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每年有超過50萬人因心臟病猝死,而12月至1月更是心梗、心絞痛的爆發期。生活中有一些「黑暗時刻」,稍不留神,心臟就可能瞬間崩潰。心臟最脆弱的8個瞬間,做這些事一定要悠著點。
冬季氣溫低,室內外溫差較大,這會激活人體的交感神經系統,使心率加快,心臟負荷加大,容易誘發冠狀動脈痙攣。可怕的是,冠脈痙攣會使粥樣硬化斑塊的血管更加狹窄,甚至破裂出血,形成血栓,造成急性血管阻塞,引發心絞痛甚至心梗。研究表明,氣溫每下降10°℃,心臟病發病風險就上升7%。
防寒是預防心血管意外的重要措施:
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一個人在暴怒後的2小時內,心臟病發作或出現急性冠脈綜合徵的風險會增加近5倍,中風風險增加近4倍,室性心律失常風險也會增加。
對愛生氣和已經存在心臟疾病的人來說,發病風險在大冷天生氣,心臟會面臨「寒冷+生氣」的雙重考驗。
管好情緒,對預防心血管事件非常重要:
排便用力過大,容易引起腹壓升高,血壓隨之升高,同時心率加快,心肌因此容易發生嚴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甚至發展為心想。有些人大便時還常用力屏氣,可導致大血管出現夾層動脈貓或破裂,同樣有生命危險。
避免過度用力:
有人認為,偶爾吃多一次不會造成很大影響,但美國註冊營養師念尼弗·麥克丹尼認為,即使一頓導飲品食就會讓心臟負荷過重。吃得太多,會讓消化系統占用太多資源,有效循環血容量減少。
儘量每餐吃七八分飽,心臟病患者尤其應注意。如果吃飯時間相對規律、固定,這頓吃了七分飽,第二餐之前是不會提前飢餓的:
運動能強身健體,但運動猝死的報道屢見不鮮。心源性猝死是運動猝死的主要表現形式,如心肌炎、先天性冠狀動脈畸形、心肌肥厚等,刺激因素還包括急性心肌缺血、交感神經興奮等。也就是說,運動性猝死並非平白無故的發生,而是心臟自身的器質性缺陷受到刺激而誘發。
運動猝死不分年齡,人人都應時刻保持敬畏,想在運動過程中遠離危險,要做好以下幾點:
中國的酒文化盛行,總覺得喝點酒能拉近關係、活躍氣氛,殊不知幾杯酒下肚,危險已經逼近。
酒精不僅會導致酒精性心肌病、高血壓等,還可能誘發心梗、腦梗、房顫、心衰、腦血管破裂等問題,甚至危及生命。另外,飲酒者胃內存有大量食物,嘔吐時易進入氣道,導致窒息或誘發吸入性肺炎,也可刺激氣管,通過迷走神經反射,造成反射性心臟停跳。大量研究表明,飲酒沒有所謂的「安全值」,只要喝了就會對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建議滴酒不沾。
不得不喝時,以下幾招可幫你降低酒精傷害:
夏季及室內溫度過高時,人體血管處於擴張狀態,血液集中於體表血管,會導致心臟、大腦血液供應量相對不足。加上晝夜溫差大或空調溫度較低,可導致血管收縮,血壓波動,誘發心腦血管急性事件。
控制溫差,避免忽冷忽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