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桑樹「長」出萬元產業 ——綠色生態助農增收系列之四

2019-10-25     靈壽發布

十九大精神在基層

本報記者 杜倩倩

10月14日,雖然不是桑葚收穫的季節,但靈壽縣幸福小鎮生態園裡,工人們有的穿梭在桑樹林裡,有的擦拭著即將投入生產的制茶機器,大家不知疲倦地忙碌著。

「馬上就到霜降節氣了,也是桑葉採摘的好季節,經過霜洗禮之後的桑葉,葉內的營養成分經過沉澱,轉化成為更多的微量元素和有益物質,也是藥性最好的時刻。」這兒的當家人,河北海燕農牧有限公司董事長卜海燕風風火火地出現在記者面前。

靈壽縣幸福小鎮生態園地處丘陵區,三面環山,又是古衛水河的發源地之一,生產綠色有機食品的優勢得天獨厚。然而,由於種種原因,過去這裡是無人耕種的荒山、荒坡地。2008年,卜海燕辭去了穩定工作,回到老家韓窪村,從鄉親們手中,流轉來上百畝崗坡次地。

對這些流轉過來的崗坡次地,如何讓其既綠起來,又能產生經濟效益?針對這個問題,她請來河北農業大學的教授,對這裡的土壤和氣候等條件進行調查後,專家們建議在荒山坡上種植既產桑葉又能產桑葚果的桑樹,把荒山坡建成桑樹園。

「可別小看這桑樹,它渾身都是寶!嫩葉可以做茶,嫩莖可以做蔬菜,老莖可以做飼料,而果實可以做採摘和食品加工。桑枝和桑根還可入藥,深加工以後,經濟效益不得了。」近幾年栽種桑樹的經歷,讓卜海燕對桑樹有了很深的感情。

如今,桑樹園裡有果桑樹480畝,蛋白桑又種了近300畝,並且還建起了深加工車間,研發和生產果桑產品。卜海燕給記者算了一筆帳:蛋白桑一年能割4次,主要做桑葉粉和霜降時的桑葉茶,每畝最少收入8000元。果桑樹除了制粉和做茶,桑葚也可以採摘和深加工,每畝穩穩噹噹收入1.2萬元。「雖然前期研發投入不少,但絕對是個富民的產業。」

在這個生態園裡,豬的糞便可以製造出沼氣,而用沼氣則可以發電,剩下的沼渣、沼液作肥料可以讓蔬果長勢更好,而桑葉等植物再成為豬飼料,發展成為「養殖-能源-肥料-種植-加工」五環產業鏈,形成互補型生態循環農業模式。隨著時間的推移,卜海燕的幸福小鎮名氣越來越響,更是被評為全國巾幗農業科技示範基地。

「把家裡的9畝土地流轉到園區後,我就開始在這兒打工。土地流轉的費用是每年每畝1000元,再加上打工每年3萬多元的工資,比從前種花生、蕎麥的收入高多了。況且園區就在家附近,上班、顧家兩不誤,家裡的生活比從前強太多了。」在園區打工的楊春梅告訴記者。

隨著產業鏈條的不斷延長,果桑產業的前景越來越得到認可。如今,不僅靈壽縣當地很多果農開始種植桑樹,正定、鹿泉等地也紛紛搞起了桑樹種植。

石家莊市林業局林果技術推廣中心研究員張英介紹,桑屬落葉喬木或灌木,耐寒、耐旱,適合在石家莊生長,且藥用、食用價值較高。目前,以河北海燕農牧有限公司為代表的果桑種植企業,已有多年的種植經驗,他們開發出了系列果桑特色產品。因此,產業發展前景非常好。

此外,為了把小桑葚做成大產業,市林業局專門邀請了省農科院研究員高林森,成立了果桑產業技術支撐團隊,進行技術攻關,引導開展規模化經營。同時,該團隊還著手研發果桑特色產品,延長其產業鏈條,實現果桑綜合利用,促進三次產業融合發展。

來源:石家莊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hPg2BW4BMH2_cNUgLFh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