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縣老家的鄉下小院

2019-08-13     邵家大院子

圖文:漂泊的船

七月初十,回老家來給婆婆燒紙。

村頭的水泥路被綠蔭掩映,鄉親們房前屋後都種上了蔬菜。空氣摻著泥土和農作物的清香,纏綿繾綣撲面而來。

我家大門的旁邊有個套間,2005年,我剛嫁過來,公公婆婆收拾了一下套間,在這裡住。這個床是婆婆結婚時,奶奶給做的,已經42年了。婆婆說,當時也沒刷桐油,手一摸還掉顏色。

我女兒剛出生時,婆婆把姥姥接來,在這個套間並排鋪了兩個床。我們祖孫四代在一個院裡住。

婆婆經常下地幹活兒。我抱著女兒跟姥姥聊天。提起以前的事情,老人家的口頭禪是「這事兒那事兒,那事兒這事兒」。我和愛人第一年做生意。婆婆就帶著孩子住到堂屋。過年回來孩子小,不認我,我就和愛人在這裡睡。

如今姥姥不在了,婆婆去年也去世了,公公住在堂屋。這間房成了雜物間。但以前的時光刻在了心裡,從不曾忘記。如今睹物思人,空留一聲嘆息。

這兩間平房是東屋,灶房。1995年建起的。剛建好時,在屋頂曬麥子,曬玉米之類的農作物。我愛人當時有十多歲,他在北邊的套間住,夏天躺在屋沿上睡覺,在窗戶上搭一個木梯子,在單樓看過一次雜技,學會了「倒掛金鉤」。在梯子上學好多次。有一次,腳沒勾住,掉了下來,摔懵了一陣子。從此,很少再做了。

2002年,跟我說媒時,媽媽說這個灶屋有點破。媒人傳話說,結婚時就這個平房把樓板拆了再加高一些。到現在,婚也結了十來年了,孩子十多歲了,院子高,去灶屋還得下一步台階,平房還是老樣子。窗戶扇至今還沒裝,冬天用塑料布,夏天用紗窗或者破涼蓆。

愛人說,這個房子當時建的仔細,我婆婆用棍一點點的敲土,二十多年了一點也不漏雨。怕一動樓板滲水了,得不償失,多添麻煩。

我打趣說我也留著這房子,留給將來兒媳婦吧。咱灶房的「門檻」低,兒媳婦會不會做飯都行。

堂屋是2001年建成的,當時哥嫂剛結婚,有了小侄子。建這個房子時,一家人齊心協力。拉了一些外債。給我說媒時,公公婆婆就說了,家裡過得急,有些外債。

正直善良的一家人,跟現在許多人不一樣。我知道有一戶人家,其實負債纍纍,吹噓自己有錢。把兒媳婦養成了「少奶奶」。好吃好喝好玩的供著。

自從結了婚,我和嫂子都是知道家裡的情況,我倆都爭著做飯。嫂子1998年底嫁過來的。嫂子說,家裡窮的當時一年吃不了 五斤油。我倆不攀比,不啃老,省吃儉用,白手起家。現在都在小縣城裡全款買了房,買了車。有一份維持生計的小買賣。這一切都歸功於這個家善良正直,勤勞節儉的家風。

西南角有婆婆種了六年的石榴樹和一個十一年的老狗。

再往北一點,原來是豬圈。 等我嫁過來時,婆婆就喂了兩隻羊。夏天每天給羊割草 ,冬天喂玉米糝。羊一年生一窩,經常趕到冬天。好像2007年春節那一天,下羊,我給接的生。鄰居海俠來串門,還開玩笑說,「這羊還挺得歲哪」。

後來,和愛人出去謀生,把孩子交給婆婆。婆婆就把兩隻羊賣了。羊圈拆了,在上面種菜。不上肥料,菜都特別旺盛。旁邊的柿子樹的樹幹快空了,依然是烏黑茂密,結了許多柿子。

西邊用石棉瓦搭的放東西的棚子也有20多年了,原來靠近堂屋的空隙里有一棵棗樹,結的棗子特別甜,搭了這個棚子,棗樹就不長了。現在種了柿子樹,因靠房子太近,準備砍去。

婆婆不在了,公公把家裡的一切還是照著老樣子,在角落裡種植了幾棵南瓜。婆婆的離開,帶給我們一家人的內心是無盡的傷痛。

我們一家人只有抱團取暖,彼此安慰。我夫妻倆也會攜手繼續努力,把這個家的家風繼續傳承下去。

老家的小院子,雖然有點破。但在我心中的位置無可替代。

她是孕育希望的地方,夢想啟航的港灣,有我無盡的美好回憶。風雨兼程只為了能在小院裡安心休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i119j2wBvvf6VcSZWNi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