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表妹都是80後,我們倆差一歲,基本從上小學開始就是一個幼兒園、到了小學、初中、高中都是一樣的學校,最後是我念的是大學、她念的大專。
現在我們都已經各自成家了,表妹跟表妹夫都是獨生子女,他們選擇了北漂,而我跟我老公從一線城市大學畢業後選擇回到老家當了公務員,過上了相對安逸的生活。
疫情期間表妹和妹夫因為雙方公司裁員不得不回到了老家,這時候老人們就開始各種催要孩子,而且我們這裡雖然不是農村,但也不是什麼大城市,自然就是流露出來:能多生就多生幾個,孩子多了熱鬧。
表妹在家期間本身就待得很煩,再有老人不停的嘮叨就更生氣,跑到我家來住,因為我們從小就一直跟姐妹一樣,她來我家住幾天,我去她家住一陣的,這麼多年來沒有獨生子女的孤單感,畢竟是年齡比較接近,共同的想法也很多。
現在我也面臨這個問題,畢竟回來二年了,工作也穩定了,要孩子的事情也提到日程上了。但是我跟表妹的想法是一樣的,這輩子只要一個孩子就夠了。
因為從小我們都是獨生子女,可能是習慣了自己在家的獨寵地位,而且老人身體都很健康、對將來的養老準備我們也很有計劃,所以不想通過孩子的數量來改變自己的後半生,我們的想法是很多80後共同的選擇:
第一、追求孩子的生活質量
有一個孩子跟兩個孩子、甚至更多孩子的生活質量肯定是不一樣的。在現在這種國情下,特別是家裡是男孩的,光房子這一塊就是個大問題。房地產的改革這個過程肯定是很漫長的一個過程、等我們的孩子長大之前,如果選擇在相對教育、醫療條件比較好的城市生活,這塊就不能不考慮。再加上房子裝修、買車、結婚的費用,不能不說開銷小不了。
如果僅僅是一個孩子,那麼不管男孩女孩,對他來說都是兩家的資源共同來為孩子的生活質量打下一個基礎。有的老人總認為是多福,但是對孩子來說,多一個孩子就要多一份支出,普通人家的資源就是那麼多,如果非要分成二份或者三份的話,生活質量可想而知。
孩子小的時候還不明顯,等到孩子到了幼兒園階段,如果有充足的資源,就能夠給孩子多報幾個培訓班,多培養點興趣,經過專業訓練的孩子肯定跟啥也沒學過的給孩子不一樣。如果說家裡沒有能力從物質財富上給孩子準備充分,那麼至少要讓孩子的起步不至於太差。
對孩子的素質教育是需要雄厚的物質基礎的,沒有充足的準備就兩個三個的要,其實是對孩子人生的不負責任,沒有能力就不要讓孩子跟著大人來受苦。
第二、追求自己的生活質量
其實在我們這一代的觀念里,不像老人一樣的重男輕女,如果要孩子,男孩女孩都好,因為我們所受的教育讓我們對老一輩的所謂的「繼承香火」的觀念並不贊同。
特別是在小的時候回老家,看到同齡的女孩子,為了維護家裡的哥哥弟弟的生活質量,早早就輟學去打工,那時候我就跟表妹的想法非常一致一定要脫離這種環境,不要做生育的機器。
很多農村的年輕人在自己有能力的情況下,即便是在五線小城能落下腳也不願意再回老家,從根本上來說也是為了自己將來能有不同的生活,自己的孩子也不再出生在連個像樣的學校都沒有的地方。
可以說80後的生活質量相對來說是比父母輩強了很多的,這也是自己不想再回到父母那種節衣縮食的生活狀態。
現在的人的觀念跟以前不同了,除了贍養老人是必須盡的義務之外,有很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並不願意要孩子,特別是生活在一線城市的夫妻,因為生活成本高、競爭激烈、事業心強,很多人在事業與孩子之間會優先考慮自己的基本生存。每種選擇都跟人的性格和自己的生存環境有關,這個不能夠做過多的道德評判。
第三、為父母的老年生活負責
即便是現在父母身體健康,當將來有像我們一樣在身邊的還好些,畢竟我們是生活在三線 城市,父母也是國家公職人員,而且自己有住房、醫療保險都很健全,這樣父母的生活質量就有了保證。
將來如果我們的孩子出生後,父母能有精力幫忙帶的話,一個孩子忙活三年也就差不多上幼兒園了,這時候雙方父母誰有能力給搭把手帶三年就過來了,如果雙方父母都沒有精力也不是自己克服不了的,夫妻雙方誰能在家帶孩子就在家忍三年,熬到孩子上幼兒園再繼續工作也沒有問題。
如果是兩個甚至三個孩子的話,就不是很輕鬆了,勢必要在家多熬幾年,這樣無形中成本就上升了很多。而萬一期間老人再生病的話,那麼就更忙不過來了。
自己的選擇自己負責,即便是將來要了孩子,孩子也有自己的生活空間,父母生病盡孝能陪在身邊最好,但理智點的家長要做好充足的心理、物質的準備,不要過多的指望孩子,孩子的生活壓力是非常大的。
自己的人生不要綁架在孩子身上,從年輕的時候就要鍛鍊好身體,上了歲數要保養好自己,自己能照顧自己的時候就不要拖累孩子。
【我是勵志職場辣媽,多平台邀約原創作者,專注孕產、親子、育兒,親子閱讀踐行者,健康育兒倡導者。】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