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美高教師:多讀多寫不一定能提高寫作能力,關鍵在於解決這5大難題

2020-04-13     閱讀第一

《我在美國當老師》的作者,康奈爾本科、哥倫比亞大學碩士畢業的林傑老師,擁有豐富的美國寄宿高中和中國雙語學校任職經驗。在多年的觀察與教學實踐之中,他發現:

一個學生可以通過多讀,提高閱讀能力;多聽,提高聽力能力;多說,提高的口語表達。但唯獨多寫,並不見得寫作就能得到明顯提高。尤其在國際或雙語學校讀書,有些孩子聽說讀都明顯提高了,唯獨寫作一直滯後,令人頭疼。這是為什麼?是技巧嗎?是詞彙嗎?其實都不是。

本周,林傑老師我們的平台EduKnow上所做的《世界名校老師講堂之「英文寫作」》在線講座,得到了國際化學校家長們的積極響應,對於林老師提到的中國孩子們的寫作問題深有共鳴,很多家長給我們留言,希望得到更進一步關於英文寫作的指導。

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消化與吸收林老師的建議,我們梳理了一些關鍵信息,供家長們學習參考。

* 以下內容以林老師的第一人稱表達。

多讀多寫不一定能提高寫作能力

關鍵在於解決這5大難題

我們都認為人文學科比數理學科要求更多寫作,某種角度來講的確如此,尤其是在初高中階段。但是越往高處走,越有寫作的身影,而且要求更高。

寫作無處不在,涉及的廣度和深度遠超過標化考試的範疇。比如IBDP的extended essay、英文的文學分析、升學的文書、平時與老師的郵件溝通等等。

目前學生在英文寫作上,最常見的幾大困難有:

1、總是先想到中文,然後翻譯成英文。

相信這個問題尤其對於家庭並非英語環境的孩子來說,是比較普遍的。一般會出現在剛開始用英文寫作或者操筆不多的人群,主要是因為學習者還沒有習慣直接用英文來思考和表達。

2、每寫幾個字或者幾句話就刪了重新寫,總覺得用詞不當或者語法不完美。

這樣反反覆復的過程,學生不僅會寫得很累,而且興趣和信心都容易受到打擊。

原因有兩點,一是對寫作沒自信,而增強寫作自信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實戰。只要願意全新全意地投入到寫作里來,通過一年的實際鍛鍊,任何學生在寫作能力和自信上都會有所提高;二是誤解構成優秀寫作的元素。不少中國學生下意識認為一篇優秀的作文需要語法完美,詞彙深奧。這完全是個誤解。

就語法來講,中國的初中畢業生對英語語法的掌握就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的水平,再提高語法的要求並不會對寫作有明顯的促進。

就詞彙量來講,如果僅僅通過背單詞來擴充詞彙量的話,寫作的提高也不會明顯,畢竟背誦單詞和運用詞彙是兩碼事。

因此不少英語學習者在掌握了語法、背誦了單詞之後,寫作依舊感到困難,只能是走一步算一步,希望隨著時問的推移,自己也能進步。

3、寫作者自認為表達方式和寫作思路清楚,但是閱讀者卻是一頭霧水。

產生這個問題有三點原因:

第一,寫作者受母語語言和文化的干擾嚴重。我在接觸中國學生的文章時,經常會發現這一現象:學生的文章在我看來淺顯易懂,但我的美國同事,就覺得難以理解。原因就在於我能夠把他的英文句子回復成中文的原意,美國人卻不行。

想要克服這個困難需要時間。我建議學生儘量多找老師討論自己的文章,針對不清楚的語句和段落,先通過口述解釋給老師自己想表達的意思,然後再請老師幫忙,現場修改。

這個討論和修改的過程很關鍵,因為只有通過這個過程,學生才會慢慢領悟英文表達方式的特點以及和中文的區別。沒有過程,只有最後的修改,作用不會很大。

第二,寫作者沒有從讀者角度考慮。中文寫作和英文寫作的最大區別在於讀者和作者之間誰主誰賓。中文文章,喜歡寫得含蓄,留有懸念,很有可能到了文章結尾時,讀者才看明白作者的用意;但是英文寫作要遵守的卻是「以讀者為中心」(reader-centered)的原則,如果讀者不能明白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這個責任在於作者。

因此用英文寫作,要儘量為讀者考慮,把事情說得明白、直接。其實中美之間的文化差異又何嘗不是如此,這也更印證了寫作的首要考慮是文化,其次才是文筆。

第三,文化的差異。雖然大家都知道這一點,但是可能認識還不夠深刻。

舉個具體例子:同樣一個名詞,如「鳥」,你問幾個美國人,再問幾個中國人,讓他們各自說出最具代表性的幾種鳥,答案是不一樣的。在中國,麻雀、燕子等肯定在其中,而美國人更容易聯想到的是鷹或者藍冠鴉。換成水果或者其他分類也是差別很大。

因此在寫作中引用典故或者做比喻的時候,都要考慮到文化差異,儘量本土化,不然就會出現不倫不類的笑話。

4、繞彎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心裡明白,卻找不到合適的措辭。

這也有兩個原因。

首先,不知道活用已知詞語。

不少學生總認為自己是因為詞彙量小才找不到合適的用詞,我認為未必。熟悉海明威作品的話,你會發現大師級的人物用詞並不是深奧無比,也沒有依賴SAT或GRE里的「高級」詞彙來表達自己的意思,折服讀者。

提高寫作功力的重點還是在於作者是否能夠熟練運用已經知道的詞。掌握一個詞,不僅僅是懂它的意思,更需要知道如何靈活運用。英語詞語或者單詞經常有多個完全不同的意思。

其次,誤解優秀英文寫作的標準。

中國人寫文章傾向附庸風雅,之乎者也,認為這才是有水平。英文寫作的標準很簡單,三個字:「簡而滿」。

什麼意思呢?就是用簡單的詞來表達豐滿的意。引用林語堂先生的話:「現代英文固是一種雄健豐富,不離本色的語言。中國人要寫英文,必先淘汰古人『做文章』的觀念。愈平易自然愈好,愈少粉飾藻麗語句愈好。」總體來講,不要往深處想,往簡單里想。

5、心理上對寫作有畏難情緒。

學生害怕寫作,討厭寫作,總認為自己寫得不好,也看不出寫作的目的。在學校,除了老師布置的作業之外,很多學生不知道寫作是有自身樂趣的。

這是因為在學習寫作的初期,老師或者寫作課自身存在弊端,造成學生對寫作沒有公正而清楚的認識。更有甚者,不少中國學生對英文寫作的認識很有可能是從托福、SAT的寫作部分人手的,或者僅僅限於應試寫作。

讀書有書單,有藍思難度等級;學生只要多讀書,必定會提高閱讀能力;

聽力也是如此。記得我剛到美國時,只能聽得懂隻言片語;後來每日回家後聽磁帶2-3小時,從對話開始聽,一直到大學教授的授課,由於聽的太多,導致了臨時性耳鳴,但聽力是飛速提高。

那麼寫作是否每天寫日記一篇,就能提高?又如何能夠系統性提高?如何能夠高效的系統性提高?

這些問題的解答

歡迎大家點擊講座進行回顧

疫情下半場怎麼辦?請持續關注並收聽我們為大家策劃的,由不同領域專家為大家帶來的,與生活和學習密切相關的精彩講座!

疫情之下,各方壓力帶來的焦慮該如何緩解?

一場疫情,打亂了幾乎所有人的生活節奏,即使復工復產,也有無數新的問題等待解決。

尤其有孩子的家庭,對內對外承受的壓力都是巨大的。全球經濟肉眼可見地遭受重擊,大公司裁員,小公司倒閉,職場生存本就不易;回到家還要面對「神獸」,不管又怕孩子不自覺,管太多又容易惡化親子關係。

儘管各地開始有序恢復開學,但大部分只確定了初三、高三等關鍵年級的時間,其他年級孩子何去何從仍無定數。一想到自己職場社會人、父母、半個老師……24小時各種角色無縫切換,誰能在焦慮之下安然無恙呢?

特殊時期,需要我們找到特殊應對的正確方法,以防止負面的心態,傳染給更多人,將原本可以處理很好的事情,導向了糟糕的結局。

我們常常容易忽略心理上的波動對於事情的影響。無論新冠病毒是否將永遠與我們共生,股市如何跌跌不休,全球大勢走向如何,我們還是可以調動積極情緒的力量,處理好親子關係和夫妻關係,讓自己和家人活出幸福感。留學全知道特此邀請過去十年專注於積極心理學和優勢應用的Angel老師,為我們在迷霧之中指出明路。

掃碼進群,預約講座,獲取更多相關內容與福利!若入群失敗請至文末添加小助手好友入群

IB與AP的選擇是否直接影響了你的名校夢?

離美本放榜已經過去一段時間,大家逐漸從對學霸的膜拜之情中走出,開始轉頭操心自己家的孩子了。當把情緒整理好之後,規划上的事情也逐漸需要走上日程。

每當趕上選課階段,總是會有不少家長來關心:• IB和AP課程內容我大概了解,但到底各有什麼特點,能給孩子帶來哪些好處?• 美國大學更青睞學習IB還是AP課程的學生?孩子該選難度高的還是更小眾的?• 什麼樣的學生適合學習IB/AP?怎樣更好地學習IB/AP課程?……

我們發現,了解課程區別、如何提升成績、選課與申請的關係,這些問題是剛需。信息收集越詳細,講解越清晰,對家長們的幫助也就越大。

就比如說IB課程體系適合怎樣的孩子,可以從IB學習的難點進行理解:IB各科目需均衡發展,生不能有偏科,哪怕是中國學生以為容易的IB中文,其實都要求很高;撰寫EE專題論文難度很大,需要自行選擇專題進行獨立研究,這種任務式學習非常考驗學生的專業眼光和學術水準;學習時間跨度長,課程跨越2年時間,需長期持續學習,不能鬆懈。

這樣一分析,就可以看出IB對於學生的學習紮實程度和思辨能力要求都很高。

但這並不意味著學AP就可以輕鬆一些。美國大學在進行招生評估的時候,對於AP和IB是平等看待的,但會關注細節。

至於大學對細節是如何判斷的,大家可以關注4月14日推出的講座,由美國AIA高中學術總監、為超過2000名學生提供過優質教學服務的Joey Xie老師,進行IB和AP的全面解讀!

掃碼報名講座,獲取更多相關內容與福利!若入群失敗請至文末添加小助手好友入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jacbc3EBrZ4kL1ViC9E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