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國談落幕 醫保支持「真獲益」「真創新」

2024-10-31     第一財經

10月30日,11時35分,隨著最後兩家企業代表走出全國人大會議中心,2024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現場談判競價(下稱「國談」)落下帷幕。

從27日8時開始,經過三天半的「鏖戰」,162個通用名藥品完成了今年的談判競價,哪些藥品能夠最終進入新版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將在11月揭曉。

此次國談是國務院審議通過《全鏈條支持創新藥發展實施方案》後的首次國家醫保談判,醫藥領域非常關注創新藥能否在醫保支付上獲得更多傾斜。

第一財經在國談現場了解到,今年的談判依然堅持保基本的定位,在基金可承受的前提下,讓患者受益,支持企業創新,同時更加強調藥品保障供應和可及性,切實提高老百姓的用藥保障水平。

記者從權威渠道獲悉,今年4個通過形式審查的「百萬抗癌藥」CAR-T均沒有通過專家評審,未能進入最終的現場談判環節。專家表示,醫保既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創新,也要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像CAR-T這類的高價藥品應探索多層次創新支付之路。

談判桌上緊張膠著,尋找合理價格

國談是我國藥企一年一度的「大考」。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對第一財經表示,今年國談有兩大看點:一是創新藥品能否獲得全鏈條支持,醫保支付價格能否充分體現創新藥的價值;二是能否用創新支付的方式來解決一部分高價藥物的費用比問題。

與往年一樣,今年醫保談判仍分為5個組,每天一共可以談50個左右的藥品,三天半談完。今年162種談判藥品中,包括糖尿病、高血壓、抗感染等老百姓常用藥,也有腫瘤藥物、罕見病藥物等。

27日,從8時起,企業談判代表開始入場,到20時諾華公司的代表離開,國談開談首日就耗時12小時,「緊張、激烈、膠著」也成為今年國談的基調。

今年談判品種的安排和往年基本相同,第一天以抗病毒、抗感染、慢性病、麻醉鎮痛等價格相對透明的藥品為主,也有一部分罕見病藥物。腫瘤用藥、單抗等談判難度相對較大的藥品安排在第二天和第三天,第四天上午以競價藥品為主。

像往年一樣,今年也是25名談判專家分為5組進行談判競價。5個談判組全部進行盲抽,談判專家不知道哪家企業來談判,企業也不知道與哪個談判組進行談判。雖然每個藥品原則上限定的談判時間是半小時,但由於企業常常需要暫停談判向總部請示,談判超時也較為常見。

「經過這六年,國談形成了一套科學的引導機制來為有價值的藥品尋找一個合理的價格,價格並不是越低越好,而是要實現價格和價值的相匹配,在保基本的前提下,提高老百姓的用藥保障水平,同時也支持和鼓勵企業的創新。」一位業內人士說。

按照規則,醫保談判分為兩步,第一步是報價,企業有兩次報價機會,如果兩次報價都沒有報到信封底價115%區間內,談判就失敗了。如果報價落到115%區間內,那麼就會進入第二步磋商階段,在這個過程中,談判專家會和企業進行多次價格磋商,直到企業確認最低報價,這個報價不高於信封底價,談判就成功了。

在今年的談判現場,企業出價更加謹慎,更加希望第一次報價就落入115%的區間。以往常常是到了磋商階段,企業才會頻繁地出去向高層申請更大的價格權限,但今年有些企業在第一次報價時就會多次申請較低的價格,以確保不出局。

企業也會反覆強調藥品的價值,以表明藥品值得更高價格,但談判專家則會多次和企業表示,自己無權改變信封價格。

「今年我們特別希望能夠談成,雖然院外市場也會有一定的空間,但不確定性很高,還是進醫保目錄更加保險,對於投入大量研發成本的新藥,我們肯定是希望價格能夠高一點,但醫保基金今年也吃緊,我們能體會到醫保的不易。」一家藥企代表對記者表示。

CAR-T緣何未進入現場談判

從2021年阿基侖賽注射液第一次申請參加國談以來,這三年來,CAR-T能否進入醫保一直是「國談季」的熱門話題之一。

第一財經從權威渠道獲悉,今年的4個CAR-T品種全部止步於形式審查,沒有通過專家評審,沒有進入國談的現場談判環節。

業內普遍認為,制約CAR-T藥物進入醫保的最大問題是高達百萬元的年治療費用,高昂的費用已經超出了醫保「保基本」的範圍。

有醫保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醫保既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創新,也要保障制度的公平性,進入目錄的藥品要讓大部分參保人付得起,費用過高的藥品即使進入醫保報銷目錄,且不說醫保基金面臨壓力,自付金額也會超出大部分人的支付能力。

金春林表示,對於這類高價藥物,醫保可以探索用創新支付方式來解決費用問題,比如商業保險等多層次保障的方式,再如探索「量價掛鉤」或是「按績效支付」等方式。

在去年《談判藥品續約規則》的解讀中,國家醫保局明確了支持創新的三個前提,一是必須以「保障基本」為前提,二是必須以「患者受益」為前提,三是必須以科學、客觀、規範的評估評價為前提。

記者在談判現場也了解到,國家醫保局支持的是「真創新」和「真獲益」。該局多次表示,醫保工作的目標就是努力讓每一分錢都花得更值。

醫保業內人士表示,在進行「信封價」的測算時,專家們從不同角度去衡量判斷藥品的價值有多大,比如一個抗腫瘤的藥物能否真正延長患者的生存期,然後將這個獲益進行量化,再考慮基金的承受能力、國際價格以及同類產品的價格等,最終尋找到一個合理的醫保支付價格。

實現企業和醫保的「雙向奔赴」

在談判現場,醫保談判專家和企業用得最多的詞語之一是「雙向奔赴」。

多次擔任國家醫保談判組組長的龔波認為,醫保談判聚焦的是醫保可支付的能力,即有多少錢辦多少事,並不是給這個藥品定價。醫保方和企業方如果能夠找到一個交集,談判就成功了。

談判能否成功的核心是企業能否接受「信封價」。凡是納入談判名單的藥品,國家醫保局會組織兩名專家組進行前期的測算,一組是藥物經濟學專家,一組是基金測算專家。兩組專家背對背測算完以後,各自給到醫保局一個價格,醫保局按照一定的規則來確定一個談判價格。

談判之前,這些藥品的底價都會被密封到一個寫著藥品名字的信封里,即「信封價」。談判專家會在現場當著企業的面打開信封。此前,談判專家也不知道信封中的價格是多少,企業最終出的價格若不高於「信封價」則談判成功。

龔波表示,談判專家就是要在談判規則下儘量去談成,奔著能談成去的。同時,談判雙方都要堅信談判規則,堅信談成以後是能夠達到預期的,只有這樣,企業才會不遺餘力地去爭取談成。

新版醫保目錄調整更重藥品保供

根據工作安排,2024年醫保目錄現場談判競價預計11月份公布調整結果,新版藥品目錄將於2025年1月1日起實施。

藥品通過談判納入醫保目錄,不是目錄調整的終點而是起點。當談判結果塵埃落定之後,藥企要更加關注藥品進入醫保目錄後的保供問題。

為了實現讓參保人買得到、用得上、能報銷的目標,2024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方案更加強調藥品的保障供應。

國家醫保局的相關解讀稱,本次目錄調整,除在調出情形中增加未按協議約定保障市場供應的談判藥品外,在今年協議文本中增加關於保障藥品供應的條款並納入考核管理,督促醫藥企業在談判納入醫保目錄後做好市場供應,從而更好保障廣大參保患者權益。

業內人士稱,這就是說,藥品談判成功之後,企業要更加積極主動地去掛網、去醫療機構推廣、去藥店鋪貨,提高國談藥品的可及性,解決進了目錄卻買不到的問題。

北京中醫藥大學衛生健康法治研究與創新轉化中心主任鄧勇表示,以往的醫保談判中,存在部分藥品「進得了醫保,進不了醫院」的問題,本輪談判加強對藥品供應保障的關注,要求製藥企業確保穩定供應,以建立更加完善的藥品供應保障體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fb97d7830abf03a2977ad2f97ef577d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