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軍用拖車系列五六:身陷海獅行動的德國LWS水陸兩棲牽引車

2019-10-09     玻羊車界

談到兩棲作戰,可能首先想到的會是諾曼第、雷伊泰灣等著名戰役。縱觀整個二戰,進行頻繁登陸作戰的,當然非美軍莫屬。納粹德國作為軸心國中的核心,不僅首次嘗試了「閃擊戰」,空降作戰;還在橫掃整個西歐之後,制定了針對英國本土的「海獅」行動(Operation Sea Lion)。

今天介紹的這款十分另類的牽引車,與「海獅」行動有若干關係,又因為「海獅」行動最終胎死腹中,造成該車未能量產。從研發節點來看,始於1936年——可謂「德國亡英國之心不死」!

而這款德文名稱為Landwasserschlepper(簡稱LWS)的兩棲車輛,卻不單純的是一種用於登陸作戰的一線戰鬥車輛,而是一款履帶式兩棲牽引車,這在「玻羊車界」該系列專題中,還是首次出現!

與美軍的兩棲登陸車輛不同,LWS兩棲牽引車的設計初衷,是裝備給工兵部隊,充當內河輕型拖船或無動力駁船的拖頭;在陸地上作為牽引車頭——可以將人員或物資直接運上河岸——甚至深入大陸的腹地!並且還與LWS兩棲牽引車配套研發了兩棲拖車,用於絕大部分的載員或物資承載任務!

這種兩棲拖車由克斯博雷爾公司(Kässbohrer)研製,外形像平底船,並且在拖車尾設計了摺疊式艙門。拖車採用三軸六輪底盤,一對車輪在車體前部,兩對車輪在後。載重量可達20噸,能夠搭載一輛Sd.Kfz 9型18噸半履帶重型牽引車,或輕型裝甲車、重量相當的貨物。

LWS履帶式兩棲牽引車最終由與納粹高層關係密切的萊茵金屬公司研發。該車車體長8.6米,車體寬3.16米,車體高3.13米,自重13噸。採用船型車體,在底部安裝有履帶式行走裝置,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後,採用鋼板彈簧懸臂,每側各8個負重輪;並在車尾安裝有兩具螺旋槳和雙舵。

LWS履帶式兩棲牽引車有3名車組人員,並排坐在呈封閉式的艙室前方;其後可容納20名全副武裝的士兵——整個封閉式艙室占據了車體全長的3/4。

LWS履帶式兩棲牽引車採用一台邁巴赫HL120型12缸汽油發動機,輸出功率為300馬力。陸地最高時速40公里/小時,公路最大行程240公里;水面航行的時速為12.5公里/小時。

1940年8月2日,LWS原型車在德國北部的敘爾特島(Sylt)為陸軍總參謀長弗蘭茨·哈爾德大將(Franz Halder)做了展示。1940年12月完成3輛的生產,第二批次又追加了8輛。礙於其複雜的技術,給研發和生產造成了不少麻煩,月產量為2輛。1942年7、8兩月,第三批14輛生產完成——從各方資料統計來看,LWS履帶式兩棲牽引車的總數在21-26輛……

LWS受關注的原因是「海獅」行動,乍然而至也是因為「海獅」行動。在此,「玻羊車界」對這個作戰計劃發表一下個人的看法:

任何計劃的關鍵是執行!而執行的關鍵是堅持!——縱觀整個「海獅」行動,奪取制空權無疑是開了現代制空理論之先河,但是先以轟炸港口,進而消耗英空軍力量;再到轟炸倫敦。這點與史達林格勒戰役期間,空軍自不量力的承諾擔負保羅斯兵團的補給任務如出一轍……

(參考文字及圖片源於網絡,侵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iYxKzG0BMH2_cNUgFUD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