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mus 在 AR 眼鏡光學行業深耕 23 年,現已準備好實現突破。到 2025 年,兩大科技巨頭將在其眼鏡中採用 Lumus 的光學技術,以實現輕薄形態的一體式 AR 眼鏡。
「在未來幾年圍繞 AR 眼鏡市場發展的生態系統中,Lumus 的目標是像英特爾一樣定位自己,英特爾向市場上的大多數參與者出售其晶片——即使他們是相互競爭的公司。」Lumus 執行長 Ari Grobman 說道。
Ari Grobman
「AR 眼鏡中的所有組件幾乎都已經存在於智慧型手機中,唯一需要從頭開始構建的是波導(光學投影技術)。就像《大衛與歌利亞》一樣,我們擁有非常獨特的優勢。」
以反射波導為核心, Lumus以AR光學專利造壁壘
Grobman 提到的優勢是 Lumus 的反射波導技術,也被稱為幾何(陣列)光波導,它與使用衍射波導的競爭對手相區分。
光波導技術底層製造工藝複雜多樣,國內目前擁有陣列光波導技術的廠商包括瓏璟光電、靈犀微光和亮亮視野等,衍射光波導代表廠商包括瑞聲科技、至格科技、莫界科技等,均有相關技術積累,而位於以色列的 Lumus 是涉及 AR 光學領域創業最早的一批公司。
Lumus 由前空軍導航員、物理學博士 Yaakov Amitai 博士於 2000 年創立。Lumus 來自魏茨曼研究所,擁有多項增強現實光學專利。Lumus 已獲阿里巴巴、JGV、HTC、盛大和廣達電腦等投資機構投資,累計金額高達 8200 萬美元。
Lumus 聲稱其解決方案的優勢在於基於鏡頭內集成的微型鏡片,可提供更明亮的顯示、準確的色彩、更小的投影儀、以及更長的電池壽命。
Grobman 解釋說:「由於我們進入市場較早,加上我們已經註冊了許多專利,其他公司在出現時,被迫專注於其他替代(光學)技術。」
在 CES2023 期間,Lumus 推出了其下一代「Z-Lens」Maximus 2D 波導設計,旨在設計於普通眼鏡形態產品中。
Z-Lens 具有 2K 解析度顯示屏、適合戶外使用的 3,000 尼特亮度以及比以前型號小 50% 的投影儀(光機),必將提高消費市場的普及率。目前的 50 度視場只是一個開始,Lumus 已經在開發具有更寬 80 度視場的下一代產品。
雖然 Lumus 對哪些公司採用其 Z-Lens 技術用於增強現實眼鏡的情況守口如瓶,但執行長Grobman 保證他們是科技行業的主要參與者。Grobman 強調他們作為先驅者的地位,他自信地表示,一旦這些產品投放市場,世界將認識到 Lumus 是鏡片背後的創新力量,推動他們走在行業的最前沿。
Grobman 認為,科技巨頭將 AR 眼鏡視為計算的下一個前沿領域。他解釋說:「你可以用它們做更多的事情,使用更大的螢幕,豐富我們感知物理世界的方式,並且隨著人工智慧和圖像識別的進步,可以為你所看到的事物添加更多元素。」
在過去的十年中,Lumus 一直是美國空軍飛行員頭盔鏡頭和投影儀的主要供應商,與法國公司泰雷茲合作。以色列初創公司 Augmedics 和韓國 MediThinQ 的增強現實手術設備也採用 Lumus 的鏡片。此外,聯想的 ThinkReality A6 眼鏡專為企業市場設計,也配備了 Lumus 的鏡片。目前,Lumus 擁有兩條授權給中國台灣廣達電腦和馬來西亞肖特的生產線。
多年來,各大科技公司一直在追求 AR 眼鏡的夢想,承諾將 3D 數字元素無縫融入我們的物理世界。然而,他們的嘗試並沒有成功。
谷歌以消費者為中心的谷歌眼鏡失敗了,微軟通過 HoloLens 轉向企業和工業領域,Magic Leap 則難以吸引消費者,同樣轉向 B 端。這些設備的價格過高、重量過重、體積龐大以及電池壽命短等因素,導致了它們 To C 的失敗。
近年來,AR 眼鏡行業最重大的發展莫過於蘋果公司今年發布的 Vision Pro。
蘋果Vision Pro,一個AR生態的積累與過渡
在今年 WWDC 上,蘋果正式發布了 Vision Pro,這個傳聞已久的產品極大地推動了產業的發展,標誌著 AR 眼鏡正在被主流科技大廠納入產品線,巨量市場已經臨近。
而放眼國內,各大 XR 硬體廠商也在積極探索技術與場景的融合,已經推出了不少面向 B/C 端的 VR/MR 頭顯,以及形態各異的 AR 眼鏡。
Grobman 表示:「各種支持技術的融合使得創建這些設備成為可能。光學、人工智慧、計算能力、運動跟蹤、語音識別和無線網絡的進步都為這種融合做出了貢獻。價值數十億美元對該領域的投資,勢頭顯而易見,AR 眼鏡的潛力正在被進一步挖掘。」
事實上,雖然蘋果 Vision Pro 主打增強現實的畫面效果,然而其技術路徑確實 VST,而非理想中 AR 眼鏡的 OST,產品形態也十分「臃腫」,並未做到真正的類眼鏡形態,還需要連接外部電池使用,售價高達 3,500 美元。
Lumus 營銷副總裁 David Goldman 表示:「我們所擁有的正是蘋果最終將 Vision Pro 變成眼鏡所需的。他們那裡沒有波導技術。他們專注於虛擬現實(VR),因為它是一個更成熟的平台。仔細想想,這是有道理的——蘋果允許開發人員使用更成熟的技術構建應用程式,當它推出增強現實眼鏡時,它已經為用戶提供了許多應用程式。」
當然,蘋果推出 MR 頭顯形態,而不是 AR 眼鏡形產品,主要還是技術上的桎梏。相關閱讀推薦:《蘋果MR頭顯,一次創新的折中》
採用Lumus光學的一體式AR眼鏡,將於2025-2026上市
對於一體式形態的理想 AR 眼鏡形態,Goldman 說道:「我們正在迅速接近這一目標。我們目前正在探索類似於雷朋風格的眼鏡,其視野範圍在 30-50 度之間。從我們的角度來看,我們已經接近目標了,預計這些產品將在 2025 年上市或 2026 年。」
「在較輕的版本中,需要較少的處理並提供較少的沉浸式 AR 體驗,處理器將被嵌入,電池也是如此。」
結合上文,換言之,採用 Lumus AR 光學 Z-Lens 的科技大廠最快將在 2025 年—2026 年上市它們的一體式 AR 眼鏡產品。相對於國內 AR 品牌廠商來說,該時間戰線可能太長,落地速度較慢。
不過,慢工出細活,久做出精品。一款 AR 眼鏡的成功也不簡單取決於硬體上的基本可用,還有軟體生態上的體驗,諸如此類細節都需要慢慢打磨。
製造商面臨的挑戰不會隨著常規眼鏡設計的發展而結束,考慮到隱形眼鏡和矯正手術的普及,尚不確定不戴眼鏡的人是否會給自己增加一個「頭戴束縛」。
Grobman 認為,可以說服消費者改變他們的習慣,以手機尺寸為例:「還記得 23 年前,我們市場上有小型的手機。而我們現在選擇了更大、更重的手機,因為它們提供了巨大的價值和功能,即使這意味著每天充電,可用性是有代價的。」
AR眼鏡計算革命,是一個關於時間的問題
從早期的功能機到現在的智慧型手機,它做了太多的集成與延伸,社交、錢包、公交卡、上網、娛樂......
如果沒有智慧型手機,也許你現在什麼都做不了,因為它是人類社會迄今為止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然而,這個狀態只是相對暫時的,在沒有更加高級且顛覆性科技產品出現之前。
就像是美國科幻電影《回到未來》三部曲中,主人公馬丁·麥克弗萊向來自「未來」(2015 年)的孩子們展示如何用手玩電子遊戲的場景,而孩子們卻無法相信這個遊戲是如此「低科技」,以至於你必須用手來操作它們。
從智慧型手機到 AR 眼鏡的轉變也是如此,這是一個關於時間與產品過渡的問題,亦是一場偉大的計算革命。也許從短期來看,AR 眼並不能完全替代智慧型手機,但是它已經在場景中逐步去細化、覆蓋、彌補智慧型手機不能帶給用戶的體驗,如目前在 Birdbath 的 XR 眼鏡中常常提及的隨身巨幕等概念。
正是由於諸多 XR 廠商的發力,才讓我們看到了 AR 眼鏡的魅力所在。它的代替不會一步到位,而是漸進式的發展,伴隨技術的提升與場景的擴展。
來源:https://www.ynetnews.com/business/article/sjxllesi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