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不寒】古時候的雨傘的雅稱 | 細數小小雨傘的千年演變

2020-09-12     春不寒

原標題:【春不寒】古時候的雨傘的雅稱 | 細數小小雨傘的千年演變

每當下雨天時,我們總是習慣撐起一把雨傘再出門,可你是否留意過這個不起眼的東西呢?傘在我國有著上千年的歷史,而且中國傘的發明,要遠遠早於國外,足見中國人的智慧。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雨傘的國家,傘是漢族勞動人民一個重要的創造。當時被人們稱之為「簦」。

上至皇帝出行的黃色羅傘,下至百姓的避雨工具,可以說傘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受漢族文化影響,亞洲許多國家很早就有使用傘的傳統,而歐洲至16世紀才開始風靡中國傘。

傘是一種提供陰涼環境或遮蔽雨、雪的工具。傘的製作材料通常包括了具延展性的布料,和其它可用作骨架的材料與纏線。

使用時以手將之舉起,雖然傘在最初發明時的主要目的,是用來阻擋陽光,但是現在最常被當作雨天擋雨的雨具。

用來遮蔽陽光的傘又稱作陽傘或遮陽傘,可固定於露台桌等戶外家具,或用在海灘上。傘的其它用途包括裝飾物、拐杖甚至兵器,香港的老字號梁蘇記傘就是可作兵器的傘。

箬笠

在傘出現之前,人們是用什麼來遮蔽惡劣天氣呢?小學課本里有一句唐詩,許多人都很熟悉:「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箬笠」就是斗笠,與「蓑衣」一樣,一般都是用竹篾、箬葉及一些防水的樹皮編成的,雨天人們穿身上,就不會被雨水打濕,就像是我們今天的雨衣。

但蓑和笠不是在唐朝才有的,先秦時的人們就在《詩經》中寫道:「爾牧來思,何蓑何笠。」東漢《說文解字》中寫到了一種叫「簦」的物件,「簦,笠蓋也。從竹,登聲」,這是一種有柄的斗笠。想一想,一根棍子支起一小片「棚子」,其實就是傘早期的樣子了。

後來,傘的材質慢慢發生改變,從簡樸的草木變成了昂貴的絲帛,到造紙術出現後,有人在紙上刷上桐油防水,慢慢演化出後世最普遍的紙傘。

《太平御覽》引文提道:「張帛避雨,謂之傘,蓋即雨傘之用,三代已有也。」「傘」讀如「傘」,也是早期傘名稱的一種,一直到唐代,「傘」這個名稱才最終確定下來。

雨傘傳說

關於雨傘的發明有很多傳說,其中有一則關於春秋時的發明家魯班和他的妻子。相傳那時還沒有傘,為了讓人們儘可能少地暴露在烈日暴雨之下,魯班就在道路的沿途建造了很多亭子。

但魯班的妻子還是心疼丈夫,總想著,如果能有一個隨身帶著的小亭子就好了,於是她仿照亭子的樣子,用木條樹皮和草葉扎出了一個輕便的小棚,又裝上了手柄,讓丈夫可以隨時帶著,再不必被曬被淋。

這傳說很有人情味,象徵著一個人對他人的情意,如今家喻戶曉的《白蛇傳》,白娘子和許仙在初遇時也是以一把雨傘定情。於是雨傘這種物件,也就被披上了古時純美的浪漫與溫情。

皇家的傘

說到傘,有一個歇後語最為流行,叫「和尚打傘——無法(發)無天」。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除了僧人不蓄髮和打傘會遮住天空的客觀事實外,就是因為古代用傘有規制,包括和尚在內,是不能隨便打傘——稱為「華蓋」的傘曾是中國帝王和貴族的御用品。

這個制度的出現,與一個傳說有很大的關係。西晉崔豹《古今注·輿服》「華蓋」條中有這樣的說法:「華蓋,黃帝所作也。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常有五色雲氣,金枝玉葉,止於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而作華蓋也。」

《古今注》里所說的「華蓋」,實際上是一種傘狀的吉祥雲。傘狀的五色祥雲被認為是上蒼顯靈,護佑中華人文始祖黃帝。正因為這一傳說,後來作為天子的封建帝王,出行要乘華蓋車,撐華蓋,類似的「翠蓋」、「芝蓋」、「鳳蓋」、「鶴蓋」、「羅蓋」等,也都是高貴者的專用傘。

但到先秦時還未出現「傘」這個字,傘具在當時多稱為「蓋」。皇帝出行用傘除了吉祥用意和擋風避雨、遮陽防曬外,還是皇權的象徵,代表蔭庇天下黎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hdX8gHQBURTf-Dn5cYw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