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是靠著一擔擔豆腐挑起了整個家裡的生計,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擔擔豆腐挑出去換回來了家裡的柴米油鹽,換回了我們三姐妹衣食無憂的童年。媽媽是豆腐匠,所以從小到大我吃過的豆腐不計其數,長大後吃過各式各樣的豆腐,最貪戀的還是媽媽做的那一口釀豆腐。
小時候我們是不大吃得到釀豆腐的,因為這釀豆腐做起來費功夫得很,媽媽每天跟陀螺一樣忙個不停。到了過年過節,媽媽才會閒下半日,我便嚷著要媽媽做釀豆腐吃。
豆泡在老家叫做「空心豆腐」,在我看來這個稱呼更形象,媽媽炸的豆腐一個個金燦燦,鬆鬆軟軟。豆腐剛出鍋,熱騰騰的,滿屋子都是香氣,我能一口氣吃上好幾塊。
媽媽做的釀豆腐是豆泡裡面塞滿了小蔥和的肉餡,鼓鼓囊囊,是蒸熟的,揭開鍋蓋時肉香和蔥香都撲入鼻中。讓我不禁想起那句歌詞來:「最愛吃的菜是那小蔥拌豆腐啊!」趕緊夾起一個八戒吃人參果一樣往嘴裡塞,可哪知道「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啊!」燙得嗷嗷叫,囫圇吞了下去,下次再吃可就長記性了。
因為貪著媽媽那一口釀豆腐,正好就著冰箱裡的土豬肉、豆泡、還有洋蔥、干香菇做起釀豆腐來,雖然與媽媽做的小蔥肉餡大相逕庭,可也算是能解解饞咯!
食材大合照:洋蔥一個(實際只用了半個)、干香菇若干、鮮肉一塊。
步驟:
1.香菇用開水泡發洗凈捏干水分,洋蔥去頭去尾(對著水龍頭沖水,這樣味道不會太沖,不會辣眼睛)洗凈,鮮肉洗凈瀝干水分。
2.香菇、洋蔥切丁,鮮肉剁成肉泥(先切片再切條再切丁最後砍成肉泥)。
3.和餡兒。肉泥香菇丁洋蔥丁混和在一起,加入兩匙鹽、少許料酒(除腥)、少許老抽,一勺植物油(便於攪拌),接下來用筷子充分地攪拌均勻。
4.包餡兒。將豆泡用手撕一個小洞,用筷子夾餡兒往裡面塞,要有耐心力度別太大,否則要露餡。哈哈,豆泡容量還是很大的,把它的肚子都塞得圓鼓鼓就好啦。
5.烹飪。開小火,鍋內倒少許植物油,油燒熱,將釀豆腐一個個放入鍋中,煎一分鐘。加入少許水(沒過豆腐底部)。蓋鍋鍋蓋繼續小火悶煮十分鐘左右。
6.鍋底水剛好燒乾,釀豆腐出鍋,依次碼好在盤中。
7.勾芡。開小火,鍋里倒少許油,倒入少許老抽、白糖、醋、快速攪拌均勻,兌好的水澱粉倒入鍋中一起攪和均勻,熬至粘稠。(汁看個人口味,個人喜歡糖醋汁,酸酸甜甜)熬汁的過程忙不過來就沒拍照了,反正記住開小火、開小火、開小火,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因為大火容易熬糊,湯汁還會飛濺出來傷及無辜!
8.澆汁。將勾好的芡均勻地澆到釀豆腐上,撒上蔥花(食材沒有,放的蒜葉)。
9.拍照留戀開吃,嗷嗚,一大口,不夠吃。
總算是解了解饞,外面陽光正好,搬把椅子喝點茶水,曬曬太陽正好。媽媽的味道永遠忘不了,封存在記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