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
兜兜轉轉幾十年,合規發展依然是銀行業的主頻詞。
強監管大背景下,問題裸泳者也不斷浮出水面。
一向穩健發展著稱的華夏銀行,也陷入了被罰泥潭。結合相關業績及風控管理問題,凸顯了這位知名企業的發展疲憊感。面對行業變局,如何不拖隊、不掉隊,實現大而強、穩而優?華夏銀行這條自省、自改之路應該如何走?
作者:南風
來源:首條財經——首條研究院
零售看招行,同業看興業,小微看民生、科技看平安。
那麼,華夏銀行看什麼呢?
表面上看,作為一家1992年成立、全國第五家上市銀行,超3萬億元的資產規模、1017家營業網點、理財信託債券等多品類業務,展現了華夏銀行的雄厚實力。
同時,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下,在特色化、數字化、輕型化、專業化、綜合化、國際化等方向,華夏銀行也有不少動作。
只是,相比上述競品,其似乎仍缺乏核心亮點。
這種中庸風格,被一些業內人士解讀為發展穩健的表現。實際上,成為「大而強」「穩而優」的現代金融集團,是華夏銀行近年來發展的重要目標。
那麼,真的穩健嗎?
頻頻違規受罰
頻頻發生的違規罰款事件,顯然給出了更多維考量。
2019年10月11日,華夏銀行一日內連收2張罰單。
據銀保監會公告,華夏銀行銀川分行、大連分行接連收到寧夏銀保監局和大連銀保監局開出的罰單,罰款總計110萬元。
根據行政處罰信息表(寧銀保監罰決字〔2019〕16號)顯示,華夏銀行銀川分行因貸款五級分類不准,貸後管理未盡職,信貸資金被挪用,未按規定進行貸款資金支付管理與控制三宗違法違規行為,被寧夏銀保監局罰款60萬元。
同時,華夏銀行大連分行因內控管理不嚴格,貸後管理不到位,貸款業務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被大連監管局罰款50萬元。
實際上,上述兩則處罰並非個例。
今年以來,強監管依舊是金融業的主頻詞。高壓之下,問題裸泳者也不斷浮出水面。
數據顯示,只在上半年,銀監系統針對銀行業就開出近1400張罰單,處罰金額累計3.8億元。
有媒體統計,股份制銀行中,共收到罰單201張,罰款金額7269.33萬元。
民生銀行一騎絕塵,「包攬」32張罰單,「貢獻」2222.6萬元罰款金額,是被罰總金額最大的銀行;浦發銀行收到34張罰單,被罰1069.3萬元;平安銀行收到15張罰單,被罰813.43萬元;華夏銀行收到21張罰單,被罰774萬元。
數目之大、罰單之多、甚至屢罰屢犯,令行業側目。
比如,民生銀行進入2019年,幾乎是月月領罰。
僅1月就連收三張罰單,合計罰沒557.43萬元。4月,民生銀行青島分行因違規發放貸款被沒收違法所得356.30萬元,並處違法所得1倍罰款356.30萬元,罰沒合計712.60萬元。4月16日當天,就收到11張罰款。
這其中,個別分行成為被罰焦點,如民生銀行青島分行,截止7月底,累計被罰956萬元。
同時,相同問題上的屢教不改,也成為話題焦點。
比如2018年開年,民生銀行廈門分行(新興支付清算中心)因違反清算管理規定、人民幣銀行結算帳戶管理相關規定、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相關規定,收到央行1.63億罰單,創下銀行業2018年單筆被罰數額的最大紀錄。震驚金融圈。
而2018年12月12日,中國人民銀行重慶營業管理部又因違反清算管理規定及銀行卡收單業務管理規定被合計處罰58.83萬元。今年1月份廣州分行被合計罰557.43萬元,原因也是違反支付結算規定。
顯然,這種屢罰屢犯的表現,摩擦著監管忍耐線。更考驗著這家知名機構的敬畏心、責任心。一定意義上說,這種敬畏責任的缺乏,是其「罰單突出」的根本原因。當然,頻頻飄紅的刺眼數據,也考驗著以董事長洪崎為首管理層的內控之力。如何久久為功、何時久久為功,是民生銀行以後發展的一大看點。
值得強調的是,上述統計仍或有不少遺漏。
比如平安銀行,因非法平台提供支付服務等違反有關清算管理規定的行為等行為,僅在4月24日,平安銀行溫州分行一張罰單,就被罰掉了739.81萬元。
同時,進入下半年,這種違規被罰的節奏仍在繼續。
比如華夏銀行,7月5日,華夏銀行寧波分行因流動資金額度測算存在數據編造、員工行為管理嚴重不審慎、內控管理不到位、貸款風險分類不審慎、違規開展存貸業務,被罰款230萬元,分行行長蔣國華被警告處罰,並處罰金10萬元。
同日,寧夏銀行信用卡中心寧波分中心因信用卡業務管理嚴重不謹慎,被寧波銀保監局處罰金30萬元,陳紅、韓曙嵐被警告,並處罰款人民幣5萬元。
加上上文10月被罰的110萬,華夏銀行在下半年已被罰共計380萬元。
這種頻頻違規遭罰的節奏,顯然,打破了華夏銀行的穩健人設。
何以會犯如此錯誤?屢屢遭罰又是何因?是明知故犯還是管理漏洞呢?
圖片來自網絡
業績問題
連串疑問,將華夏銀行推至話題風口。細觀之下,另一些問題也值得關注。
比如業績方面。
據年報顯示,截至2018年末,華夏銀行實現總營收722.27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58.43億元,增長8.8%;實現歸母凈利潤208.54億元,較上年同期相比增加10.35億元,增長5.22%。
客觀而言,這份營利雙增的成績單,較為亮眼。事實上,這與華夏銀行業務結構改善、在數字化、輕型化、專業化方面的轉型努力有直接相關。
不過,即便如此,華夏銀行的凈利額在股份行中排名依然較低。
有多低呢?
2018年前三季度,華夏銀行歸母凈利潤145.13億元,北京銀行166.27億元;甚至上海銀行也達到142.76億元,有超越華夏銀行勢頭。
作為一家全國性知名股份制銀行,竟被城商行趕超,尷尬程度可想而知。
而據華夏銀行2019年半年報顯示,營收397.97億元,同比增長21.05%,歸母凈利潤105.43億元,同比增長5.06%。
與平安銀行和招商銀行相比,華夏銀行的營收增速雖是3家中最高,凈利潤增速卻是最低。
同時,華夏銀行利息凈收入和手續費及佣金凈收入,2019年上半年分別為293.46和101.35億元,同比增長22.86%和14.68%。營業支出為263.53億元,同比增長33.7%。
可以看出,其營支增速快於營收增速。這考驗著華夏銀行的資金充裕度。
如果再來看不良率,上述疑問會更加深。
過去幾年,華夏銀行的不良貸款餘額和不良率持續上升。
相關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7年,華夏銀行的不良率分別為0.90%、1.09%、1.52%、1.67%、1.76%,連續五年攀升,資產質量承壓。
到2018年底,公司的不良貸款餘額為298.09 億元,較上年末增加52.12 億元;不良貸款率1.85%,較上年末上升0.09 %。
與不良貸款相關的,還有華夏銀行的不良貸款偏離度。
所謂不良貸款偏離度,是指銀行不良貸款帳面分類和真實分類的偏差程度,是衡量貸款分類準確性的一個逆向指標。
結合目前國內的貸款五級分類標準,一般將不良貸款偏離度等同於逾期90天以上貸款與不良貸款的比例。
數據顯示,2018年年末,華夏銀行逾期90天以上貸款與不良貸款比例(不良貸款偏離度)為147.12%。
這個水平高於行業競品。據首條財經上述制表,7大股份制銀行中,只有華夏銀行的不良偏離度超過100%。
值得強調的是,根據最新監管要求,逾期90天以上的貸款將全部納入不良。這對本已不良貸款偏離度較高的華夏銀行來說,不是一個好消息,未來業績走勢不容樂觀。
慶幸的是,華夏銀行認識到了問題嚴重性,到2019年6月末,不良貸款偏離度問題有所好轉。
數據顯示,華夏銀行逾期90天以上貸款與不良貸款的比例(不良貸款偏離度)為95.57%,下降至100%以內,同比大幅下降103.17%。
對此,華夏銀行表示,該行的五級分類嚴格執行原銀監會《貸款風險分類指引》規定,分類標準執行與可比上市同業不存在重大差異,加快推進不良貸款現金清收、訴訟清收等處置工作,加大不良貸款核銷力度。因此,該行的資產質量得到有效管控改善。
控風險任務艱巨
不過,這種改善依然有限。
從行業整體水平看,2019年2月,銀保監會統計信息與風險監測部主任劉春航表示,銀保監會近年來督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做實貸款分類。
截至2018年末,逾期90天以上貸款與不良貸款比例已降至90%以內。
以此來看,華夏銀還是明顯高於行業平均水平。
更值注意的是,在不良貸款率下降同時,華夏銀行撥備覆蓋率卻出現下降趨勢,截至2019年6月末,華夏銀行撥備覆蓋率144.83%,較上年末下降13.76個百分點,接近監管要求的120%-150%的紅線。
眾所周知,撥備覆蓋率的最佳狀態為100%,比率過低會導致撥備金不足,利潤虛增;比率過高則會導致撥備金多餘,利潤虛降。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華夏銀行的撥備覆蓋率為158.59%,較上年同期提升2.08個百分點,高於最佳狀態58.59個百分點。
對此,華夏銀行表示,撥備消耗較多的原因主要是2019年上半年,華夏銀行加大不良貸款處置及核銷力度,計提貸款損失準備共147.45億元,同比增加67.49億元,貸款損失準備餘額473.59億元,較上年末增加0.84億元。
這種降低不良率,「打壓」利潤做法的持續性、合理性值得考量。同時,也折射出華夏銀行控風險任務仍較艱巨。
2019年半年報顯示,華夏銀行關注類貸款遷徙率26.99%,較上年末上升3.01%。專家表示,該數據是衡量關注類貸款最終落定為不良貸款比重的指標,這也意味著改行未來不良貸款率的走勢不容樂觀。
此外,華夏銀行2019年上半年成功發行400億元永續債。截至2019年6月末,其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4.11%、11.64%和8.92%。前兩指標分別較上年末上升0.92%和1.21%;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下降0.55%。
精進思考
市場環境的變化,也需華夏銀行關注。
競品端的激烈競爭,是一個重要考量。
在北京,讓華夏銀行倍感壓力的當屬北京銀行,二者業務範圍、目標人群的多重疊性,讓兩者明里暗裡的較量不斷升級。
北京銀行在進行戰略合作時,多選擇科技創新類型的企業。
而華夏銀行自2017年李民吉擔任華夏銀行董事長後,合作夥伴多以國有企業為主。升級京津冀大客戶的意圖明顯。
對此,李民吉曾表示,華夏銀行將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城市副中心建設等各方面加大金融服務力度,為北京市重點產業、重點基礎設施建設、科技、文化產業等提供金融支持。
北京市金融監管局副局長李妍表示,「希望銀企可以建立起長期穩定高效的對接關係,以銀企合作、項目對接為紐帶,不斷深化產融結合與產業協同,發揮市屬國企優勢,實現『抱團』發展。」
在此背景下,華夏銀行的深耕步伐可圈可點,正在成為深化產融結合的主力軍。
值得注意的是,華夏銀行主要控股參股的兩家村鎮銀行,其中一家就是北京大興華夏村鎮銀行。
只是,其表現仍需精進。
截至2019年6月末,北京大興華夏村鎮銀行資產總額、凈資產、存款餘額、貸款總額分別為117406.41萬元、9921.03萬元、88213.98萬元、66614.47萬元,較上年末分別下降13.07%、21.55%、13.03%、13.02%。
不難發現,志在打造「大而強」「穩而優」現代金融集團的華夏銀行,仍有不少隱患,何以至此呢?
圖片來自網絡
內部突破
原因是多方面的,內部問題值得關注。
眾所周知,華夏銀行與首鋼之間關係密切。
也基於此,奠定了華夏銀行的雄厚發展實力。
但輿論對其等級觀念,機制、產品、管理、技術等創新不足的質疑聲,也不容忽視。
另外,股東間的更替變化,也多少影響了華夏銀行的發展腳步。
比如,1995年華夏銀行改制為股份制銀行時,山東聯大集團投資3億元入股華夏銀行,以12%的股份名列第四大股東。聯大從華夏銀行總行和濟南分行先後獲得大量貸款,股權拍賣後,山東聯大成功套現6.4億。
2015年,華夏銀行的第二大股東德意志銀行撤資,其在入股十年間賺走約150億元,收益翻三倍。
在德銀撤資之際,華夏銀行副董事長方建一、副行長黃金老等多位高管先後退休、離職。
2017年,在原行長樊大志辭職後,原北京國際信託董事長李民吉出任華夏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原北京農商行行長張健華出任黨委副書記、行長。
掉隊者VS破局先鋒
可以說,華夏銀行一路走來的成長路程實屬不易。如何合規、高效、創新發展,考驗著李民吉、張健華等管理層的經管智慧。
今年是經濟轉型的關鍵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深化資本市場改革作出部署,主張要通過深化改革,打造一個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
而商業銀行作為金融體系中的重要力量,一舉一動都影響著國家、企業、個人。也基於此,合規、高質量發展,成為商業銀行發展的關鍵詞。這也是相關部門,頻頻動作,強力監管的根本原因。
同時,隨著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腳步加快,更多實力雄厚的外資金融機構開始深耕國內市場。資料顯示,包括瑞銀、富敦、英仕曼在內全球資管規模排名前十的巨頭中,已有9家進入中國市場,對國內銀行業的挑戰不言而喻。
嚴題之下,變局之中。如何不拖隊、不掉隊,精進業務、不斷創新、合規發展?這是打造大而強、穩而優現代金融集團的基礎,也是華夏銀行破局的關鍵。
如何表現,首條財經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