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青春期孩子的這種表現,其實比叛逆更可怕

2019-06-02     扉扉細語

「你家孩子真聽話。""這孩子在學校很聽話,放心吧"。生活中父母或老師夸孩子時,常常會用到一個詞"聽話"。

如果你的孩子進入青春期,不但沒有叛逆,反而很聽話,好不好呢?答案是否定的

01

我有一位表哥,在幾個表姐妹中他是最懂事的。每次親戚相聚一堂,飯後別的孩了野馬一般跑得無影無蹤,只有表哥幫忙擦桌子又是掃地。老媽總是羨慕地說:「張強真懂事!"

進入青春期後,張強似乎更聽話懂事。他知道農村人的不易,很少向父母,要這要那。

表哥後來考上一所普通高中,他學習認真努力,但成績總是徘徊在中游。高二上學期,姨媽托關係找人,把張強轉到全縣最好的那所高中。

轉入新學校的張強學習更努力。他漸漸發現,新學校高手如雲,學習進度更快。上一堂課還沒弄明白,下一節課老師又講了新內容。

他認真聽講,努力學習卻感到越來越跟不上老師的進度。

後來他給媽媽說,在新學校學習跟不上,想轉回原來的學校。媽媽一聽堅決不同意,在這多好呀:老師教學水平高,學習環境好。

聽話的張強,不再說什麼,只有默默地努力。話本來不多的他,現在更少了。每天除了吃飯,他似乎總是在閉門學習。

直到有一天,他憤怒地摔了家裡的熱水瓶,姨媽才發現張強得了嚴重的抑鬱狂躁症。

張強是經典的好孩子,在學校聽老師的話,在家聽父母的話。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聽話"的背後隱藏著"依賴"心理。這種「依賴",讓他們順從老師、父母,壓抑自己。善於處理的孩子,通過傾訴渲泄等方式將抑鬱情緒化解出去;不善處理的子孩,將抑鬱悶在心裡,悶得多了就發展成了抑鬱症。

心理學家胡慎之說:「叛逆的孩子容易向外表達憤怒,而好孩子則容易將憤怒憋在心理,最終攻擊自己。"

如果青春期孩子比較叛逆,作為父母要適時放手,守住"好好學習,不做壞事"的底線就行。

但是比青春期叛逆更可怕的是"非常聽話"。那麼作為父母,如果青春期孩子很聽話倒真的應該有所擔憂一一以防抑鬱!

02

香港藝人張國榮,少年時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愛好時裝設計的他,考入英國里茲大學紡織專業,隻身赴英國留學,後因父親病重輟學返回香港。父母離異、親人聚少離多的生活,使他成為一個憂鬱的乖孩子。

從1977年出道至2003年,26年中他到創作了數十張唱片,多首優秀的音樂作品,演繹了多部經典電影。事業的巔峰期,他卻先擇了自殺。

經紀人陳淑芬其後證實他患有抑鬱症,努力醫治,但仍因病情失控而自殺。

少年的張國榮是個憂鬱的乖孩子。早年的憂鬱埋下禍根,「乖"表象背後的"隱忍""壓抑"長期積聚,得不到渲泄,尤如垃圾長期聚積在一起,最終從內部潰爛,擊倒一個人。

03

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往往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而那些"聽話"的乖孩子家長常常最放心。張強、張國榮的事例再次給家長敲響警鐘:青少年太聽話不是好事,需要多加註意。

叛定孩子是否陷入抑鬱症的標準可以概括為"三少",即話少、行動少、情緒少。

作為家長,怎樣防止青春期聽話的孩子陷入抑鬱呢?

一、理解孩子的叛逆心理,懂得一定程度的叛逆是很正常的,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必然階段。

二、父母尊重孩子,多聽聽孩子的心聲。

尤其是控制欲強的父母,應減少對孩子的控制,讓他們來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給孩子留下成長的空間。

當孩子向你吐苦水時,首先要體會他的感受,然後再和孩子站在一起商討解決問題的辦法,千萬別做專制的父母。

三、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千萬不要再把很"聽話"再當作優點來看。相反,做父母的應該感到焦慮和擔憂,並適當地調整自己的教育方法,把孩子推向獨立的世界。

青春期叛逆需要家長用心引導,但是如果青春期孩子"非常聽話"更應引起重視。為了每個孩子的身心健康,家長要做有心人,及時發現問題加以引導。針對不同孩子的性格,父母要改變心態,調整方法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jdvVO2wB8g2yegNDRnu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