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尖上的百萬元太空旅行: 國內「馬斯克」們競速角逐

2024-11-01     第一財經

「那是我們熟悉的家園——地球,離地面60英里的高度、僅一個小時車程的距離,就是太空的邊緣。由此,我們便步入浩瀚的黑暗海洋……」

這是關於宇宙的紀錄片中常會描寫的畫面,奇妙的體驗令人神往。10月末,某銷售平台直播預售「太空船票」,價格為150萬元,12分鐘旅程,下單減免50萬元,2027年「上船」。

上架3分鐘,兩張船票售罄。

「我們希望在合適的時間,可以將拍到船票的人的情況適當地公布,我們首先要徵得乘客的同意。」「太空船票」銷售方深藍航天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霍亮近日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

這是國內首張太空旅行船票,是亞軌道旅行項目,也就意味著火箭將抵達外太空,但不會進入軌道。旅程預計將於2027年開啟,由星雲-1火箭承運。

這不是人類「太空旅行」的開始。早在2001年,美國加州商人丹尼斯·蒂托花了近2000萬美元乘坐俄羅斯的聯盟TM-32前往國際空間站;2021年,七日游最低票價5000萬美元,長期停留的起步價為9000萬美元。

目前有幾家航天公司提供太空旅遊項目服務。太空探索(SpaceX)、維珍銀河、藍色起源、波音、公理太空(Axiom Space)和太空透視(Space Perspective),價格從12.5萬美元到5500萬美元不等。

「初期成本等各方面會很高,票價會貴很正常。我們這次也是這樣,價格在150萬元,最後降到100萬元,但在未來幾年內,價格只會更便宜。」霍亮表示。

經第三方機構測算,若票價進一步下降到36萬元人民幣(約合5萬美元),就是萬億級市場;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市場空間超千億。

若加之企業、政府訂單,商業航天市場的想像空間有萬億。

不再是超級富豪的遊戲

「我們推出太空旅遊項目也是想測試一下國內市場。」霍亮表示。

「素人」太空旅行並非新鮮事。

2000年前後,俄羅斯航天局通過太空探險公司,開通私人太空旅行業務,搭乘聯盟號飛船、飛到國際空間站去體驗太空人生活,全程旅費為2000萬美元。

第一時間得到消息後,美國加州富商、航天工程師丹尼斯·蒂托立刻報名,先交預付金,經過身體檢查、層層考核,成為三位候選人之一。時年已60歲的丹尼斯·蒂托曾是美國宇航局研發機構中的一員,後經商,但還有夢想的他經過數天封閉式受訓後,最終成為國際空間站遠征隊2號隊員。

自他之後,又有6人自費進入太空。

2009年之後,一度再無商業飛行的太空遊客。直到馬斯克、貝索斯、布蘭森等人開創了商業太空路徑,太空旅行人數開始增加。目前,全球已有幾十人通過商業的方式進入太空。

但於大眾而言,「太空旅行」是超級富豪們的遊戲。

2001年,美國太空保險公司提供的國際空間站旅行服務,費用高達2000萬到5000萬美元不等;俄羅斯能源科技生產公司提供的探月之旅,每次飛行的價格高達1.5億美元。2021年12月,日本富豪前澤友作乘坐俄羅斯「聯盟號」飛船,成為首位在國際空間站逗留的日本民間人士,當時的旅行為期12天,他花了大約8000萬美元。

相對而言,維珍銀河等公司開展的太空旅行,飛行至80千米的高度,在太空邊緣旅行,費用在幾十萬美元。

即便如此,「太空旅行」還是常人難以企及的。

「這很正常,火箭發射成本很高時,『太空旅行』的價格自然也很高,但隨著成本的降低,費用也會逐漸降低。」上述商業航天企業負責人表示。

目前,國內商業航天企業推出的價格除了此次150萬元外,有的企業計劃是在200萬到300萬元之間,2028年發射。

但無論怎麼降低,百萬「太空旅行」對於大多數老百姓而言都是「天文數字」。

今年稍早,一家中國高凈值人群研究機構發布相關報告稱,調研的750名千萬資產中國高凈值人士,年均消費金額下降11%,至240萬元。高凈值家庭的開銷水平主要集中在200萬以下,占比接近五成。但在消費結構支出中,旅遊消費提升了10%。

一次「太空游」相當於十次左右的長線豪華深度游價格,但「太空旅遊」的個人影響力、品牌影響力等附加值可能是「豪華深度游」不可比擬的。

「『太空旅行』就跟和巴菲特共進晚餐一樣,吃頓飯就能成為巴菲特了?不可能。個人認為,營銷價值更大些。如果未來幾年,價格繼續降低,低到幾十萬元的話,也就一家人南極之行的價格,我想,『太空旅行』就不會成為選擇題,而是從身體素質等方面考慮是否合適。」一位年消費上百萬元的金融界人士表示。

有分析認為,這也是此次「太空船票」預售秒空的原因之一。

加快速度追趕馬斯克

傳統一次性火箭的製作和發射成本,動輒上億乃至數億美元。

中國在火箭可重複使用技術上也取得了顯著進展,其中,長征八號火箭和快舟系列火箭已經完成了多次發射任務,並取得了一定的技術突破。

但相較於美國的商業航天,中國商業航天起步較晚。

2014年,國務院首次出台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商業航天的指導意見,受政策影響,尤其2015年,馬斯克創立的SpaceX成功發射能回收的獵鷹9號的「刺激」,國內出現了商業航天的第一批「玩家」。

有的企業選擇「小步快跑」賽道的固液並舉模式;也有企業主要做衛星;也有的直接對標馬斯克,專注液體可回收運載火箭,國內此類公司不超過十家,深藍航天為其一。

「近年來,從部委到各地政府相繼發布政策文件,鼓勵商業航天發展。再加之市場探索,商業航天企業的產業鏈重點布局得到提升。」上述負責人表示。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打造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前沿新興氫能、新材料、創新藥等產業發展,積極打造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

目前北京、上海、海南、安徽、重慶等地區已紛紛出台相關政策鼓勵形成商業航天產業集群。

公開的信息中,有的企業因為承接商業發射(目前國內小型固體火箭一次性發射費用為3000多萬元)與承接課題,一年收入達到大幾千萬元。

資料庫IT桔子的數據顯示,截至9月22日,2024年中國商業航天領域共發生投融資案件15起,比2023年同期多4起,同比增長36.4%。融資金額共計54.7億元,8起投融資金額超過億元。

深藍航天在今年8月完成了B2輪融資,完成及鎖定資金近10億元,融資資金主要用於加強技術研發、擴大生產規模、優化供應鏈管理以及加速市場推廣。

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新質生產力系列專題之中國商業航天產業鏈全景與機會洞察專題研究報告》顯示,2019~2023年期間,我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總體呈逐年增長態勢,由0.84萬億元增長到1.94萬億元。預測2024年,在政策利好、科技發展的背景下,我國商業航天市場將迎來爆發,市場規模預計達2.34萬億元。

「相較於全球商業航天市場以及太空探索等企業,我們僅僅是開始。」上述負責人表示,「現在公司的主要業務一是為企業和政府部門服務,二是太空旅行服務。但是對標馬斯克,差距還是很大。如果我們不加快速度,這個距離會越拉越大。技術人才我們不缺,需要的是更多政策的鼓勵、落地,以及更多資本的進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e00c6f04e143462c0861034bce102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