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貝里琉島血戰 日軍彈盡糧絕切腹自殺

2019-07-25     月球觀史

1941年12月7日凌晨夏威夷時間,日本軍隊在2個小時內出動350餘架飛機偷襲美國在太平洋夏威夷群島上的重要的海軍基地珍珠港,炸沉炸傷美軍艦艇40餘艘,炸毀飛機200多架,美軍傷亡4000多人。美軍主力戰艦「亞利桑那」號被炸彈擊中沉沒,艦上1177名將士全部殉難。這次襲擊正式將美國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它也是繼19世紀中的美墨戰爭之後,第一次有另一個國家對美國領土發動攻擊。

次日,美國國會以只有1票反對通過了對日本的宣戰,時任美國總統的羅斯福也立刻簽署了宣戰書,正式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

2010年3月15日,美國HBO電視台製作的十集迷你劇《血戰太平洋》重磅上映,繼《兄弟連》的歐陸戰場後,聯合監製史匹柏和湯姆·漢克斯又把人們的視線引入二戰的太平洋戰場。《血戰太平洋》通過三個海軍陸戰隊士兵羅伯特·萊基、約翰·巴斯隆和尤金·斯萊治的經歷,展現整個太平洋戰事的慘烈。

讓人頗感意外的是,《血戰太平洋》並沒將太平洋戰事中諸如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琉磺島戰役、沖繩島戰役這些比較為人所知的內容作為重點,「戲份」最多的卻是名氣不大的貝里琉島戰役,竟占據兩集半篇幅,從第五集後半部開始,貫穿第六、第七集。

1944年9月至11月間的貝里琉島戰役,代號「膠著行動II」,是美國和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最血腥慘烈的一場戰役。戰役初期美軍只派遣了第1陸戰師,後又增援第81步兵師,就為了占領這個小珊瑚島上的機場。作為太平洋戰爭中美日雙方傷亡率最高的一場攻防戰,它也是二戰歷史上最受爭議的戰役之一。

1944年夏,美軍奪取塞班後,可以直接攻打日本本土或沖繩,也可以選擇攻打菲律賓或台灣,這讓美軍參謀長聯席會出現了分歧。麥克阿瑟支持重占菲律賓,然後再占領沖繩,作為進攻日本本土的跳板,海軍上將尼米茲則認為應繞過菲律賓,直接攻占沖繩和台灣。

很巧的是,兩條進攻路線里都有貝里琉島。為了平息分歧,美國總統羅斯福於7月26日抵達夏威夷與兩位指揮官見面,一同探討這兩套方案。最終,麥克阿瑟的方案被採納。

貝里琉島是靠近關島的一個珊瑚島,面積只有13平方公里,是帛琉群島的一部分。帛琉群島的位置十分重要,它的西翼即是菲律賓和印尼。自一戰德國戰敗後日本接管這裡,帛琉群島已被它經營多年。

當時太平洋戰爭已進入第三個年頭,日軍自瓜島戰役失利後轉為守勢,而防守時仍不顧美軍優勢火力一味猛打,結果一敗再敗。日軍痛定思痛,終於開始在戰術上做出調整,他們採取了縱深防禦、坑道工事的策略,和美軍打消耗戰。

貝里琉的日軍也採用了這一戰術,在灘頭只部署了有限的兵力,將主力部署在機場北部的山區坑道中。整個貝里琉島的日軍守備部隊主力是關東軍第14師團第2聯隊和第15聯隊第3大隊,再算上勞工部隊和空勤部隊,總兵力約1萬人。

第2聯隊聯隊長中川州男大佐是全島防禦的指揮官,在七七事變爆發後,中川曾參與日本的全面侵華戰爭,任步兵第79聯隊大隊長,實戰經驗豐富的他後來進入陸軍大學深造,並晉升為大佐被派往太平洋戰場。

與日軍的小心謹慎相反,節節勝利的美軍的開始輕敵。貝里琉島登陸戰前,他們沒有充分認識到日軍的戰術發生了本質上的改變,高層的戰略決策有重大失誤。時任陸戰1師師長威廉·魯普特斯少將認為只要用「四天」就可以奪取全島。魯普特斯是在美國海軍陸戰隊服役超過30年的老兵,以槍法精準著稱,不過他這一次對貝里琉的預測卻偏得離譜。

登陸前,美軍8艘航空母艦起飛了400架艦載機,夥同貝里琉島海面上美軍3艘戰列艦,25艘巡洋艦,30艘驅逐艦,連續3天對這個小島進行轟炸。負責攻擊的海軍傑西·奧登多夫少將宣稱「已經沒有目標可以再進行攻擊」,這個「許諾」讓登陸作戰部隊更加麻痹大意。

就這樣,陸戰1師的官兵們抱著輕鬆心情準備上去收拾殘局,完全不知道自己正往鬼門關里走去。

登陸部隊成活靶子

美軍於1944年9月15日發起對貝里琉的攻擊。貝里琉島的形狀像是一個龍蝦鉗,兩條分支一條指向北部,一條指向東部。島嶼的中部是山區,山區的南部是機場。考慮島內地形和日軍兵力分布,美軍選擇了島西的海灘作為登陸場。

該登陸場由北至南分別是白1灘1團3營,白2灘1團2營,萊基的部隊,橙1灘5團1營,橙2灘5團3營,尤金的部隊,橙3灘7團3營。美軍計劃20分鐘內讓5個先頭營4500人上岸,85分鐘內上岸8000人。

早上8點32分登陸作戰開始,陸戰1師的官兵們沒料到,海灘上的一個日軍重火力點沒有端掉。貝里琉島北部盡頭離海岸只有50米遠處,有一個9.1米高的海岬,正好俯覽下面的登陸灘頭,在後來被美軍稱作「點」的這個軍事要塞上,日軍架了一門47mm反坦克炮和6門20mm雙連機關炮,就等著美軍一擁而上當活靶子。

訓練有素的日軍非常沉得住氣,在沒有接到開火命令時無一人擅自開槍射擊。當美軍的履帶式兩棲登陸車以密集隊形開到距離沙灘不到300米距離並掃射淺水裡的飄雷時,日軍仍然一槍不放。

美軍登上沙灘後,又前進了20米,一直衝到距離日軍防波堤30米時,「點」上和海灘的日軍暗藏火力點才突然同時開火,如此近的距離遭到突然射擊,美軍毫無防範,在前面的幾百名美軍當場被日軍全部殺傷在沙灘上。兩棲登陸車也被日軍直瞄炮一輛輛擊毀在岸邊。

最北面的1團兩個營離「點」最近,傷亡尤其慘重。指揮官切斯蒂·普勒勉強躲過了一發正中他乘坐的履帶登陸車的炮彈,他的通訊組也在登陸之前被一發47mm反坦克炮彈打沒了。北面兩個營的部隊失去通訊調度,混亂不堪。

7團在南邊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他們雖然可以避開「點」的火力,但右翼卻遭到海岸隱藏炮火猛烈的襲擊,很多登陸車在沒登陸前就被擊毀,士兵們在深至胸口甚至沒頂的海水中被日軍的機槍狠狠的犁過好幾遍,傷亡率高得嚇人。

相比之下5團的戰績,因為他們離日軍的重型炮火最遠。美軍正是以此為突破口,陸續上灘,當他們推進到機場的時候遭遇了中川的第一波反擊。美軍仗著坦克、榴彈炮、艦炮和轟炸機的打擊,很快擊退了這撥日軍。

經過了整整一天的激戰,1師終於占領了這片兩英里的海灘。它付出的代價就是先期登陸的5個營約1100名士兵陣亡、失蹤或負傷,損失率超過50%。大量武器裝備被擊毀,太平洋戰爭中立下過赫赫戰功的「水牛」LVT-4兩棲登陸車也不能倖免,有60輛陪葬在貝里琉的海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fP_jLGwBmyVoG_1ZjZ9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