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Article > 李萌 Molly Li
圖 Picture > 巴黎布朗利河岸博物館 Musée du quai Branly
搖籃是一件充滿溫柔與愛的器物,在人類文明中有著深刻的含義,代表了希望與未來。許多人在這個世界上遇到的人生第一件家具就是一張被稱為搖籃的小型搖擺床。近日,巴黎的布朗利河岸博物館推出了一場名為《未來搖籃曲:昨日、今日與明日的搖籃》的視聽展,展出了其同名短片,講述了不同場景下的搖籃故事。
最早的搖籃起源於原始社會,當時的人類居住在山洞之中,席地而睡,柴草和獸皮是僅有的「床鋪」。嬰兒對潮濕寒冷的耐受力遠不如成人,且容易遭到蛇蟲鼠蟻的傷害,於是,由獸皮經過簡單縫製抑或荊條編織的懸掛在山洞中的最初的「搖籃」就出現了。雖然不同部落創造的搖籃在材料和形制方面各有不同,但其目的都是為了確保嬰兒的溫暖和安全。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開始有固定住所之後,蛇蟲鼠蟻的威脅減少,漸漸出現了木製的搖籃。將原木沿著長度方向一劈兩半,再將木材內心鑿空,就形成了像獨木舟一樣可以立在地面左右搖擺的搖籃。這亦成為此後搖籃作為嬰兒床具強調左右搖擺功能的原型由來。
搖籃的世界:藝術、歷史、社會與政治
作為重要的嬰兒家具,搖籃的設計伴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亦開始以不同的形態出現在人類的生活之中,其中不僅蘊含著人類豐富多彩的文化與藝術,同樣亦飽含著父母與整個家庭對新生命的愛。
> 巴洛克風格搖籃,1750年左右,現藏於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
從義大利文藝復興開始,伴隨著人的價值與需求的解放,搖籃的設計就開始變得生動起來。這一時期的搖籃因手工藝製作的特性屬於奢侈品的範疇,大多是貴族等富有家庭所使用的,都飾有鍍金和鮮艷的彩繪裝飾,像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家具表現出的「宮殿」式的特質,而其上的雕塑亦充分體現出了「文藝復興的精神」。例如費城藝術博物館(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所收藏的1570年左右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搖籃,這件日常使用的搖籃是為數不多的倖存下來的文藝復興時期的搖籃之一,尺寸為88.9×104.1×55.9cm, 材料為胡桃木,外立面有鍍金和彩繪的裝飾,同時還使用了木雕工藝。整個搖籃的線條呈現出流暢的曲線,周身都雕滿了動植物的花紋,在底部位置還可有兩隻代表純潔和守護的獨角獸,整體宛若一尊精緻的雕塑,散發著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光彩。
17-18世紀,設計在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基礎上發展出了巴洛克式的風格,這一時期的搖籃設計亦呈現出了相同的風格,即造型豐富,材料多樣,工藝繁複,具有奢華的氣質,崇尚自然形態和天然紋理,形式上不拘一格,充滿動感和激情。同時,非西方元素的採用也使其充滿了濃厚的異域風情,圓雕出現在家具的各個部位也讓巴洛克式的家具更像是被賦予了實用功能的雕塑藝術品。例如現藏於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的巴洛克式搖籃,創作於18世紀中葉荷蘭人殖民斯里蘭卡(錫蘭)期間,這件作品來自斯里蘭卡,是為當地的荷蘭殖民者所造的,後又被帶回荷蘭。由烏木和象牙製成,長寬高分別為135cm、63cm和89cm,由印度的手工藝者所製造,採用了西方的流行造型,裝飾紋樣上採用了樹葉形的裝飾以及雕刻了印度教中的神話形象「Makara」和「Mostri」,整體呈現出了巴洛克式的大氣之美與奢華之感。
> 包浩斯搖籃,彼得·凱勒,1922
拿破崙一世在位期間法國日漸繁榮,在設計上也迎來了帝國風格(Empire Style)時期。帝國風格是拿破崙帝國的官方藝術風格,強調帝權的象徵。這一風格來源於拿破崙一世在鼎盛之時一心想要效仿古羅馬帝國建立起統一的歐洲,表現在設計上帝國風格將古希臘、古羅馬的設計風格融合進來呈現出的莊嚴、優雅與高貴之感。這一時期的搖籃設計在裝飾上也偏向於象徵自由的有翼圖案、希臘瓶飾、月桂花環、豎琴、武士的盔甲等。例如1811年拿破崙二世出生時收到的搖籃「The Cradle of the King ofRome(NapoleonⅡ)」,作為巴黎市贈送給拿破崙一世和皇后瑪麗·路易斯的禮物,「拿破崙二世的搖籃」以非凡的壯麗在設計史上著稱。這件搖籃是諸多藝術家的心血之作,由畫家Prud』hon制定了計劃 ,青銅器與金飾手藝家Thomire和Odiot用鍍金對其進行裝飾,此外還有雕塑家Roguier負責其上的雕塑。搖籃現藏於維也納的藝術史博物館(Kunsthistorische Museum Vienna),由280多公斤白銀製成,高2.16米,搖籃底部站立著代表力量與正義的精靈,雙腳交叉,搖籃的小船四周裝飾著鑲嵌珍珠貝母的圍欄,上面還雕刻著眾多象徵勤勞與拿破崙個人形象的蜜蜂。搖籃的兩側分別用浮雕雕刻著代表羅馬和巴黎的羅馬卡比托利歐狼和巴黎塞納河女神。而在搖籃的頂部則佇立著張開雙翼的勝利女神維克多手舉月桂花環和星冠為搖籃加冕,頂部的盾牌上則刻著拿破崙的徽章,搖籃的另一端則雕刻著一隻待飛翔的小鷹,寓意著父親的榮耀將守護著兒子,亦希望兒子能夠超越父親的光榮功績。這件作品不僅是簡單的搖籃,更是拿破崙一世宏偉政治理想的體現,亦向我們展現了那個時代的意氣風發。
19世紀中葉開始,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產品設計的功能與形式之間的矛盾變得越來越突出,藝術家和手工藝工作者們開始探尋新的出路。其中有像普金(AWN Pugin)倡導哥德式建築的復興,也有像威廉·莫里斯(Willian Morris, 1834-1896)這樣發起轟轟烈烈的工藝美術運動的改革者。他們之間的共同點都是不滿於機械化大生產所帶來的現代與傳統割裂的一系列問題,都從傳統的中世紀風格中開始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案,這一時期的搖籃設計也呈現出這樣的特點。1861年,是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的領袖威廉·莫里斯成立獨立事務所開始設計產品的起點,也是建築設計師理察·諾曼(Richard NormanShaw)為同為建築設計師的同事A l f r e dWaterhouse的兒子設計橡木搖籃的一年。這一作品現被收藏於英國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設計博物館(V&A),復興了哥德式的風格,外觀上強調了向上的線條感。材料上選用了橡木,同時亦採用了彩繪和鍍金裝飾。正面和背面有代表四個季節的彩繪面板,搖籃的側面用描金的形式繪製了黃道十二宮圖,頂部繪製了黑鳥、花朵及葉片的圖案,而頂蓋內部則繪製了湛藍的夜空與金色的星星。此外,搖籃頂部還鑲嵌了代表好運的三枚青銅硬幣。
> 拿破崙二世搖籃,1811,帝國風格,現藏於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
19世紀末20世紀初,新藝術運動掀起了席捲建築、家具、平面設計、首飾等多方面的藝術運動,這一時期的作品從自然界動植物與東方元素中尋找靈感並呈現出對有機的、自然的、蜿蜒形態的追求。同樣,這一時期的搖籃設計也呈現出相同的特點。例如,維也納的家具生產商科恩兄弟(J.&J.Kohn)在1895年製造的兒童搖籃就是新藝術運動的典型代表。作品現藏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精緻的曲木搖籃內襯著厚厚的墊子,為嬰兒創造了一張柔軟又有遮蔽的蛋形床,其線條像植物藤蔓般充滿生機,優雅的弧形搖籃和支撐垂褶網的長垂直臂,都體現了當時流行的新藝術運動風格。同時,這件烏木曲木的搖籃在製作工藝上充分利用了當時的曲木工藝,通過蒸製木材一定長度的木材,並將它們彎曲並放入金屬模具中晾乾而製成,由此產生了硬體的標準化組裝,使得家具能夠被高效且經濟的製造,標準化元素的理念也徹底改變了家具生產的原則。
隨著設計進入包浩斯的現代主義時代,有一件作品不得不提,那就是德國建築設計師彼得·凱勒(Peter Kelers)於1922年設計的搖籃。這件作品最初是為沃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發起的家具競賽而設計的。當時彼得是魏瑪包浩斯的一名學生,1919-1923年師從康定斯基學習壁畫(最後成為康定斯基的助手),受到了康定斯基通感色彩理論的影響,他設計的這個帶有藍色圓形搖杆、黃色三角形和紅色正方形的搖籃,打破了搖籃的傳統概念,體現了對漂浮、搖擺和滾動物體的有序渴望,並成為了包浩斯的標誌。包浩斯又何嘗不是現代主義設計的搖籃呢?這件作品的先鋒實驗意義遠大於實用,至今仍是載入現代主義設計史冊的經典。
左圖:Leander Classic搖籃,Stig Leander設計,2002 右圖:Leander Classic搖籃,Stig Leander設計,2002
當代搖籃設計
在當代的搖籃設計中,北歐的斯堪的納維亞的設計以其充滿溫情的極簡風格受到大眾的喜愛,其中既有現代主義設計所強調的功能性又避免了過於嚴肅刻板的幾何形式,富有「人性關懷」的溫暖。正如丹麥品牌Leander在Leander Classic 搖籃的設計上,模擬了母體子宮的環境,給予出生嬰兒一個安全和自然的發展空間並幫助孩子發展平衡感。搖籃由三角支架、底座和遮光簾構成,在結構上,可懸掛的單一軸心吊索設計為嬰兒提供了一個輕微搖動的環境,並且在每個支架腿底部裝有抗阻底座,提供了安全的保證。自然流暢的搖擺可刺激嬰幼兒感官並培養其平衡感。同時,這亦是一款可持續的設計,伴隨著孩子的成長,搖籃功能不再需要,在此基礎上再購置一個帳篷和地墊就變成了兒童嬉戲的空間。設計師斯蒂格·利安得(Stig Leander)在這一作品中強調了設計的出發點是以兒童為中心的,不僅要符合兒童的使用習慣,也要處處體現出對兒童的關愛與培養。
與之類似的還有布達佩斯的設計師厄茲卡爾·瓦吉(Oazkar Vagi)所設計的單點懸掛式搖籃「Little Nest」, 這是一個呈繭型的搖籃,材料為美利奴羊毛氈和皮革,也模仿了嬰兒出生前子宮的環境,純手工製造,為嬰兒提供了一個像子宮般的溫柔呵護的環境。
> 泡泡嬰兒床,Lana Agiyan,2013
此外,還有聖彼得堡設計師拉娜 ·阿基楊(Lana Agiyan)設計的泡泡嬰兒床(Bubble baby bed),它是一款丙烯酸塑料製成的透明的嬰兒搖籃,創作靈感來源於醫院使用的塑料嬰兒籃和一種名為Nevalyashka的傳統俄羅斯不倒翁玩具。透明的外觀方便父母觀察新生兒在搖籃內的一舉一動,在使用過程中這款搖籃可以向任意方向搖擺,最大角度為17度,配有15千克重的有機玻璃重心使得搖擺最終會恢復直立的形態。同時還配有雙面冷熱的3 D纖維床墊,具 有天然抗菌、低過敏性、抗真菌、透氣、絕緣和防臭的效果,其透 氣支撐頂層可以讓任何液體立即通過,新生兒面朝下睡覺也不會阻擋呼吸,十分安全。整體搖籃外層含有納米二氧化鈦塗層,它可以提高光學透明度並電離搖籃,使其能夠自我清潔並消除異味。泡泡嬰兒床還具有可持續性,新生兒可以使用到五個月,然後用作玩具存放或者兒童鞦韆。
詩人華萊士(William Ross Wallace)有一首詩歌這樣寫道,「是那雙輕推著搖籃的手,主宰著整個世界」。在我們探討搖籃的時候,要記得是父母給予的愛讓每個孩子健康成長的。回顧歷史,也是人類的愛才讓世界變得更美好。小搖籃中的大世界,不僅僅是搖籃本身作為一件器物的發展演變史,也為我們講述了諸多散落在時光角落的藝術、歷史、社會與政治的故事。(編輯: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