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不願進城(散文)

2019-07-11   王老師學習分享



父親這大半生最感欣慰最感榮耀的,就是我們同胞四兄弟相繼成人成家,而且兄弟四人中,我和大哥又都在城裡工作,這在過去我們皖北農村裡,是頗為不易的。

在我們老家,跟父親同輩的人,兒女們能明媒正娶成個家就不錯了。衝著這些,父親那幫老哥每每農閒聚在一塊,常常羨慕加慫恿地對對父親說:「你這吃不愁穿不愁的,兒子都在城裡,又都當著『官』,何不進城享享福?」父親總說「享啥福,還沒在家自在,打打牌,曬曬暖」。

在我記憶中,父親唯一一次進城是七十年代的某個秋天,那次父親被評為縣勞動模範,他是專門去縣城參加表彰會的。回來時,父親手裡多了張獎狀,一臉的欣喜。他高興地向全家人描述參加勞模會兩天如何住得好、吃得好,使我們聽來如同跟他進了趟城一樣。自此以後,父親再沒進過城。

作為兒女,眼看父親勤勞節儉了大半輩子年愈花甲了。我和大哥不止一次打電話或是利用探親回家之機,再三勸父親進城住一段,可父親說啥也不肯,逼急了只說過幾年再說。但大哥總想儘早了卻這樁心愿。



為了說服父親進城,大哥去年夏天專門回去做工作。怕他一個人孤單,大哥特彆強調讓母親一塊進城。父親還是不答應,無奈,大哥只把母親一人接了來。母親來城後,大哥擔心父親在家的生活,專門叮囑家裡二哥、三哥,一定不要讓父親單獨開灶,就跟兩家輪流吃好了。可二哥不久打電話告訴大哥說,父親死活不跟他們兩家吃,執拗自己單吃,他們兩家為了父親做飯省事,都是將蒸好的饅頭或是軋好的麵條給父親端去,逢兩家改善伙食,三番五次叫他,不得已他才前去吃一頓。

後來,我再次返鄉時,曾就此事問父親為啥非要單吃,父親回答倒爽快:「你二哥三哥,他們平日都忙,我好意思專門去吃三頓飯?本來,有剩飯剩菜他們可以將就的,我若在,他們還不得張羅著另做新的;我自己單吃,豈不都省事?」

父親這麼一說,我更明白了,父親不願進城,也大致基於同一道理。聽母親說,父親何嘗不想在晚年出來看看光景,只是他總考慮:我和大哥一則住房緊張,多有不便,二則他一來,我們無疑要多費心。完全弄懂父親的心思後,我對父親說:「不多住,權當去開開眼界,順便給您治治病。」父親聽說我們所在的城市有家有名的大醫院,才有所動心。但父親有個附加條件,必須得等大哥有了自己的商品房後,他才肯進城。即便這樣,幾年後大哥有了商品房,若干年後我也買了房,父親又一次次藉故變卦了。他說要等我和大哥都退休了,再來城裡住一段。



誰知,八十歲以後,父親更不願動身了。千說萬說,勸他進城小住一段,他總以「七十不出門,八十不挪窩」來搪塞。前些年,我和大哥跟幾個侄子商定了方案,擬打算由侄子開車,我們陪著,拉著他到南京杭州上海周邊自駕游半個月,但父親說啥也不答應。他只說,他已沒有這份心勁了,用他老人家的話說,就是再好的地方哪也不願去了。

就這樣,一直到父親九十二歲去世,父親再也沒有進過城,這成了大哥和我終生懊悔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