的過程中,對於要不要做後期,以及後期要怎樣做,還是要保持一種開放的態度,主要是看所拍攝的題材屬於哪種類型。分清前期拍攝與後期之間的關係,能在前期拍攝解決的,就不要留到後期去解決。後期只是一個演繹的過程。明明可以後期解決的,如果放到前期去,不但會感到累,還會增加不少的拍攝成本。
比如在拍攝一些風光題材時,通過後期能很好的解決天空的顏色以及色調問題,而如果要全部在前期拍攝中一併解決,那就要配備各種不同的濾鏡以及挑選各種不同的天氣。這無形之中就增加了拍攝難度與購買濾鏡的費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lEyKXHIBd4Bm1__YmI2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