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位號稱「詩鬼」的李賀,是個才華橫溢的天才,他所做的詩歌《金銅仙人辭漢歌》中有一句特別出名即「天若有情天亦老」。
這句詩彼時只有這上半句,唐朝一些詩人都未能接上後半句,直到宋朝才出現一個能接上下半句的酒鬼詩人!
李賀天賦異稟而自幼佳作頻出
這個能對出佳句的宋代人是誰?他就是著名的大才子石延年!
一日,他與一眾詩友聚會飲酒而在半醉半醒中聽聞他人正議論李賀的詩句,性格豪放的石延年遂脫口而出對其下半句:「月如無恨月長圓」。
此句一出艷驚四座而後傳誦至今,眾人紛紛讚揚它才是最為匹配李賀「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詩句。
宋朝本就是我國文化璀璨發光的又一個時代,朝廷「重文」也使許多的文人墨客湧現,也難怪出現諸如石延年這類傳奇才子了。
至於詩鬼李賀何以能創作出不朽詩句,或許自他生平我們能瞧出一些東西。
追根溯源,生於安史之亂後中唐時期的李賀,祖上還是大唐宗室的遠房親戚。
但歷史變遷下,這個名門望族最終還是家道中落了,到了其父親那一代便定居於河南一個小縣城。
儘管彼時家庭條件不佳,但李賀還是以自己是唐朝李氏宗親為榮,樂觀聰慧的他年僅六七歲便能獨自作詩,而大文豪韓愈的肯定亦使他自此聲名鵲起。
據傳韓愈等聽說幼童李賀才華橫溢後便拜訪其家,小小的李賀毫不怯場而當面賦詩一首《高軒過》,韓愈他們佩服到五體投地,李賀就這樣年少成名於京師。
李賀也沒有浪費自己的這種天賦,愈發勤勉學習,待他15歲時就已經能和一些社會名流相提並論了。
18歲時李賀寫出的《雁門太守行》迅速成為唐文壇乃至今後傳唱的佳作。
遭小人陷害無緣科考,縱使當上官也鬱鬱寡歡
韓愈見李賀如此有才華便推薦他進京趕考,然而父親卻在此時撒手人寰,這令李賀得在家守孝三年。
加上父親離世使得家境每況愈下,他不得不留下照顧家人們,欲通過科舉考試改變命運的李賀便暫停下趕考一事。
三年滿後,李賀參加了科舉初考且順利通過,只要再參加京城的最後一輪進士考試就可入朝當官了。
然而這世間君子不多而小人常有。
有人嫉妒李賀出眾的才華便詆毀他,說其父「李晉肅」名字中的「晉」與進士的「進」字同音,觸犯唐朝的「嫌名律」即父諱,作為兒子的李賀理應避嫌而不參加進士科考。
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儘管韓愈為李賀引經據典地辯解,但拗不過一些頑固派而使得李賀最終放棄了考試。
回家鄉的李賀因此事備受打擊遂寫下上述提到的名詩《雁門太守行》,此詩宣洩了其懷才不遇的憤恨,寄託了渴望建功立業的抱負。
韓愈依舊沒有放棄這個可惜的才子,既然科考行不通那就給予他其餘機會,韓愈力薦李賀讓其在一年後進京考核,總算獲得了一個九品官官銜。
縱使是個九品芝麻官,好歹也讓李賀的才華不至於埋沒。
直爽的李賀為官三年間結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摯友,卻也瞧見了官場及社會的黑暗,官場的爾虞我詐令其極度不適,他只能將志向轉到詩詞創作上。
唯有在作詩寫文時,李賀才能找到自我,而他的作品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社會現實以及突顯出諷刺黑暗的主旨。
李賀英年早逝,留下的名句供後人賞味
李賀一生的詩歌多數也是在當官期間所做的,他寫下了六十多首膾炙人口的詩亦奠定了他在唐朝詩壇中的地位。
文學有所成就而官場升遷無望使李賀失望至極,恰逢心愛的妻子病逝則更令他憂鬱悲傷了,於是他選擇辭官隱居。
歸家途中他還寫了一首《金銅仙人辭漢歌》,那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正出於此處,在這首詩中李賀借金銅仙人辭漢的事件抒發愛國苦悶,凡讀此詩之人無不感傷。
極具才華的李賀病亡於自己的家鄉河南昌谷,享年才27歲,不得不說他的英年早逝是古文學藝術史上的損失。
而流傳甚廣的他所做的那句詩,縱使中唐及以後的朝代詩人層出不窮,即便他們絞盡腦汁搜刮腹中辭藻作出相對工整的下句,亦不能完全匹配上李賀該句的意境。
大家心想怕是再沒人能對出下聯了......
直到石延年的出現才打破了這一「魔咒」,他對出的下聯「月如無恨月長圓」廣受好評,就連大文學家司馬光對此也讚不絕口。
再之後還有文學家將他們的詩句拼成了一副完整的對聯:「把酒問青天,天若有情天亦老;舉杯邀明月,月如無恨月長圓。」堪稱是個絕妙的什錦拼盤!
結語
李賀與李白、李商隱三人被稱為「唐代三李」,由此可見其文學造詣堪比後兩位,如果他活得更長一些或許還能實實在在同李白再去較量一番。
其擅長用神鬼玄幻故事來作詩,通過描繪令人震撼的場景來抒發真情實感,可謂立意新穎而使人百讀不厭。
李賀雖然年輕,但他的詩歌卻體現了一種超越年齡的滄桑感,加之所選題材偏門神奇,故稱之為「詩鬼」。
他的詩句特色是和本人的生平經歷息息相關的,完全詮釋了那句「藝術源於生活」。
李賀頗有才氣卻被小人嫉妒而限制了發揮,好不容易進入官場卻瞧見之中種種黑暗,一切造就了其憂鬱的性格,個性使然又賦予了他作品哀傷的曲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