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共讀佳作,教你抓住孩子大腦訓練黃金期

2019-07-24     王小照

在閱讀能力已經成為一種生存能力的當下,兒童閱讀被提升到了一個新的、絕無僅有的高度。於是,很多家長不惜重金給孩子購置大量圖書,但孩子的閱讀率卻並不理想。在有些家庭,閱讀甚至成為了矛盾的焦點,成為了一項迫於父母壓力不得不做的任務。

今年的童博會期間,我參加了一場兒童閱讀發展峰會。閱讀推廣人宸冰在發言時對「閱讀與家庭教育」進行了深度的剖析。她提出,家長應該是孩子閱讀路上的示範者、引領者、陪伴者,而不僅僅是個出錢給孩子買書的旁觀者。

怎麼才能踐行這種身份的轉化?峰會與會嘉賓的共識是:共讀!家長與孩子同讀一本書、同論一本書、同享一本書。

然而,雖是共讀,家長與孩子的分工並不相同。

孩子的任務在於理解書本內容本身,而家長則要走的更遠。比如用自己的社會經驗對書籍內容進行延伸,比如理解書中優質的思維模式並應用於以後對孩子的教育和引導之中,抓住孩子大腦訓練的黃金期等。

由安·蘭德和英格麗德·菲克斯達爾·金共同創作的《我能變成什麼》一書,就以思維模式見長。

該書創造性的將顏色和圖形相結合,並引導讀者順著作者提供的思維模式進行發散思考,充分鍛鍊孩子的大腦。不僅如此,該書語言簡練、富有韻律感,是親子閱讀的上選。

將教育融入遊戲

「憨爸在美國」公眾號最近推出了一篇題為《孩子暑假出門玩手機,浪費大腦訓練的黃金期》的文章。文中,憨爸在爬山、用餐的過程中,巧妙設置遊戲環節,讓孩子們在歡樂鍛鍊了記憶力、數學、肢體等。

這讓很多家長眼前一亮。

如果有這樣的遊戲,不僅讓孩子從中感受到快樂不再需要自己跟在屁股後面督促,還能讓娃從中學習到東西不至於「荒廢時光」,而且還能順帶增進親子感情讓娃不再總跟自己「對著干」,足夠讓家長們感動得涕淚橫流。

而能同時滿足上述三個要求的遊戲,除了憨爸親身示範的幾款之外,《我能變成什麼》一書也提供了一款,比憨爸的遊戲還要簡單、易操作。

在書中,作者先帶領孩子們認識顏色和形狀,然後引導孩子們孩子們進行思考:當特定的顏色與形狀相結合,他們能夠成為什麼?你還能在日常生活中的什麼地方找到他們?

舉個例子。

在該書的第一頁,作者帶領孩子們認識了圓形。第二頁帶領孩子們認識了紅色。

在接下來的三頁中,作者將兩者相結合,為孩子們展示了熟透的蘋果、棒棒糖、快要落山的太陽三個例子。

最後,作者引導孩子們去思考:我是圓的,我是紅的,你能讓我變成什麼?

這個遊戲我們可以隨時隨地與孩子們玩耍,而且不拘泥於一種玩法。

比如,我們可以在臨睡前閉著眼睛與孩子玩「飛花令」,與孩子輪流例舉一個圓形的、紅色的物體。或者,我們可以在爬山圖中孩子累到想要放棄時,跟他玩「找形狀」、「找顏色」的遊戲等。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只要利用得當,它不僅不會成為孩子學習路上的攔路虎,還會成為孩子前進路上的助推器。關鍵在於如何利用。

抓住孩子創造力發展黃金期

4-6歲是人生中繪畫創造力最強的「大師期」。西方美術史上赫赫有名的畢卡索、康定斯基、馬蒂斯等,均熱衷於欣賞兒童畫,追求像孩子一樣畫畫,追求繪畫本質里的那種「稚拙」,以及那種天真地、單純的、不受經驗和激發影響的一種發自內心的、本真的、自由的表達方式。

四幅圖的作者分別為:畢卡索、米羅、康定斯基、馬蒂斯

前段時間,我參加了一場中華世紀壇壁畫觀展的線下活動。清華美院、香港理工大學畢業的Cloris老師在帶領孩子們參觀完展覽後,引導孩子們進行了即興創作。

孩子們無拘無束的畫面、大膽而稚拙的線條、肆意塗抹的顏色與大師們的作品「不謀而合」,也與《我能變成什麼》一書中的畫風「不謀而合」。

的確,《我能變成什麼》是一本真正畫給孩子們看的繪本。它用孩子們的繪畫語言,與孩子們進行對話,引導孩子們去思考、去想像、去創造。

而這些,正是培養孩子創造力的「最佳步驟」。

培養孩子快樂的能力

如今的人們越來越暴躁了。

上周,我在早高峰的地鐵上碰到了一起暴力事件。衝突雙方是兩個30歲左右的年輕人,一方在擁擠的車廂里不小心踩到了另一方的腳,另一方沒好氣地抱怨了一句,於是一場肢體衝突就此展開。

如果你也生活在「疲於奔命」的北上廣深,就一定明白,這樣的衝突不是個例。很多大城市的年輕人都面臨著這樣的處境:高強度的工作和巨大的生存壓力讓他們愁容滿面、容易激動。而這,對人們的身心健康極為不利。

而有些人,同樣過著兩點一線的枯燥生活,頂著「上有老、下有小」的巨大壓力,卻依然能夠「苦中作樂」,能搜索到生活中哪怕一丁點的快樂。

是的,快樂是一種能力,而且需要從小培養。

《我能變成什麼》一書,能夠很好地引導孩子們從生活中發現樂趣。

不論是發現生活中的顏色、生活中的形狀,還是將兩者相結合引發的無數聯想,總能讓孩子捕捉到生活中細小但飽滿的快樂。

如今,繪本大熱。小孩子們捧著顏色鮮艷的圖畫們看得津津有味,而習慣了文字閱讀的成年人卻對著書中寥寥數語一籌莫展,完全不知道該如何與孩子進行共讀。

其實,親子閱讀分三個遞進的層次。

第一層,家長與孩子共同閱讀、理解書中的內容;

第二層,家長運用自己的知識儲備和人生閱歷,引導孩子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深入思考書中的內容;

第三層,家長吃透書本的理念,並將這一理念運用到對孩子的教育與引導中。

並不是每一本繪本都能肩負起全部的三層使命,也不是每個家長都能從繪本中挖掘到全部的層次。因此,作為家長,一方面要選擇層次豐富的繪本,另一方面也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深入閱讀能力。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發揮繪本的作用,引導和助力孩子的健康、快速成長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fQAbLWwBmyVoG_1ZIyc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