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衝擊醫護收入銳減,有人「已經還不起房貸」

2020-04-19   醫學界兒科頻道

「醫學界」調查問卷顯示,87.3%醫院面臨資金壓力,59.3%醫護只拿基本工資,20.2%連基本工資也拿不全。

日前,「醫學界」對疫情期間醫院運行狀況以及醫務人員執業現狀進行調查,共收到637份有效問卷。數據顯示,87.3%醫院面臨資金壓力,59.3%醫護只拿基本工資,20.2%連基本工資也拿不全。

疫情期間,87.3%醫院面臨資金運行壓力

疫情期間,59.3%醫護只拿基本工資,20.2%醫護收入低於基本工資。

不少讀者十分關注收入問題,「醫學界」就這項基本民生問題與10餘名醫護聊了聊。

「鐵飯碗」也有生存壓力?

這些醫務人員多就職於三甲醫院,來自呼吸、心內、ICU、腫瘤、產科、急診、外科等10個科室,均為入行3-8年的年輕醫護,他們並未被派往抗疫前線,但疫情期間一直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

無需上前線,背靠大醫院,不少人認為他們可以「高枕無憂」了,但他們反映了一個共性問題:疫情期間,收入銳減。

在大眾印象里,「醫務人員」這項職業一直是「穩定」的代名詞,他們有政府兜底,大環境的動盪不會對他們構成危機,但事實卻是,疫情期間,醫務人員也面臨著收入不足的困境。

2月,餐飲業告急,「西貝莜麵村貸款發工資只能撐3月」登上熱搜;4月,全球疫情日趨嚴重,「美國部分醫院因收入驟降臨時裁員」登上熱搜。看起來是兩個毫不相關的行業,但醫院其實和餐飲等行業一樣,面臨運營難題。

一位網友留言道:「醫護工資都是醫院發的,各地醫院自負盈虧,跟飯店、賓館沒啥兩樣。」

圖片來源:微博

另一名網友說:「看不懂民眾永遠覺得醫生工資高。甚至覺得疫情期間給補貼你們收入還是挺好......保底基本工資1000到3000不等。」

圖片來源:微博

上面這名網友的留言確實反映了一部分醫務人員的現狀。

獎金被取消或按天計算

醫務人員的薪酬由「基本工資」和「獎金」組成,後者占大頭,取決於科室及醫院收益。一方面,疫情暴發,來醫院就診、住院的患者急劇減少,醫務人員收入下降;另一方面,醫院自身資金緊張,適當調整了獎金係數及評定方式。

趙妍(化名)是北京市某三甲醫院內科的護士,本科畢業後直接進入臨床工作,入職近3年時間。疫情暴發前,她的月收入大約是1萬多,現在大幅度降低。

「疫情爆發後,獎金評定方式和原來完全不同,除了基本工資外,每天給50元,如果不上班就沒有。如果這個月我能上20天班,就有1000元,再加上1500左右的基本工資,這個月的收入大概是2600到3000,」趙妍說。

不僅是趙妍所在的醫院打破了原有的獎金評定製度,北京其他的三級醫院也有所調整。部分受訪者提到,現在的獎金不按照年資、學歷來計算,均按照上班天數來評定。令大家稍感欣慰的是,部分科室的夜班費還是照常發放。

哈爾濱市某三甲醫院心內科及北京某三級醫院外科醫生表示,醫院已經連續2個月取消了獎金,只留基本工資。

還有一名內科的醫生吳瑩(化名),她告訴「醫學界」自己醫院的情況比較特殊,疫情期間曾發生過院內感染,按照中國疾控中心的要求關閉了病房,全院醫護均被隔離。

「沒發生院內感染前醫院狀況其實還好,雖然獎金降低了三成,但工作也相對輕鬆。發生院內感染後,我們一共被隔離了一個月,開始在醫院隔離,有一部分補助,後來都在酒店隔離,就取消了。我現在已經還不上房貸了,每月要向父母借錢維持生活,」吳瑩說。

工作量不降反增

大部分受訪者提到,疫情期間患者數量降低,工作量都有不同程度下降。而某三甲醫院的王哲(化名)醫生卻比較辛苦,他還處於規培階段,疫情暴發時正好輪轉到急診。他表示,疫情暴發後,工作量明顯增加,大約是平時的2倍左右。

「我的情況比較特殊,還處於規培階段,不拿急診的工資,但據我了解全院的獎金都有不同程度降低,降幅大概1/3,而且,工作量正常的老師們也受到了影響,」王哲說。

還有2名醫務人員表示,雖然病人有所減少,但人手不足,工作量不降反增。

其中一位醫生在產科,她提到,這樣的「剛需科室」受疫情的影響比較小,病人稍有減少,但實習生和研究生都還未回來,所以工作量有所增加。

內科的趙妍護士也遇到了相似的問題。平時,自理能力稍差或病情較重的患者都有護工或陪住家屬輔助照料,疫情暴發後,護工尚未返京,家屬陪住也嚴格限制。

這意味著,護士不僅要承擔日常的治療工作,還要肩負拍背、翻身、測血壓、量體溫等工作,而且科室內援鄂人員的工作也需由他們接手。「說實話,我感覺自己有點像義工,雖然我們沒去前線,但也一直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趙妍說。

其實,不僅是年輕醫護,高年資的醫務人員也多有感慨。

近日,北京朝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學科主任施煥中,在自己的微信公眾平台上發表了一篇題為《要過苦日子了》的文章,他在文中寫到「儘管在意料之中,我上周五拿到本月份的薪酬單之後還是愣坐在辦公室里雙眼發直良久。」

圖片來源:施煥中(微信公眾平台)

嚴格的入院標準

隨著各行各業復工復產,醫院也在逐步恢複診療,但部分防控措施就「限制」了一批患者。

以北京為例,4月1日,北京市衛健委新聞發言人高小俊表示,按北京市現行的疫情防控要求,返京人員和來京人員均需居家或集中隔離14天。這意味著,來京就醫患者也需遵守該項要求。

趙妍告訴「醫學界」,所有患者都要進行流行病學調查,提供健康寶記錄、血清抗體檢查單。異地就醫患者還需提供在京居住14天證明,這份證明可以由賓館或居委會、物業開具。無任何發熱、呼吸道症狀等才能收入院。

「我們病區一共30張床位,現在收了不到10個。之前每個月能收幾百名患者,這個月估計只有幾十。其實有很多患者打電話想住院,但住院標準非常嚴格,而且,大部分都是單人單間,這些要求攔下來了好多人,」趙妍說。

其實,不僅是趙妍所在醫院,很多醫院都嚴格控制住院人數及標準,最大程度避免交叉感染。

入院標準雖多有限制,但如遇突發情況,患者的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

北京某三甲醫院ICU護士告訴「醫學界」,雖然對住院標準嚴格,如果患者病情危急,未達到隔離14天的標準,但核酸、血清抗體等檢測合格也可以從急診收入ICU。

部分醫務人員還反映了一個問題,重症患者比例明顯增多。前期,患者對醫院的防護措施並不完全放心,往往是「扛不住」了才來就診。

可以說,醫院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一位醫務人員感嘆道:「說實話,二十多年了,我沒見過那麼空空如也的門診大廳。」

圖片來源:微博

結束語:同力協契、共克時艱!

來源:「醫學界」微信公眾號

作者:沈紫薇

校對:臧恆佳

版權申明

本文轉載 歡迎轉發朋友圈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