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真的不吃藥不打針不掛水嗎?兩歲和四歲寶寶媽的美國看病經歷

2019-06-22     元希部落

兩個兒子和我前後病了一個星期,想著國內的朋友經常問我美國的醫院和看病情況,就寫一篇分享給大家吧。

文末給大家總結了幾點關於孩子生病看醫生的關鍵信息,希望對你和寶寶有所幫助哦!

美國出生的孩子,出生前父母就會選好兒科醫生。兒科醫生會在孩子出生時去醫院看新生兒,然後就是帶孩子去醫生的診所體檢和看病了。

我兩個兒子的兒醫,都是西北醫院的醫生。通常這些大醫院的醫生都有自己診所,選擇一個離家近和方便的就好。我們的兒醫診所在離家15-20分鐘車程的地方。其實有更近的,但這家診所總體評價比較好,就一直在這裡看。

看兒醫,通常不會只看你出生時指定的那一個兒醫。因為醫生排班不同,孩子生病時間和體檢安排也不同。所以一個診所內的所有醫生都有可能會見到,如果所有醫生資歷都不錯,自然是優先選擇的。

先總結一下過去四年多的看病經歷吧。兩個孩子生病不算多,一般一年一兩次,多發在入冬和開春的換季時節。只有大寶有過一次輕微的中耳炎和一次流感Flu Type A,這兩次是醫生開了抗生素和流感藥的。

其他所有的病毒感冒或頭疼腦熱,都沒有開過任何藥或有過任何打針吊水等措施!很多海外的華人媽媽剛開始都會感慨,白去了醫院一樣,其實不然。

初為人母時,自然是焦慮緊張,一生病就去醫院看醫生。時間久了,也就習慣了,自然寬心一些。美國的兒醫都是預約制,周一到周六上午正常上班,其他時間都有兒醫24小時on call。所以,我們可以隨時聯繫到醫生和對話他們對話。白天醫生忙看診,經常是護士接電話,醫生忙完再回電話。

這次生病是弟弟初上幼兒園的第二天,晚上高燒39度多。根據以往經驗,發燒只吃退燒藥泰諾(Tylenol)或者Motrin。這兩種藥不是處方藥,很好買,都有infant和kids兩種,兩歲以下用infant,兩歲以上用kids的。

一般按照說明書上的計量,不放心的或者小月齡寶寶根據醫囑。一般4-6小時服用一次,可以退燒也可以緩解一些疼痛和不適。醫生說,如果退燒效果不好或者退燒後很快升溫,可以兩種輪流服用,每個小朋友對不同藥的反應可能不同。

吃了泰諾後弟弟退燒了,第二天白天幾乎不燒,晚上還高燒,之後就沒有再燒了。只有發燒超過38度或者小朋友表現出非常不舒服,我才會給吃泰諾或Motrin。燒後,弟弟出現明顯的症狀,可以說是一把鼻涕一把淚。睡覺咳嗽嚴重,睡不踏實。但其他表現都很正常,所以依然沒有吃任何藥,也沒有約醫生看。

第三天晚上哥哥開始發燒,約38度多。也只吃了泰諾退燒了。白天除了有些咳嗽說嗓子疼,其他都很正常,我們開玩笑說你這哪裡像生病的孩子,孩子真的不裝病!當天晚上麻麻我也低燒,渾身乏力酸痛,不知道是累的還是被傳染。

這種白天還好,晚上咳嗽、鼻塞、喉嚨疼的狀況持續了周末兩天,本來以為他們兩都快好了,結果夜裡又有些反覆,都低燒。哥哥大哭嗓子疼,弟弟咳嗽鼻塞,輾轉反側無法安睡。第二天周一診所上班,趕緊約了醫生,帶兩小娃去看病。

診所不大,但乾淨整潔,沒有醫院的味道,我個人覺得很舒適放鬆。進門是一片候診區,小朋友們可以玩玩具和看書,大人也可以坐著休息等候醫生問診。

每個小朋友都有獨立的診室,我們這個診所大約十來間吧。叫到名字就進去護士安排的就診室等待了。我們兩個孩子約一起的,所以在一間。等醫生時,兩小子還不時開門看看醫生來了沒。

兩個小朋友約了同一個醫生,先是一個實習醫生給我們量血壓和體溫,測升高和體重。然後醫生再來問診。每次的流程差不多,先詢問家長和小朋友一些問題和病情狀況。然後檢查眼睛和喉嚨,聽心肺,最後檢查耳朵。兄弟兩看醫生一直都很乖,小嬰兒時偶爾哭鬧,大了只有一次肌肉注射打疫苗疼哭。

這次弟弟在檢查耳朵時,醫生說看不清楚,需要清理一下再看,所以用了這個工具。哥哥以前也用過一次,大哭,這次看到就捂著耳朵很緊張的樣子。

我之前以為很疼,但弟弟這次沒有哭,應該是不那麼疼,哥哥之前可能是被嚇到了。因為抱著弟弟,所以沒拍視頻。基本就是用水灌倒耳朵里,水會自動流出來,沖洗出earwax。清理後,看沒有炎症,就OK啦。

哥哥這次是嗓子比較紅,醫生給測了STREP。就拿一個棉簽在喉嚨深處刮一下,然後去實驗室檢測。一般五到十分鐘出結果。測試結果是negative,就沒事啦。

我問醫生能不能上幼兒園,她說不發燒24小時就可以(一般指38度以上)。問醫生要不要喝點糖漿緩解咳嗽和嗓子疼,醫生說不用,自己會好。

STREP是一種細菌,開始扁桃體紅腫疼痛,然後有膿狀白斑,但是不咳嗽,沒有其他感冒的症狀,會高燒。我老公得過一次,這種病毒傳染性比較強,幸好那次我們沒有被傳染。

剛到診所,哥哥就開始問護士,may I have a sticker?表現這麼好的看完醫生,自然要自己選一個喜歡的貼紙啦。對了,我告訴醫生兩個小朋友都流眼淚,很多gum,醫生給開了這個eye drop。回家滴兩次就好了很多。

發燒是不是應該用涼毛巾或者退燒貼放在頭上,或者用毛巾擦身體物理降溫?

兒醫告訴我不需要且不推薦哦!他說這些不僅無法影響大腦控制體溫的部分,還可能破壞體溫的自我調節。涼水通常會使小朋友感覺不舒服,哭鬧甚至顫抖,從而導致溫度升高更多。溫毛巾也只能暫時降溫,拿走後溫度又會重新升高。

所以嬰幼兒發燒,首先應該穿適當的衣服,切忌多穿!然後需要多喝水,防止脫水。可以喝泰諾或Motrin退燒。當孩子表現反常,無法正常吃飯、喝水、睡覺和玩的時候,或者出現rash,嘔吐,腹瀉,退燒藥都無法退燒,應立即就醫!12個月以內的笑寶寶,不具備足夠的表達能力,建議較早就醫。

美國的醫療體制和看病方式如何,我不是醫生和專家,就不做評價了。這篇是實實在在的個人經歷和體驗分享。我理解的這邊兒醫的理念,應該是讓小朋友建立自己的免疫系統,增強抵抗力。所以在保證小朋友沒有任何健康危險的前提下,提倡小朋友自己痊癒。

最後給大家幾點小Tips, 是我的個人經驗和我兒醫的建議,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1. 在美國,孩子還沒出生以前,就會選好兒科醫生。兒科醫生對一個有寶寶的家庭至關重要,是孩子的家庭醫生。上次回國聽朋友說,國內也有不少好的專業兒科診所了,希望寶媽們也能給孩子挑選一位合適的醫生,讓醫生一直都了解孩子的體質和健康狀況。

2. 在國外,體檢和常見疾病都是去診所找自己的兒醫或家庭醫生。一般問題都能在這裡解決,環境好,孩子沒有恐懼感。比較嚴重的情況,才會去大醫院。

3. 國外看病,極少開抗生素和掛水,不會亂開藥。聽說國內現在也好了很多,但還是有些擔心焦慮的家長,希望孩子快點好,緩解症狀,給孩子用藥。希望家長首先理解,孩子可以通過自身抵抗力來調節身體,往往不開藥才對孩子更好。我也是漸漸接受這個理念,並體會到其中的好處。

4. 國外看病都是預約制,一對一問診。獨立診室,避免交叉感染,媽媽不焦慮,孩子不緊張。並且診所的環境很好,很多娛樂設施,就診過程比較愉快。看完病都會獎勵小朋友他們愛的貼紙。

5. 有些父母或老人喜歡給發燒的孩子擦身或者用退熱貼,這點美國現在不推薦哦。超過38.5度,喂一點退燒藥是比較科學的。

6. 孩子生病,父母的心情都是一樣的,希望快快好少受罪。但還是要沉著冷靜,且耐心一點安撫孩子們生病不適的小情緒哦。父母太過於焦慮,情緒也會傳給孩子。另外,多做戶外運動,體育運動,讓孩子身體底子棒棒噠這才是王道啊!

祝願所有的小朋友大朋友們都健康安好,有問題或希望知道其他信息的小夥伴,歡迎留言討論。

-------/The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h-A-A2wBmyVoG_1Zn6q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