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好文丨開學必備!新教材變化太大了!家長老師該怎麼立即適應?(附書單)

部編版教材來了

教育部公布從2019年秋季開始,全國所有的中小學生的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都被要求統一使用部編版的教材。那麼,部編版的內容是變得簡單了還是變難了呢?用語文教材的總主編的一句話就知道部編版原來是「大魔王」,他說:「要讓高考的語文,有15%的學生做不完。」

那麼,「部編版」教材都有哪些變化呢?

古詩文篇目大幅增加

語文教材不僅書本大了一圈,由原來的16開本變為A4大小,傳統文化的篇目也大大增加。最引人關注的變化之一是古詩文篇目的大幅增加。

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文,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冊共選優秀古詩文124篇,占所有選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達80%。平均每個年級20篇左右。

初中古詩文選篇也是124篇,占所有選篇的51.7%,比原來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個年級40篇左右。

高中需要學生背誦的古詩詞也從原來的60首變成了70首。

古文體裁更加多樣

從《詩經》到清代的詩文,從古風、民歌、律詩、絕句到詞曲,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兩漢論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錄。古文低年級化,在一年級就需要學《論語》。革命傳統教育篇目也占有較大的比重,小學選了40篇,初中29篇。魯迅的作品選有《故鄉》《阿長與山海經》等9篇。

打破傳統的學拼音再學漢字

以前是先學拼音,再學漢字,但這回,改了,先認字,再學拼音,拼音學習推後了一個月左右,並且是邊學拼音,邊認字。

據了解,傳統的語文教育都是從認字開始,是在沒有注音幫助的情況下進行的。以前的蒙學的辦法,就是讓孩子反覆誦讀,慢慢就會認字了。

「部編版」多少有點回歸傳統。入學教育以後,第一篇識字課文,就是「天、地、人、你、我、他」,六個大的楷體字。接下來是「金、木、水、火、土」,「雲對雨,雪對風」。

倡導親子閱讀

新教材對家長提出最大的「要求」莫過於「和大人一起讀」欄目,把親子閱讀編入教材,讓家長參與到教學教育中來。

一年級剛上學的學生自己還不會讀,所以讓大人和他們一起讀。這個欄目的用意是激發讀書的興趣,讓孩子剛上學就喜歡語文,喜歡讀書。

幼兒園主要是無紙化教學,聽故事多,到了小學就開始使用紙質的閱讀材料包括書本了,讓孩子先和大人一起讀,慢慢過渡到自己讀,這過程需要大人的引導。

側重口語交際

綜合和口頭表達能力的提高,中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提出:「口語交際應在具體的口語交際情境中,培養學生傾聽、表達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

未來,對於語文的學習,老師們或會注重課程方面的整合和改變,將會引導孩子們進行跨學科學習和項目式學習,更符合對孩子全面能力的培養目標。

要在教學中落實名著導讀

新編語文力圖讓「教讀」「自讀」,加上「課外導讀」,這也是考慮到目前語文教學普遍存在的讀書少的弊病,在教材中起到某種糾偏的作用。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像研讀閱讀課文那樣來研讀推薦名著。

語文高考之前卷面字數一直維持在7000字左右,目前已經變成了9000字,不久之後還會突破10000字大關。要把個人的閱讀偏好擱置起來,用心閱讀、欣賞每一本推薦名著,獲得豐富的閱讀體驗,發現名著的魅力;還要在學期教學計劃中安排適當的課時,從時間上保證、落實名著導讀。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部編版語文教材統一之後,中高考中的語文將會出現3大變化。第一、古文古詩詞的考試內容必然會增加。第二、卷面字數的增多代表題量的增多。第三、課外閱讀涉及更廣分值更大。因此,想要學好語文,需要大量閱讀。閱讀可以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古文的意思,閱讀可以讓學生快速讀,加快做題速度,閱讀可以讓孩子有大量的知識儲備,做閱讀短文更能得心應手。

最後,給大家提供一年級到九年級的必讀書目,趕緊收藏吧。

附:【有獎徵文】開學啦!樂多多老師喊你來參加作文比賽~(樂多多親自點評+圖書籤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