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他鄉的童年》最近熱度很高,豆瓣評分高達9.2。導演是周軼君,歷任新華社駐巴以地區記者,多次深入中東戰地一線。
這是她以兩個孩子的母親的身份遍訪了六國後帶回來的作品,國內播出後立刻引發一陣熱議。
「完全超出認知!」「為什麼我們的教育只能這樣?」許多觀眾看完表示受到了衝擊。
目前優酷已經出了四集,看完四個國家後,我想先和你們談談日本和芬蘭的教育。
日本的幼兒園,園內許多細節設計幾乎超出了它們本來的價值,教育的方法和理念近乎「變態」地滲透了孩子的日常。
比如藤幼兒園,獨特的圓形設計是以禪為理念創造的,孩子們因此會感到很自由,而特別的圓形屋頂操場,吸引著孩子們一天平均奔跑四公里。
為了讓孩子們動腦思考,草坪故意不打理,到處都可能有坑坑窪窪。
特意畫上圖標,提示鞋子必須要擺放一致。
教室門設計成必須要費力氣才能被關上,是為了讓孩子們考慮到門邊同學的冷熱感受。
戶外水龍頭沒有水槽,因為不關水就會濺濕自己的腳,可以養成隨手關水的習慣。
教室之間沒有牆,用書櫃簡單隔開,變相的逼老師精心設計教學方案,保證孩子不會被隔壁班的聲音吸引。
學校有許多原生態的植物,孩子們吃的一些菜也是自己親手種植的,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儘可能的多接觸大自然。
另一所蓮花幼兒園。早晨孩子們會光腳在鋪好的細沙上運動、奔跑,校長認為早晨是最好的時光,孩子們需要積極的燃燒體內的能量。
師生之間的課上互動永遠聲音洪亮,儘管一天的安排很緊湊,但孩子們也元氣滿滿。
招生入學時,家長也需要被面試,因為家長的回答體現著父母的三觀。
對日本的教育最大的感受就是:當教育滲透進生活的細節里無處不在的時候,效果比跟孩子講道理更好。
日本人教育小孩注重細節,做事保持專注,盡力做到最好,不麻煩別人,要考慮別人的感受。
這種近乎嚴苛的教育造就了他們強大的團體凝聚力、嚴謹而認真的做事態度,以及全民普及的「不給人添麻煩」的意識。
但這種教育也並非「十全十美」。紀錄片里提到了日本的特殊職業——感淚療法師。
由於過於在乎他人的感受,人們的自我被過度壓抑,因此日本人感到生存不易和艱辛的時刻特別多。而療法師的職責就是鼓勵來體驗的人學會哭、通過流淚釋放自我。
過去的日本認為孩子們都一樣才是正確的,過分強調人與人的集團化和同質化,但這種教育抹殺了孩子的個性,也造成了學校嚴重的霸凌現象。
如今的日本在不斷地反省,集體主義和個體特徵如何調和、達到平衡,他們也還在路上摸索前行。
相比日本,芬蘭則顯得很寬容,可以說令人大開眼界。
首先是平等。你問芬蘭人「最好的學校是哪一所?」芬蘭人會回答「離得最近的那一所」,因為無論是在首都還是其他城市,孩子們享受到的教育資源沒有差異,所以不用考慮其他因素,距離近就是最好的。
在芬蘭的學校里,學生可以直接稱呼老師的名字,校長和孩子們一起吃飯,沒有特權,必須排隊。
其次是自由。沒有複製粘貼式的髮型和校服,孩子們可以自由穿著,隨處可見玩桌遊、跳舞的孩子,學校對他們來說仿佛是遊樂場,上學一點都不痛苦。
教師自己決定授課方式,沒有考核、沒有督察、沒有競爭、不評職稱,只需要專心研究教學,提升自身教學水平。
芬蘭最棒的是他們推崇積極正面的教育。為了避免孩子出現競爭,學校沒有任何考試。
當一個孩子在某方面不擅長時,老師會鼓勵孩子們發現自己的其他力量。在芬蘭,不允許使用任何身體暴力,語言暴力也不行,父母就算只是彈了孩子的腦門兒,也會被相關機構三番五次約談。
在繪畫課上,老師告訴周軼君,你想怎麼畫就怎麼畫,畫畫不是用來競爭的,而是一種自由表達感受的方式,從小接受「你這不行,你那不行」的否定教育的周軼君,終於抑制不住感動的情緒當場落淚。
我們的愛好不一定必須要變成一種技能、或者必須帶有某種目的,它可以是簡單的、純粹的熱愛,人的一生只要有這種熱愛,哪怕六十幾歲也不會感到孤獨。
為了生活而學習,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芬蘭的教育這樣強大,離不開芬蘭「全球最幸福國家」的稱號。芬蘭是重福利國家,新生兒會收到來自國家發放的「百寶箱」,其中育兒物品多達63種;學校的午餐永遠免費;婦女產假長達3年,在家待著也可以拿至少80%的薪資;對婦女和孩子包容度極高,在芬蘭,媽媽最大。
這種大環境下,國民心態都很平和,社會很公平,沒有競爭,錢和地位根本不是芬蘭人認同的成功指標。
可這樣的教育也有問題,現在的芬蘭人生活真的太過容易,孩子們沒有了曾經芬蘭名族性的「西蘇」精神,缺乏競爭的社會能否一直這樣安穩進行下去,是芬蘭教育者現在的擔憂。
當我們在看別國教育的時候,我們到底在看什麼?
《他鄉的童年》其實立場很客觀,不卑不亢、不推崇盲目效仿、也沒有妄自菲薄,它給我們傳遞的觀念用兩句古語能概括: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取之所長,避之所短。
有趣的是,日本幼兒園校長的理念和芬蘭教育者的理念,其實有很多地方是來源於中國,比如日本幼兒園校長親手寫的那副字,是引用了孟子的話。
《憤怒的小鳥》的創始人彼得表示,芬蘭人都十分認同孔子說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某種意義上,我們曾有著相同的教育觀。
為什麼我們的傳統教育理念,反而在別處得到了踐行?雖然確實有國情的因素,但我們不能以此來迴避問題,而應該看到教育的其他可能。
不要頭腦發熱地認為「國外的月亮比較圓」;也不要自暴自棄,祈禱下輩子投胎一定選好國家;更不要把自己國家的教育現狀批判的一無是處。
國情不同不能強硬照搬,但芬蘭人對孩子的尊重、永遠不否定孩子、永遠保護孩子的好奇,這種教育我們完全可以學習並真正實行,從家庭入手去一點點改變。
比如日本,為了不讓孩子僅從書本認識世界,會讓他們親自栽種植物、喂養動物。親自看到聞到摸到帶著泥土的植物,和觀察家裡籃子裡的菜是不同的,多接觸自然、努力強身健體,這些我們也可以做到。
從面對自己的孩子做起,我這麼做,是不是錯了?我換個方式說,他會不會更容易接受呢?
最後用孟子的那句話來與大家共勉。
「不為也,非不能也」。
是的,不是我們做不到,而是我們不去做。
家有三歲牛寶,擅長用漫畫記錄寶寶的日常和帶娃心得。更多有趣、感人的母嬰漫畫,可以關注我:echo小茵茵 常來找我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