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悔悟:如果能重來,我絕不會對孩子說這7句話

2023-03-23     陪寶寶寫日記

原標題:媽媽的悔悟:如果能重來,我絕不會對孩子說這7句話

最近這段時間,閨蜜過得很艱難,並不是因為工作不順心,也不是和老公相處得不好,而是他原本乖巧懂事,成績也很不錯的13歲的大兒子,突然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抽煙,逃學,玩遊戲,在家裡莫名其妙地發脾氣,砸東西。

閨蜜認為讓大兒子改變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前段時間她對親戚說的一句話。

那天家裡來了親戚,看到大兒子放假了還主動學習,就表揚了幾句,閨蜜出於客套,就隨口回了句,「哪有你說的那麼好啊,他就是沒別人聰明,只能笨鳥先飛,不然那成績還能看啊!」

話還沒說完,大兒子猛地丟下手中的筆,然後摔門出去。

從那之後,閨蜜和兒子之間的關係就變得很微妙,兒子似乎專門和閨蜜對著干,說什麼他都會頂嘴,越不讓他做的事情他就越要做。

「早知道一句話能讓他變成這樣,我當初打死也不會說。」聽到閨蜜的嘆感嘆,我卻不這麼認為。

水滴石穿,孩子的改變不會因為父母說的某一句話,只可能是多次積累的結果。

父母可能是無心說的一些話,在孩子心中留下了傷口,久而久之,這種傷口就會愈變愈大,無法癒合,最終讓孩子用行動來報復父母。

1、你是哥哥,要讓著弟弟妹妹。

回想我們自己小時候,似乎也是這樣被父母教育過來的,好像在大人心目當中,大的就應該讓著小的,哪怕大的心中有不滿,也只能忍著。

當我們自己做父母之後,我們也認為這個道理是正確的,認為當孩子之間發生矛盾時,大的必須讓著小的,這樣就可以簡單地簡單地解決他們之間的紛爭。

殊不知,如果父母長期用這種方式來教育孩子,只會讓年齡大的孩子感覺不公平,埋怨自己為什麼是大的,逐漸和家人之間產生距離。

而小的弟弟妹妹,也會認為自己年紀小就應當得到更多更好的待遇,認為所有地得到都是理所當然的,也會肆無忌憚地忌憚地犯錯,變得自私。

2、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

這是閨蜜對他兒子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記得有幾次,我們幾個人都帶著自己孩子在一起聚餐,六七歲,本就是孩子最愛鬧騰的年紀,幾個孩子都不愛吃飯,桌上桌下的到處亂竄,閨蜜在旁邊呵斥了好幾次,卻沒有太多效果。

正當我準備拉著自家孩子講道理時,聽到閨蜜拍了一下桌子,大聲道,「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

說完,孩子瞬間安靜了下來,之後全程都低著頭,不敢講話,甚至我兒子也在懷裡偷偷地問我,「媽媽,要是我不聽話了,你也不會要我了嗎?」

我曾經問閨蜜,為什麼要這麼講?閨蜜說,這個方法好用啊,只要他不聽話,我就會這樣說,他立馬就乖了。

殊不知,好用的背後殺傷力也非常大,用愛來要挾孩子聽話,卻是以孩子一生的安全感為代價,真的值得嗎?

3、人家比你厲害多了,得意什麼?

這就是我們常說得比較,父母原本的初衷是希望用這種方式讓孩子進步得再多一點,但孩子不會明白這些話的深層含義。

他們只能感受到父母對他的不認可和否定,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家孩子優秀,如此循環往復,孩子的自信心就會慢慢喪失。

4、你還能做點什麼?

閨蜜回憶說,有一段時間孩子考試成績特別差,總是在班上墊底,連續幾次都這樣,她一氣之下對兒子說,

「你還真是有本事啊,每次都考這麼點分。」

「就你這樣的成績,除了掃大街,你還能做什麼?」

「你真是幹啥啥不行。」

閨蜜說她的目的是刺激孩子,讓他發憤圖強,可用否定的方式來激勵孩子,短期內可能讓他充滿鬥志,想用行動證明自己是可以的,但如果這個方法持續用下去,孩子就會發現父母的要求一次比一次高,而他永遠也達不到他們的期望值,慢慢的孩子就會出現自暴自棄的情況。

5、你還狡辯!錯了,還不承認。

兒子12歲暑假的一個早上,爺爺上街回來買了很多菜,我立馬就跑到門口去幫忙,兒子卻坐在那裡一動也不動。

看著他那副與己無關的樣子,我心裡的火一下就上來了,「看到老人提著這麼多東西,你不知道幫點忙嗎?」

兒子接著就開始小聲地嘀咕什麼,並沒有馬上站起來,我氣急,「你還好意思狡辯,是你自己做錯了,你為什麼不承認啊?」

兒子的眼淚瞬間就流了出來,那一刻,我覺得自己可能反應過度了。

後來,在和兒子交流的過程當中,他說他不是不幫爺爺拿東西,而是他的腳當時上體育課受傷了,他抹了藥,打算穿好鞋子再上前去的,可沒想到就被我直接給罵了。

雖然孩子接受了我的道歉,但後面的很長一段時間,兒子對我都有一些疏遠,不像以前那樣全心信任我了,被自己信任的人懷疑,是很傷孩子的一種行為。

6、我說不行就不行。

當孩子無法勸說,或者家長情緒不佳時,很多父母都會對孩子說這樣的話,可這句話透露地給孩子的意思是什麼呢?

因為我是家長,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你必須得什麼都聽我的,不聽我的就得受到懲罰。

這樣的話,看似可以讓孩子變得聽話,照做,也能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你越不讓他做的事,他越會背著你做。

同時這句話還能拉開你和孩子的距離,讓親子關係變得疏遠。

7、隨你便。

這句話我也曾說過,在多次跟孩子溝通無果之後,我習慣性地扔了一句,既然你不聽我的,那你就按照你自己想的方式活著吧,隨你便,我不管你了。

這句脫口而出的話,只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要我了,他們再也不管我了,讓孩子陷入被拋棄的恐懼和不安中,很容易做些偏激的舉動。

記得曾經有位老師對我這樣說過,親子關係中的問題,大多因為父母不會好好說話。

確實,很多父母無意中的一些話,在經過反反覆復地說地說出來之後,會讓孩子在這種隱形的壓力下喪失鬥志,缺少安全感,丟掉信心,甚至將自尊給摧毀掉,可很多人卻並不自知。

就像閨蜜說的,如果能讓我再重來一次,我絕對不會對孩子說這些話,希望所有的父母們都能好好說話,讓孩子在一個溫暖愉悅的環境中成長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乾貨。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ff2a913bd6170306e669232cd8d4557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