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中國家長關心的不是孩子教育,而是比賽
最近,又又又又有一批家長被割「智商稅」了,
某教育機構組織6-10歲兒童進行「量子速讀」大賽的視頻引起網友們討論。
視頻中,一群孩子坐在房間裡,快速埋頭翻書,生怕錯過一分一秒,整個節奏緊湊,氣氛嚴肅。
據了解學會「量子波動速讀」的孩子,1分鐘可以看完10萬字的書,並且還可以把書本內容複述出來。
培訓機構宣稱,孩子們學會「量子波動速讀」後不僅可以速讀,還可以閉上眼睛與書本發生感應,即使戴上眼罩也能知道作者要表達的情緒和內容,也就是「心有靈犀」。
視頻走紅後,引起網友熱議,有網友調侃:這些人是家裡沒有風扇嗎?
在很多人眼裡,「量子波動速讀」明顯違背科學常識,但還是有很多家長前赴後繼交著價格不菲的學費,甚至還有排不上的趨勢。
除了「量子波動速讀」走紅之外,還有一條新聞也上熱搜,浙江小學生被戴上「智能頭環」。
光看那個外形看似降噪耳機的機器,你以為是高大上的黑科技。
實際上,這是浙江金華某重點小學去年12月引進使用的注意力監測頭環。根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小學生帶上頭環之後,傳感器通過三個電極檢測到佩戴者的腦電波,從而評判學生是否集中注意力並打分,上課專注就亮紅燈,上課走神就會亮藍燈,接觸不良或者沒聯網就亮白燈。
根據「智能頭環」亮燈結果進行「注意力分數」排名,以每10分鐘一次的頻率發到老師電腦和家長微信群,以掌控孩子的上課狀態「好不好」。
在採訪中,一位五年級的小學生表示:「如果自己被發現分數太低的話,回家後就會遭到遠程監控的父母懲罰。」
這款「智能頭環」在天貓、京東等電商平台右手,價格為3500元左右,銷售頁面打著「技術來自NASA和哈佛」「21天提升注意力」「考試提分學霸」等字樣。
無論是智能頭環孩還是量子波動速讀,如同一位網友所說:「中國父母交的最多的稅,是智商稅。」
而中國父母心甘情願交智商稅,背後的原因是強烈的焦慮感。
教育產業更像是一門生意經,最大的驅動力就是家長的焦慮。而家長的焦慮源於自尊,也就是「面子」。
中國父母不允許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因為中國的教育設計,是一層一層篩選優秀的學生。
不上好幼兒園,就上不了好小學;上不了好小學,就上不了好中學;上不了好中學,就上不了北大清華。
每一步都在篩人,被篩下來,就意味著和上一層的優質教育絕緣了。
這讓父母焦慮,學霸父母焦慮孩子沒有遺傳自己的基因;學渣父母焦慮自己命很苦了,一定要讓孩子走上精英的道路。
所以只要能讓自家孩子考高分,上好學校,任何看似荒誕的方法都願意嘗試。
說白了,中國父母嘴上嚷著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其實內心深處是在與其他家長進行較量,看誰家的孩子出人頭地。
但時代在變化,你永遠不知道未來什麼樣,那時孩子的核心能力一定是做試卷拿高分嗎?
02.拔苗助長式培養天才,只是不願意承認孩子是普通人
《家有兒女》有一集,劉梅碰到一個同事,同事的兒子是個天才,小小年紀就能背一整套英語詞典,她從同事口中知道很多「培養神童的寶貴經驗」,思想上受到極大的感觸。
回到家後,劉梅準備對小雨進行突擊培養,列印了一套超出小雨年齡段的題目,讓他死記硬背。劉梅承諾,如果小雨當了神童,可以讓劉星管他叫「哥哥」。
剛開始小雨很開心,但後來小雨失去了玩樂的時間,每天都在背題。夏東海好幾次都表示不贊同,覺得劉梅這種拔苗助長式培養天才不靠譜,但劉梅不聽勸。
直到同事帶著自家兒子來劉梅家做客,發現這位「天才」,除了會背單詞之外,其餘的跟廢人一樣,鞋帶散了,母親幫忙系;背部癢了,一個指令,母親立馬抓。
這位「天才」有強大記憶力之外,沒有花樣少年應有的活力。
劉梅看到同事兒子的表現之後終於想通這種做法不對,還給小雨一個愉快的童年。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孩子1歲會唱歌,你覺得他將來可以當歌手;
孩子2歲會說ABC,你覺得孩子有語言天賦;
孩子3歲會畫一些圖案,你覺得孩子將來當畫家;
……
你很歡喜,可走出門一看,發現自己太天真了,自家孩子2歲會說一些位元組,隔壁家小明2歲可以背《三字經》;小王家的孩子4歲就成為市級舞蹈冠軍;圖圖5歲可以流利說英語……
這麼一比較,你發現自家孩子落後太多,趕緊報培訓班、特長班,企圖依靠金錢投入縮短與其他孩子的差距。
但你有沒有想過,不遵守自然規律,通過刻意培訓,真的可以讓孩子更上一層樓嗎?
美國心理學家格賽爾做過一個著名實驗:被試驗者是一個出生46周的雙胞胎孩子。
格賽爾先讓A每天進行10分鐘的爬梯實驗,B則不進行此種訓練。6周後,A爬5級梯只需26秒,而B卻需45秒。從第7周開始,格賽爾對B連續進行兩周爬梯訓練,結果B反而超過了A,只要10秒就爬上了5級梯。
大多數人肯定認為應該是練了8周的A比只練了2周的B好。但是,實驗結果出人意料——只練了兩周的B其爬樓梯的水平比練了8周的A好,B在10秒鐘內爬上那特製的五級樓梯的最高層。
格塞爾分析說,其實46周就開始練習爬樓梯,為時尚早,孩子沒有做好成熟的準備,所以訓練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52周開始爬樓梯,這個時間就非常恰當,孩子做好了成熟的準備,所以訓練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放在培訓上也是同樣的道理,孩子培訓不是越多越好,越早越好,而是在恰當的時間做恰當的事情。
大部分家長,對孩子投入高期待,看到自家孩子被落後無比焦慮,於是讓他們去完成「自己做不到孩子一定能做到的」夢想。
父母把自己對這個社會的所有不如意都傾注在孩子身上,把自己改變不了的命運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他們瘦小的身軀,其實承擔不了這麼多。
說一句戳心的話,有多少家長能夠接受自己的孩子比不上別人家的孩子?
中國家長,接受自家孩子是普通人,比接受自己是個普通人還要難。
他們始終相信世界上有天才,沒有成不了的天才,只有沒有得到良好的訓練,不合格的父母。
每個中國家長都有自戀情結,相信自家孩子可以創造奇蹟。
這是美好的期待,也是錯誤的開始。
家長只有先承認孩子是平凡的普通人,孩子的一點一滴的成長進步,你才會感覺歡喜。
陶行知說「不要做人上人,要做人中人。」
03.家長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擁有一顆強大的平常心
孩子出生的時候,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是:「希望他一生健康快樂。」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最初的期望早已拋到腦後,希望孩子變成龍中鳳。
在抖音上,有一個擁有700萬粉絲的媽媽發了一條視頻,她說她小姑家的女兒八歲畫畫很棒,兒子五歲能從1數到1000,她的兒子只能在一旁看兩兄妹表演。
等兒子看完後,孩子他爸用特別從容的態度對平凡的孩子說:「走兒子,一起去滑滑梯。「
視頻結束,孩子母親說,家長要有信心,你的孩子以後錯不了。
面對兒子的平凡,她的態度引起無數網友的讚嘆。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按照一個模板成長對照不同的孩子,自然不會讓所有人滿意。
以前單位有個同事,她為了讓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四處托關係,將孩子送到名校。
全校有1000多名學生,孩子的成就始終都在800名左右徘徊。
同事很不甘心,給孩子報了各種補習班,結果孩子成績直接降到倒數五十名,甚至非常討厭學習。
有一天,孩子忍不住對同事說:「我每天已經很努力在學了,你讓我每天24小時不吃不喝不睡,我也成不了學霸,考不上第一名。」
那一刻孩子終於意識到孩子無法跟上名校的節奏,只好將孩子轉到離家附件一所普通的高中。
雖然孩子的分數沒有提升,但狀態改善不少,開始變得自信、開朗,對學習有了興趣,以前要拚命催著他寫作業,現在反而很自覺,到了高考,還超常發揮給同事製造了驚喜。
父母盲目將孩子培養成精英,卻沒有考慮到孩子是否能勝任這個位置。
贏在起跑線的前提是你的孩子能跟上你的步伐。
在準備培養孩子成為精英的道路上,父母需要看看孩子是否具備某種天賦和能力;也同樣要看看自己,作為家長也是庸庸之輩,就不要對孩子特別高的要求。
美國比較心理學家查德的《正態曲線》中指出:人們的智力呈正太分布,特別聰明笨的人極少極少,絕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
今天,作為父母最困難的,或者說最大的考驗,是要破除起跑線上的恐懼,不為商業蠱惑所困擾,不為攀比所困擾,堅持常識,把兒童當兒童。
練就一顆強大的平常心。
04.中國父母如何練就一顆平常心呢?
第一,所謂的平常心,就是對孩子降低期望值。如果沒有一顆平常心,你的家庭是不太平的,家裡就是一個戰場。你永遠都會嫌棄自己孩子笨,別人家的孩子好。事實上,芸芸眾生大多數人都是平凡人。
蘇洵11歲那年,父母蘇洵曾作《名二子》一問,為孩子們講述他們名字的含義。
文中寫道:「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完車也。」
蘇洵說:車輻、車蓋和車軫,都是一輛馬車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軾,不過是馬車上用作扶手的橫木。相比其他部件,軾並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用。但如果沒有軾,也無法組成一架完整的馬車。
蘇洵的這番話是想對兒子說,你可以做一顆普普通通的螺絲釘。
等到蘇東坡自己有了兒子,終於體會到當年父親的良苦用心。
他在一首詩中寫道: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中國父母接受孩子是平凡的普通人,是一生的課題。
這是基礎。
第二,比起報補習班,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好習慣。
前段時間鄧亞萍採訪郭晶晶,提到郭晶晶在管孩子上面很嚴格。
郭晶晶這樣回應:因為孩子的有時候過來找他玩,他在做功課。我會要求他把功課做完再去跟爺爺玩。郭晶晶認為兒子要養成一個好的習慣,每天規劃自己的時間做事,而不是隨心隨雨。
不得不承認,這很重要。
大家都知道習慣的重要性,但只有少數人重視習慣的養成。
很多父母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卻很少關注孩子習慣問題。比如:父母要求孩子放學後先寫作業才能玩。但他主動打破這個規則,碰到節假日或者客人來訪,就會讓孩子先玩。
父母這樣做孩子看在眼裡。孩子自然不會養成放學先寫作業的習慣而是拖延,父母批評,孩子也會找各種藉口,以達到拖延的目的。
很多時候,只有把孩子的行為規範,日常習慣培養出來了,孩子就不會歪到哪裡去。一個好的習慣比上幾萬的補習班更加珍貴。
第三,培養孩子成長型心態。
史丹福大學教授德韋克發現,孩子們的心態,也就是他們如何看待自己的能力,在他們的行動力和成就中起著關鍵作用。如果能改變他們的心態,就可以提高他們的成就。所以,那些擁有成長心態的學生,相信自己的智力可以發展,他們比那些擁有固定心態的學生各方面表現都更好。
《美國醫學會兒科學》雜誌的一項醫學研究也證明了,積極的成長心態對孩子的身體和心理健康有明顯的好處。
那麼,成長心態是天生的嗎?研究人員說,成長心態是可以培養的,但也在於父母和老師鼓勵孩子的方法。比如,可以反覆告訴他們,大腦可以變得更強大;在表揚時多表揚孩子們努力的過程和勇氣,而不是只注重結果或誇他們聰明;告訴他們失敗是很正常的,並鼓勵他們堅持下去。同時,作為父母和老師,更要言行一致,成為孩子們眼裡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