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如何消除頭腦中的消極想法?

2020-02-18     普華文化

人類在道德文化方面可能達到的最高階段,就是當我們意識到要控制自己的思想時。

——查爾斯·達爾文

《人類的起源》

最近的你也許摸了一下家裡的椅子,洗手十分鐘;上一次廁所,洗手洗得皮膚慘白還不放心……近日,像這種焦慮到出現強迫症狀的人不少,他們反覆查信息查到頭皮發麻,然後不斷重複洗手、消毒,別的什麼事都不想做……

他們也許是因異常敏感而變得輕度強迫的普通人,也許是強迫症患者。

強迫性地懷疑和檢查不能更好地幫助你降低被感染風險,而且,過度的焦慮情緒會降低你自身的免疫能力。

但對於許多人來說,腦中始終無法抹去的擔心的場景和想法每時每刻都困擾著我們。我們的思維仿佛不受我們的控制,不想要的想法始終不停地浮現,嚴重影響了我們的正常生活。

在目前這一特殊時期,為何我們越是想壓抑關於疫情的想法,它就會越根深蒂固地盤踞在我們的腦海呢?為何我們對控制自己的想法感到深深的無能呢?我們怎樣才能驅逐頭腦中的那頭「白熊」呢?

我們如何才能阻止自己不停地洗手和噴洒消毒水?如何讓使自己焦慮的想法從我們的大腦中消失呢?我們到底該如何與這種強迫性思維對抗,幫助自己渡過這段特殊時期呢?


那就讓我們在《白熊實驗:如何戰勝強迫性思維》這本書中一探究竟!也許圖能為我們提供很好的答案。

《白熊實驗:如何戰勝強迫性思維》這本書是由丹尼爾·韋格納寫作而成的。丹尼爾·韋格納是在心理學界非常顯赫的人物,他不僅是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和哈佛大學心理學系的教授、美國科學促進會和美國藝術學院研究員,還是首位研究精神控制(簡單來說,精神控制就是控制我們的思想)的心理學家。也正是他把強迫心理納入心理學研究範疇,由此,心理學界才真正展開了對強迫心理的研究。

在《白熊實驗》這本書出版後,韋格納就獲得了威廉·詹姆斯獎,這個獎項是心理學界至高獎項之一,威廉·詹姆斯被譽為「心理學之父」,這也證明了「白熊實驗」在心理學界是非常具有開創性意義的。此外,他還獲得過美國心理協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實驗社會心理學頒發的傑出科學家獎、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協會頒發的坎貝爾獎等重要的獎項。

這本書還受到了羅輯思維,著名心理學家張海音、王建平,壹心理創始人黃偉強、實用心理學創始人花培興,以及強迫症領域專家東振明、孟剛的推薦。

在美國,這本書是所有心理學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都需要讀的一本書,它被很多高校譽為心理學必讀書。

白熊實驗——最經典的心理學實驗之一

那麼,究竟白熊實驗是怎麼樣的心理學實驗呢?

白熊實驗是最經典心理學實驗之一,白熊效應每時每刻都發生在我們每個人身上。

簡而言之,韋格納曾在實驗過程中要求所有人不要去想一頭白熊。結果呢?結果所有人都沒能「倖免」地想起了白熊!這就是白熊實驗的一部分內容。顯而易見,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根本無法不去想白熊,而這裡的「白熊」可以由很多很多其他事物(比如粉色大象、美味的食物、一雙美麗的鞋、一個魅力無窮的人等所代替)。

韋格納基於白熊實驗開始深入探究人們所不想要的、無法抗拒的想法背後的心理機制,即為何我們越不想去想一件事物,就越無法克制自己去想?白熊實驗也為我們開啟了強迫性思維研究的大門。

充斥在我們每個人的頭腦中的「白熊」

電影《飛行員》生動地刻畫了一位偉大的飛行員的角色,並縝密地描繪了完美的主人公由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扮演的霍華德·休斯不為人知的內心世界。


霍華德·休斯是美國的首個億萬富翁、電影製片人、飛行家、航天工程師,一手創立了休斯飛行公司。天分、好奇心、瘋狂的想像力、爆棚的創造力、高大帥氣……所有這些因素都集中在他一個人身上。他還繼承了一筆遺產。

遺憾的是,霍華德·休斯具有典型的強迫性思維。

霍華德內心極度恐懼與排斥細菌,無時無刻不在擔憂不潔將給他造成傷害,這種想法每時每刻都纏繞著他的腦海,隨著這種想法的蔓延,使得他根本無法停止對骯髒的想法的思考,更無法控制自己去休息片刻,因此他不得不用兒時媽媽給他的皂盒與相同的香皂,頻繁地自己跑到洗手間清洗手指上的每一寸皮膚,在他想要徒手去開門的那一刻,顯然強迫性思維打敗了他想要克服這種行為的企圖,他不得不等別人進來時把門打開,以免自己的手被門把手上的細菌侵蝕。

反觀自身,我們是否也常有一些無法擺脫的想法呢?

例如:疫情當前,不停地搜索相關新聞並不斷思考消極的場景?

越是在拚命減肥的時候,就越想要吃各種美食?

明明鎖好門走在上班的路上,卻反覆懷疑自己到底有沒有鎖好門?

看完恐怖片後,電影中滲人的畫面波濤洶湧般襲來,發現自己根本無法入睡?

那麼。此時的你,已經陷入了強迫性思維的圈套。

那到底強迫性思維是種什麼思維?——它是一種反覆出現在我們腦海里的,我們所不想要的想法。

久而久之,如若我們無法跳出強迫性思維的怪圈,我們就會抑鬱、焦慮甚至無法正常生活。

韋格納在《白熊實驗》中提出:「當我們告誡自己不去做一些事情、不去相信一些事情、不去感受一些事情,甚至不去思考一些事情的時候,我們試圖說「不」的效果經常等同於用蒼蠅拍去接炮彈。」並揭開了強迫性思維的神秘面紗。

我們到底為何會有強迫性思維呢?

有時候,一個不想要的想法的來源顯而易見。比如,你看了一部叫作《血色早午餐》(Blood Brunch)的恐怖片,回家後,依舊會想起電影中那些令人不愉快的血腥場面。

然而,其他不想要的想法有更多神秘的來源。比如,有些反覆出現的想法是關於食物、骯髒的手、在公眾場合說錯話、死亡、丟失鑰匙、被搶劫或將車轉進迎面駛來的車流中的,我們該如何解釋它們呢?

一般來說,人發展出不想要的想法,通常有兩種方式:要麼他們經歷了某個非常痛苦不安的事件,一次創傷導致了反覆出現的想法的形成;要麼他們經歷了一系列不怎麼引人注目的小事件,但最終產生了同樣的強迫性思維。

人們希望壓抑的許多想法似乎是對早期事件的回應,致使了這些事件在頭腦中的重現。弗洛伊德在其關於神經症的理論中意識到了這個事實,同時我們在許多不同的情景中也能觀察到這一點。

這可能伴隨有睡眠困難、軀體症狀、害怕獨處或者與陌生人相處、反覆清洗、不停地檢查確認門是否已經鎖好或者門外是否有噪聲。


簡而言之,我們會對某些想法發展出令人苦惱的強迫性思維,是因為在它們開始困擾我們之前,我們便試圖壓抑它們。

當強迫性思維入侵時,我們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面對不想要的想法,我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壓抑,我們壓抑自己不去想、不去做、不去感受那個我們極力厭惡、恐懼、反感的事物。

我們壓抑那些傾向於阻斷我們思考的想法。當我們的精神不管由於何種原因逐漸停息的時候,我們常求助於壓抑,把它當作一個標準的精神修復過程。

當我們壓抑的時候,被壓抑的想法會重現,一次又一次阻止我們思考。當我們以這種方式囚禁它們的時候,我們就應該泰然自若地接受它們不會再消失的事實。

我儘量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會有效嗎?

事實上,我們在試圖壓抑的過程中投入的經歷越多,似乎就越可能失敗。因此,我們改變策略,從壓抑轉變成分散對那個想法的注意力。

針對那些將自我分心的某種形式變成一種習慣的人進行的研究表明,自我分心確實只是一個快速的解決方法。通常情況下避免思考壓力的人,在壓力源出現之後似乎比其他人應對得更好,但那些生性就會處理壓力的人,他們在之後會做得更好。

但是最終,重新將你的注意力集中在問題上並找到一個解決方法變得尤為重要。把想法拋諸腦後不等於想法代表的問題就消失了。

為何越是壓抑自己不去想,就越克制不住自己去想?

我們壓抑那些傾向於阻斷我們思考的想法。當我們的精神不管由於何種原因逐漸停息的時候,我們經常求助於壓抑,把它當作一個標準的精神修復程序。比如,當我們發現精神「固著」在朋友的死亡這個念頭上的時候,我們便會壓抑這個想法。思維的「停止」似乎適用於我們剛剛回顧過的清單里的絕大多數內容。這些想法成為問題,不是因為它們頻繁地產生,而更多是因為根據某些準則它們出現得過於頻繁了。我們發現,我們停下來思考它們的次數比我們以為的多得多,我們期望把精神再次轉移到其他的事物上。

每一個我們想要壓抑的想法都成了我們進一步思考的阻礙。說我們有一種自動的思維—迴避機制是合乎情理的,它幫助我們擺脫那些想法,不然就會出現精神的故障、死機或邏輯錯誤,它們甚至能使比人類更簡單的電腦永久卡住。

每當我們的精神停息下來的時候,不想要的想法都是一個問題。這種情況會發生在遇到妨礙我們進一步思考的阻礙時。這種阻礙可能是:(1)我們不想做的事情;(2)我們不想說的東西;(3)我們不想感受到的東西。在每一種情況下,想法都出現在我們期望不要發生的事情出現之前,所以我們阻止了它。

當我們的想法停下來以阻止不想要的情感產生時,我們的精神狀態就被打亂了。然而,也可能是這種情況:恰恰是因為想法本身的重複出現,使我們發展出了不想要的情感。我們發現自己總是在想某件事情,這一觀察結果讓我們不想再次想到它。如果又想到了它,那麼我們就會體驗到在我們覺得自己的精神不受控制時產生的恐慌情緒。

那麼最終,正確的解決之道是什麼呢?

那就是停止壓抑,當我們接受不想要的想法,真正理解這些想法的意義的時候,就會放下壓抑的慾望,就會使強迫性思維消失。

如果我們允許自己以可控的方式思考你想要避免的事情,那麼它就不太可能在其他時候突然出現在我們的腦海中。

《白熊實驗》科學地解讀了我們的強迫性思維是如何形成的,並且系統而科學地解析了我們的大腦是如何對我們所不想要的想法進行處理的整個過程,本書是首本研究強迫症領域的研究的書籍。韋格納的研究手法和視角都非常精密,他在本書中所涉及的學科不僅包括心理學,還包括語言學、邏輯學、數學、拓撲學、計算機編程,他的論述為我們開闢了思維領域的新天地,這本書非常值得我們一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fJveWnABjYh_GJGVp3CT.html











別說看開點

2019-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