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對朝廷不滿,一個對國家不忠,屈原與伍子胥的悲劇

2022-06-16     星界歷史說

原標題:一個對朝廷不滿,一個對國家不忠,屈原與伍子胥的悲劇

端午節,吃粽子、划龍舟、放長假。

許多網友感激屈原,因為他給我們留下了一個難得的假期。不過,端午節的起源,或許並不是因為紀念愛國的屈原,而是為了悼念叛國的伍子胥。

據聞一多等學者考證,在屈原出生之前,吳越一帶已有端午節,如果從時間和史籍來看,端午節最開始很有可能是為了紀念伍子胥。

證據有兩個,一是伍子胥生活的年代比屈原更早,二是東漢曹娥碑上有明確記載,該碑文記載了吳越鄉民五月紀念伍子胥的活動:「漢安二年五月,時迎伍君(伍子胥),逆濤而上……」

伍子胥自殺後,其軀體被用鴟夷之器(一種革制酒器)包裹投進了錢塘江,這與粽子的形象吻合,而伍子胥在吳越之地被視為濤神,所以會有划龍舟等競渡活動。

作為跟端午節相關的兩位名人,屈原和伍子胥的確有很多相似點,他們兩個都是楚國人,在楚國政壇也都不得志,最後的結局也都是自盡而死。

不同的是,屈原是對朝廷不滿,不滿楚懷王聽信讒言,誤國誤民;伍子胥則是對國家不忠,最後叛國投敵,率吳軍攻破楚國都城。

屈原愛國,伍子胥叛國,但他們兩人似乎沒有誰對誰錯。

屈原是楚國貴族,跟楚國王族同姓,20多歲就做了楚懷王的左徒,只比宰相令尹低一級,作為楚國的統治階層的一員,他愛楚國,理所當然。

伍子胥儘管不是楚國貴族,但他們家世代為楚國效力,楚王卻因讒言殺了伍子胥的父親和哥哥,最後將他也要趕盡殺絕,他背叛楚國,情有可原。

屈原愛國,可楚王並沒有因為他愛國而厚待他,反而一再疏遠他,先後將他流放到了漢北之地和江南地區。

在屈原遠離政壇的這段時期,楚國一步步被秦國蠶食,先是秦將司馬錯攻楚,楚國被迫割地求和,之後秦將白起再度攻楚,攻破楚國都城,楚頃襄王倉皇逃命。

眼看著祖國一步步走向滅亡,在極度苦悶和完全絕望的心情下,屈原投江自殺。

愛國的屈原沒有被楚王厚待,叛國的伍子胥更是被楚王恨之入骨,楚王不但屠伍家滿門,還一路追殺伍子胥,使其一夜白頭,幸好伍子胥命大,有驚無險逃去了吳國。

到了吳國,伍子胥輔佐闔閭登上王位,並挖掘出軍事奇才孫吳,使得吳國軍力大增。

之後,伍子胥親率吳軍攻楚。第二年,吳軍攻破楚國都城,伍子胥掘楚平王墳墓,鞭屍三百,以報父兄之仇、家族之恨!

吳王闔閭死後,伍子胥作為託孤重臣繼續輔佐夫差,帶領吳國打敗死敵越國,逼降越王勾踐。

可惜,功高震主的伍子胥卻被新主猜忌,他憤恨自刎,並留下遺言,要家人在他死後把他雙眼挖出,掛在東城門上親眼看著越國軍隊滅亡吳國。

吳王夫差聽後極為憤怒,把伍子胥的屍首用鴟夷革包裹,拋於滾滾的錢塘江水之中。

伍子胥沒能見證吳國的滅亡,屈原卻看到了國都的淪陷。這兩位楚國人,前者率軍攻破楚都,後者痛心楚都的淪陷,最後的結局也都是自殺明志。

嗚呼!流放千里的屈原沉江自殺,遠走異國的伍子胥被逼自殺,愛國者和叛國者,最終居然殊途同歸。

如此說來,愛國與叛國,國讎與家恨,誰能說得清?這筆糊塗帳,只好交給歷史和後人去評說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fbf42012c8eb8d3b1b5d02e323ad24d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