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網:在區域經濟領域中,有一個名次的出鏡率非常之高,它就是「產業結構」。過去這些年,我們談區域經濟的發展質量,必談區域間的產業結構情況。談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走向,必談產業結構的升級轉型。那麼,究竟什麼是產業結構,它與區域居民的生活之間又有怎樣的聯繫呢?
官方定義上,產業結構是指產業內部各生產要素之間、產業之間、時間、空間、層次的五維空間關係。聽上去,有些抽象對吧?
在通俗的理解上,產業結構是指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在一國經濟結構中所占的比重。產業結構的變化一方面為某些行業帶來良好的市場機會,一方面也會對其他行業帶來生存的威脅。通常在經濟成長的過程中,服務業的重要性會與日俱增,服務業的比重會日益擴大,服務業從業者有較大的市場機會。
而研究產業機構,則是研究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時代背景和發展階段下,不同產業結構之間如何組合搭配,才能夠使得國民生活整體最優化。這裡,產業結構與國民生活之間的關係就已經出現了。
最簡單來看,就是區域間不同的產業結構,能夠到帶來截然不同的當地居民工作環境與收入水平。同時,還能夠深遠影響城市未來的長期發展情況。年輕人畢業後所選擇的就業方向,本質上就是在選擇更適合自身的產業結構環境。
一、全國26座代表性城市就業結構大數據
根據此前國家統計局的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90501元(月均7542元),比上年增長9.8%(名義增速),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8%;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53604元(月均4467元),比上年增長8.1%(增速比2018年回落0.2個百分點),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2%。
在統計局數據中,是按照「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和「全國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兩部分進行數據發布的。其中,前者在各項數據上都要明顯高於後者。根據2019年最新數據,後者約為前者的59%。
不過考慮到現實職場中,在私營單位就業的年輕人占絕大多數,這裡我們我們也重點分享私營單位就業人員的2019年度平均工資情況——
分四大區域看,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由高到低依次是東部、西部、中部和東北地區,分別為59471元(月均4956元)、46777元(月均3898元)、43927元(月均3661元)和39861元(月均3322元),比上年分別增長7.7%、6.7%、7.0%和7.5%。
分行業門類看,年平均工資最高的三個行業分別為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85301元(月均7108元),金融業76107元(月均6342元),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67642元(月均5657元),分別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59倍、1.42倍和1.26倍。
年平均工資最低的三個行業分別是農、林、牧、漁業37760元(月均3147元),住宿和餐飲業42424元(月均3535元),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43926元(月均3661元),分別為全國平均水平的70%、79%和82%。
通過上述對比我們能夠發現什麼?根據最新的數據來看,區域間的收入差距是小於行業間的收入差距的。普通人經常掛在嘴邊的沿海地區城市收入高,其本質上是在講沿海地區城市的高薪崗位更多,從而拉高了整體數據的平均值。
那麼更多的高薪崗位背後的又是什麼呢?是更為發達的高新產業。產業創造崗位,崗位吸引人才,人才帶來活力,活力激發創新,創新再造產業,這是一個相對比較良性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型。
根據此前全國四經普的相關數據,綜合第一財經的初步整理,我們重新製作了上面的「全國26座代表性城市就業結構大數據」表格。
在上述表格中,我們暫且按照四經普給出的各城法人單位就業總人數,作為基本的順序。需要注意的是,該數據並不能囊括對應城市的所有就業人口,而僅能夠作為一定程度上反應各地區經濟發展及就業情況的參考。
在分行業項目選擇上,我們選擇了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製造業,文化娛樂業作為四項重點考察的行業從業者數據目標行業。很大程度上在於,上述行業對於現階段中國國內產業結構(就業結構)的升級轉型有較強的代表性。
整體來看,中國代表型城市城鎮化進程走的道路基本都是先通過大規模發展製造業實現對應居民整體的就業和脫貧,再通過向科技、文化產業的升級轉型,實現對應居民生活的小康和富裕。
同時,在上文之中,我們已經介紹到。無論是在城鎮非私營單位還是私營單位,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和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都是相對的高薪行業。
同時,從創新推動區域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長期目標來看,信息行業和科研行業也是未來中國經濟發達地區(代表性城市群)最重要的產業升級轉型方向。所以,我們將這兩大行業作為各城市高新產業的代表。
製造業則是各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十分重要的歷程,也是現階段中國經濟相對欠發達地區,普遍亟待有更多的產業轉移的目標方向。在代表性城市中,部分經濟總量已經達到全國領先水平的製造業大市,目前也紛紛進入了產業升級轉型的關鍵時期。
這裡我們需要特別注意的一點是,產業升級轉型並不是一刀切降低製造業占比,提升服務業占比就萬事大吉的。製造業行業內部本身差別即十分巨大,同樣是製造業,來料加工型企業和自主研髮型企業,能夠獲得的利潤差別明顯,自然能夠給予員工的收入也差別巨大。製造業大市本身沒有問題,問題在於長期以來低端製造業走量,無法完成向高端製造業的轉型,以應對下一輪的經濟形勢壓力與危機。
而文體娛樂業,是我們認為在下一個階段內,在信息產業、科研產業之外,又一個新興的高薪產業族群。從中國整體發展階段來看,我們已經走到了文化復興,文化繁榮和文化輸出的重要時代節點。所以,這也是未來我們區域經濟競爭中的重要關注點。
二、代表性城市高新產業從業人數情況
根據中國工信部此前發布的《2019年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統計公報》顯示——
2019年,全國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規模以上企業超4萬家,累計完成軟體業務收入71768億元,同比增長15.4%。
2019年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實現利潤總額9362億元,同比增長9.9%;人均實現業務收入106.6萬元,同比增長8.7%。
2019年末,全國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從業人數67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8萬人,同比增長4.7%。從業人員工資總額9086億元,同比增長11.8%。
分區域來看,東部地區穩步發展,中西部地區軟體業加快增長。2019年,東部地區完成軟體業務收入57157億元,同比增長15.0%,占全國軟體業的比重為79.6%。
中部和西部地區完成軟體業務收入分別為3655億元和8607億元,同比增長22.2%和18.1%;占全國軟體業的比重為5.1%和12.0%,比上年提高0.1個和0.6個百分點。
東北地區完成軟體業務收入2350億元,同比增長5.5個百分點,占全國軟體業的比重為3.3%。
可以看出,現階段中國軟體市場業務的區域集中度較高,2019年軟體業務收入居前5名的廣東、北京、江蘇、浙江、上海共完成收入45623億元,占全國軟體業比重的63.6%。
那麼,具體到全國26座代表性城市之上,各城市的信息產業、科研產業就業人數情況具體如何,特別是上述兩大高新產業從業者人數占比地區法人單位就業總人數的比值如何呢?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首都北京的高新產業優勢十分明顯,無論是在信息產業從業人數還是在科研產業從業人數,相較同期國內其他城市均有壓倒性的優勢。
在數據樣本中的1361萬從業者中,合計共有高達279.3萬人從事信息和科研相關的高新產業,高新產業從業人數占比總量也達到了20.5%,這也是國內代表性城市中唯一能夠達到如此水平的城市。
北京之外,高新產業從業者占比數據緊隨其後,是華東地區重要的科研大市南京。南京市同期13.9%的高新產業從業人數,在國內同級別城市中表現依舊突出。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南京市數據中的法人單位就業總人數相對仍存在短板,這與南京市自身法人單位總量有密切關係。
作為中國最重要的高校集群城市及科研創新城市,目前南京市非私營的科研創新發展十分領先突出,並且為未來南京市走科技創新道路奠定了堅定基礎。但與此同時,南京市仍應全面加速民營科技創新的發展,成為未來中國最重要科創高地之一。
在表格之中,高新產業從業人數總占比超過10%的城市,分別是:北京、南京、廣州、武漢、西安、成都、上海、濟南。我們發現,上述城市有較大的共同點:其一均為省會城市或直轄市;其二均為中國重要的科教中心城市(高校集群);其三均為區域樞紐性城市。
而在表格之中,高新產業從業人數總占比低於4%的城市,分別是:佛山、寧波、東莞、泉州、溫州,均為中國代表性的製造業大市。這裡需要說明的是,由於存在部分數據缺失的原因,所以江蘇的代表性製造業大市並沒有出現在表格之中。但參考各項相關數據,我們認為蘇錫二市在產業結構上與上述五市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那麼上述城市的共同點是什麼呢?其一是行政級別相對較低,一般為普通地級市;其二是經濟規模整體較大,在所在省份能穩定站在頭部或第二陣營;其三是過去在製造業上取得的輝煌成績,在向高新產業轉型過程中遇到了不同的困難,正在以不同的形式摸索轉型之路。
在區域經濟的一些相關觀點中,普遍有一種伴隨著從業者年齡增加,由於生活壓力開始紛紛轉向區域中心城市周邊經濟規模尚可城市的風向。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最大的問題事實上就在於上述城市的高新產業發展水平和對應行業崗位不足的情況。
這種情況,在第二產業體量巨大,但普遍分散在所在城市的下屬縣城鄉鎮,中心城市羸弱難以有效發展服務業的樣本城市中,表現將尤為突出。這對於對應城市未來長期的發展將有較大的負面影響,也是過去我們長期強調的一個觀點——在中國,沒有中心城市羸弱的大城市。發展較好的中等城市想要更上一層樓市,一定要打造自身強有力的中心城區。。
三、代表性城市製造業從業人數情況
關於製造業的事情,此前我們已經講過了不少,特別是前不久我們講到的關於中國各省及代表型城市的外貿依存度時,曾重點講到過,製造業大市一定要使得自身外貿依存度可防可控,在面對接下來世界複雜混亂的國際形勢中泰然處之,不太過被動。
從今天我們採取的數據樣本看,製造業從業人數總占比在30%以上的城市,都可以稱作是中國代表性的製造業大市,是過去「中國製造」的重要符號性城市。但是未來能夠成功轉向「中國智造」,還需要未來長期的關注。
26座代表性城市中,東莞、佛山、泉州、寧波、溫州、深圳、青島等7城符合上述數據標準。其中,東莞和佛山的數據尤為突出,製造業從業人數總占比已經超過50%,東莞市甚至超過了60%。
而根據此前我們安排推送的2020年第一季度及上半年代表型城市經濟報,上述二市都是今年經濟發展受挫十分明顯的城市。產業和就業結構,深刻影響了上述城市在抵禦全球性經濟危機與經濟不確定性趨勢的能力。
同時我們發現,在東部沿海地區普遍呈現出省域雙中心或多中心的大背景下,普遍沿海城市走製造業立市路線,生活城市走綜合性發展路線。在21世紀開頭的前十幾年間,外貿行業的蓬勃發展,曾經帶給沿海的製造業大市以經濟迅速騰飛的機會,特別是在山東和江蘇二省,其代表性製造業大市青島和蘇州,經濟總量長期高於各自省會。
但是伴隨著中國逐漸走過了經濟發展階段的外貿依賴區間,強調拉動內需與內部創新後,省會城市的政治、文化和科創優勢開始逐漸強勢凸顯,進入到了所在省份的全新發展時期。
在這個過程中,勢必會在區域經濟資源的調配上出現一定的改變,也會觸及到一些固有的利益。而從長期來看,區域經濟的發展本身就是一場接力賽,需要不斷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來保持區域經濟不斷良性疊代,持續向前。
這裡我們還要談一下北京,如果單純從產業升級角度來看,北京市是目前中國產業升級轉型表現最為突出的地市,其現階段製造業從業人數已經不足10%,大量的製造業在過去的這些年間都已陸續遷出北京。北京現階段產業的結構的高端化,事實上已經遠超中國平均水平。
所在在此前的上半年中國區域經濟成績解讀之中,曾提出過一個觀點,北京上海在中國城市中的定位十分特殊,其基本不與其他城市處於同一維度。這種優勢不僅僅體現在我們能夠通過數字化對比出的優勢,更多還在於許多沒有數據,但是眾所周知的絕對 性優勢之上。
所以我所強調的弱化其他城市與京滬對比的初衷,事實上是在避免大家過度浪費不必要的時間和精力在無意義的事情上。
四、代表性城市文化產業從業人數情況
聊完了上面相對嚴肅的五千多字後,終於到了本文的最後章節,也是我個人非常偏愛的一個話題。關於中國各區域間,文化事業發展的水平。
和某些非常數字化的指數不同,如果說那些數據更多偏向於理工科的話,那麼文化藝術產業本身就是偏向於文科生的愛好,而文科生從骨子裡,事實上是不太願意動輒用數字來判斷文化的高低強弱的,或者說是不屑於。
和上文中我們講到的信息產業、科創產業及製造業相比,現階段的中國還是絕對意義上的文化產業弱國。一方面是文化產業本身能夠提供的就業崗位十分有限,點大家從下面的各地市文化產業從業人數,對比上文中的各行業就能夠看出端倪。
另一方面,是中國現階段的文化商業化檔次還太低。我們一度停留在所謂的知識付費階段,這是非常尷尬而令人感到難過的。什麼叫知識付費,就是一些人已經懶到我都不想動動腦筋將文化藝術生成作品,乾脆就像一步到位,直接把所謂的「知識」賣成錢了。現在風口過了,只剩下一地雞毛,原來能用來賣的「知識」根本就不叫知識。
與此同時,在我們這個歷史文化大國的絕大多數人認為的,新興國家,沒什麼文化底蘊的美國,卻每年拍出一大堆的好萊塢大片,從中國電影市場上賺回一桶又一桶的真金白銀。而中國電影的出海之路,還處在十分初級的階段。
而具體到城市來看,中國哪些城市,具有先天性地發展文化產業的基因與優勢呢?顯而易見,當然是那些歷史文化名城。
從文體娛樂從業者總量來看,放眼全國數據樣本能夠超過10萬人的城市鳳毛麟角,僅有北京、重慶、廣州、上海四城。事實上,上述四城還是占了人口總量突出的優勢,我們還是需要看文化產業從業者占比情況。
從占比來看,能夠占到前五的城市,分別是北京、長沙、南京、西安、重慶,文化產業從業人數總占比,基本在1.4%~2.8%之間。
而再往後看,第六位到第十位的城市,分別是武漢、瀋陽、成都、鄭州、石家莊。文化產業從業人數總占比,也僅僅是超過了1.2%而已。
低嗎?很低很低。從成長性而言,我個人認為中國未來起碼應該有十座城市,文化產業從業者能夠達到5%,乃至更多。同時中國的文化產業真的能夠再現歷史上中國文化最繁盛的唐宋時期的水平。國人能夠樹立起足夠的文化自信,同時能夠向世界充分傳播中國文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能夠從中式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感受到樂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guvd3XMBd8y1i3sJgfH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