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女兒跟爸爸親,兒子跟媽媽親」?有科學依據

2024-01-14     陪寶寶寫日記

原標題:如何看待「女兒跟爸爸親,兒子跟媽媽親」?有科學依據

我們經常能聽到周圍人常說:「女兒親父親,兒子親母親。」這看起來像是多年來人們的總結,但實際上是可以通過科學解釋的,也就是說「女兒親父親,兒子親母親」並不是俗成既定的,而是有科學依據的。接下來讓我們來科學地剖析一下吧。

從遺傳學上來說,女兒的基因會遺傳父親基因多一點,而兒子基因則是遺傳母親基因多一些;

從心理學上來說,女兒親父親也就是「愛列屈拉情結」,兒子親母親也就是「俄狄浦斯情結」,通俗來說也就是「戀父情結」和「戀母情結」。

這是由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第一個提出來的,這種情結主要就是孩子在成長階段(3-5歲)的某一特殊時期,出現依戀、親近異性父母,而對同性父母出現嫉妒、仇恨等復合情緒。

在孩子潛意識中,會想取代同性父母獨占異性父母的愛,會極力模仿同性父母,但同性父母在地位和權利上更強大,所以很多戀父戀母情結會被壓抑。

從本質上來說,這種情結是相似且互補的。

以女孩為例,因為和母親是同性,所以相似,因此會產生性別認同,會以母親為榜樣,向母親學習,模仿母親,從中會學習、吸收一些母親的品質和性格特點。

而女兒與父親不同性,兩性互補,這就是戀愛的形成初期。這種情結是屬於本能願望,是從原始心理繼承下來的,不可避免,無法抗拒,永遠留存在人類的無意識領域。

根據心理學上觀點來說,戀父戀母情結的成因主要有兩類。

第一種是童年時期的親子依戀沒有得到滿足,導致長大後從婚戀關係中找尋補償。

比如家庭中,由於父親在女兒小時候忙於工作,不經常陪伴孩子,那麼導致在女兒的成長過程中會極度缺少父愛,缺少父親的照顧和陪伴,也因此在成年後找伴侶的過程中,會偏向於尋找年齡比自己大,能照顧自己的伴侶,並從此段戀愛關係中,彌補自己小時候缺失的父愛。

第二種是童年時期的親子依戀關係沒有建立適當的邊界感,因此會將與異性父母的相處方式轉移到自己的伴侶身上。

例如由於母親將男孩從小照顧的過於周全,幫孩子做選擇,幫忙洗貼身衣物,事事都一一照顧上,導致孩子沒有獨立意識、性別邊界感,從而使孩子成年後也會依舊過度依賴母親,在婚戀關係上,也會以照顧自己、比自己年長的女性優先。

因為在特殊時期,父母沒有正確引導導致成年後戀父戀母情結的事情也逐漸頻發。

身邊有個朋友,很疼愛自己的兒子,從小照顧兒子照顧的事事巨細,從穿衣服穿襪子到兒子吃的雞蛋都是剝殼了的,吃的水果都是處理好的,就這樣把兒子養到大學,兒子考上了外地的大學,但因為和人相處共事並不好,天天都給朋友打電話訴苦抱怨。

朋友這才意識到因為自己的「細心照顧」把兒子養的沒有基本處事能力,現在從頭教導兒子如何為人處世成了她一大難題。

朋友能意識到這種教導方式不正確從而重新來過,已經是很幸運了。因為過度依戀父母,不僅父母不自知,孩子還深陷其中導致發生無法挽回的後果,這種社會熱點事情也是頻繁出現。

例如,2018年間,有一女兒跟父親產生感情,並且意外懷孕並生下撫養,最終兩人都受到法律判決。

2019年,男子因戀母情結,對自己的父親產生了嫉妒和仇恨,最終謀殺了自己的父親。在審判中男子也表示,自己謀殺父親是出於對父親的嫉妒和母親的愛。最終,男子被判處死刑。

以上案例都是源於家庭沒有在孩子需要正確教育時給予正確道路的引導,從而產生了不正確的親情關係,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所以我們要引以為戒,正確看待感情,尊重親情,珍惜家庭,保持正確價值觀和道德觀。無論是從父母還是孩子都要對情感問題正面看待,並有著正確認識,尤其是父母,不要一味嬌縱孩子,要正確引導孩子的價值觀,積極參與孩子的每個成長時刻,負起身為父母的責任。

那麼如何引導孩子正確看待自己的情感並樹立正確價值觀呢?我總結了一下幾點:

一、及時對孩子普及性教育知識

以前很多中國式家庭對「性」都避而不談,這是不對的,「性」是人的本能,是無法避免的,它不是什麼羞恥的事,如今社會科技發達,孩子們在網上會不可避免的遇到一些性文化,所以建議現在的家庭在孩子們不良接觸之前,給予孩子們正確的性教育知識,建立良好的性別邊界,讓孩子們知道「男女有別」,這樣不僅可以教育孩子們從依戀情結中解脫出來,還可以幫助孩子們認識結交同性朋友,正確看待異性朋友,為青春期良好的情感關係做好鋪墊。

二、行為配合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在適當的時候進行一些行為上的配合,來對孩子進行行為教育。異性父母應該自覺並巧妙的疏離孩子;同性父母應乘勝追擊,行為上親近孩子,讓孩子的依戀有所依附。

三、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

可以帶孩子們多出去活動活動,通過參加社交活動,結交更多的朋友,來讓孩子的依戀情結轉移到其他事情上以此來緩解對父母的過度依賴。

四、提高自我意識和自我認同感

可以帶孩子參加各種興趣班,去見識更多的人和事,來讓孩子找到自己所感興趣的,並鼓勵孩子積極學習,在培養過程中不斷積累成就和父母毫不吝嗇的誇讚,來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認同感,從而緩解對父母的依戀情結。

在教育緩解孩子的依戀情結的同時,父母也要有所作為。要學習相關知識,正確認識到這種情結是如何產生的,根據理論再在實際中找到原因,父母雙方相互溝通,相互協作,共同教育,要用耐心去和孩子進行溝通理解,要情緒穩定的去建議去互動。

只有父母雙方以正確的方式指引孩子,才能讓孩子在特殊時期走向正確的道路,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親情觀。

積極參與孩子們的成長的各個時期,不要過多干涉孩子的自主決定,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鼓勵孩子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不吝嗇對孩子成長中進步的誇讚,適當在孩子迷茫時給予正確的指引。這便是父母能做且應該做的。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乾貨。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97ef71eccbbbf4b70c8138ac2e9fdfb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