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個體聚焦到群像剪影:打開現實題材創作的廣角

2022-06-06     深度文娛

原標題:從個體聚焦到群像剪影:打開現實題材創作的廣角

伴隨近幾年現實主義題材創作的興起,熱播影視作品的敘事方式也悄然轉變,區別於以往「大女主劇」等中心人物的角色光環,群像敘事的方式逐漸成為主流。

群像劇長於書寫世態眾生相,通過豐富人物形象的維度構建複雜、細膩的人物關係,從多角度、多層面記錄生活百態,通過群體的描繪,對一個時代或集體進行縮影式呈現,拓寬了社會人物經歷成長的表現空間,打開了現實題材創作的廣角。

亂花漸欲迷人眼

多元化審美風潮下的劇集創作轉變

群像劇的魅力在於人物的形象、性格、身份千差萬別,可以在不同維度上滿足不同觀眾日益多元化的口味。

以現實主義題材《人世間》為例,作品不僅充盈著濃濃的生活滋味,在人間煙火氣中表現出百姓的「倫常日用」,以觀察入微的時代環境、生活場景、柴米油鹽、事件細節、人物情感構建起鮮活的「生活世界」,更通過細膩的筆觸,描繪近半個世紀社會變遷中以周家兒女為核心的眾多人物的命運浮沉與精神亮色,引起觀眾的共情、共鳴。

劇中幾十個人物跨越了不同階層,單是周家兒女,就有幹部、學者和工人,其他還有如高級幹部、詩人、編輯、企業家、學生、工人等百態境遇,人物命運波瀾起伏、多姿多態、激盪人心。

以其中的女性形象書寫為例,以鄭母、鄭娟為代表的女性與奉獻、無私、善良等傳統女性特質符碼相連接,傳遞出世俗對理想母親與妻子的期待和依戀。

金月姬、曲秀貞等老一輩革命家則呈現出明察秋毫、智慧幹練的一面,他們在權力與人情、權力與責任、權力與程序中做到了章法有度。來自這些經歷過風雨、見識過世面的老人的諄諄教誨,讓在職場中迷茫的青年醍醐灌頂,成為觀眾心目中「金句老人」典型。

周蓉、郝冬梅等受教育女性則展示出新時代女性的開放自然、獨立自由,特別是周蓉的自我追求,某種程度上與現在女性追求事業、個性獨立的價值觀相吻合,也受到不少女性的喜愛。於虹、春燕等則以嬉笑怒罵皆自然、潑辣務實又不失靈動俏皮的形象彰顯了女性自然合理的欲求表達和蓬勃的生命力。

在線性流動的時空敘事邏輯下,電視劇還原出散點化、情境化、性別化的社會群像,承載著與大眾感受契合的時代文化記憶。

影視劇市場提質減量成趨勢

群像敘事策略助力開啟劇集品質時代

近年來群像劇的興起,除了與觀眾審美風潮變化相關之外,也與影視創作提質減量、經濟下行、「清朗行動」等有著密切關係。

據藝恩諮詢2022年Q1季度國產劇集市場研究報告分析,與2021年Q1相比,2022年Q1劇集上線數量減少了17部;從劇集質量來看,2022年電視劇和網絡劇的平均播映指數均較2021年呈上升趨勢,劇集質量在整體提升。

在提質減量這一創作風向下,越來越多的創作者把工作重點放在了人物關係的把握和故事情節的構思設計上,塑造了滿足受眾審美期待的成長型人物群像。

以《愛很美味》《我在他鄉挺好的》為代表的小成本女性群像劇,摒棄了懸浮都市生活的包裝,卻以黑馬之姿獲豆瓣高分評價。

《我在他鄉挺好的》的敘事邏輯呈現出格外接地氣的寫實主義:「985廢物」,小鎮女孩,北漂一族……這些標籤真實而典型地反映出北漂一族的生活矛盾:面對極速發展的當代社會,年輕人在回不去的故鄉和留不下的他鄉之間的兩難取捨。

無論是社畜喬夕辰面臨的租房坎坷:被黑中介坑錢、被房東趕走、一個人拎著大包小包連夜搬家;還是紀南嘉在婚姻市場面臨的年齡焦慮:雖然自己小有成就但在相親市場上還是要被「普信男」挑挑揀揀;抑或是胡晶晶面臨的職場困境:加班不多成了領導眼中釘,被辭退也沒有賠償金……這些生活上的痛感精準戳中在他鄉的青年,準確描摹出打工人的現實生活,讓每個一線城市漂泊者都深感共鳴。

她們不是被「安置」在故事裡的角色,而是從故事裡「生長」出來的鮮活個體。

再者,清朗行動、經濟下行、壓縮演員片酬等種種舉措,也使得節目製作方不得不調整演員配置,群像劇更符合影視創作的成本要求。

思慮周詳的節目組傾向於使用1-2名一線明星+中青年資深戲骨的搭配,這可以有效降低明星演藝成本的支出,在客觀上也導致電視劇在敘事結構與人物篇幅設置上作出調整,儘可能兼顧片中所有角色,並著力刻畫人物性格的不同立面,呈現出人物或是可親可愛,或是可悲可厭的特徵,而不是作為男女主角背景板的存在。

孫儷領銜主演的《理想之城》是一部看似大女主劇的職場群像戲,實則用個人的成長,還原中國造價師行業的職場生態與職場眾生相。

名似大女主,實為職場群像。

贏海集團和各個子公司之間的權力鬥爭,主線與支線齊頭並進,構建了一個更為龐大的「職場帝國」,女主蘇筱在職場上的起落升降只是故事推進的引子。

深不可測的董事長趙顯坤、深沉內斂的集團副總汪明宇、睿智圓融的天科經濟師夏明、重情重義的天成總經理汪煬、狹隘自私的天成主任經濟師陳思民、為金錢委身的女主閨蜜吳紅玫……各方人物你方唱罷我登場,從未有片刻停歇的明斗暗戰,將無數打工人深陷其中的職場政治、職場文化、職場關係全都展現出來。

即便是故事中著墨不多、初次挂帥鎩羽而歸的董事長助理許峰,也憑著振聾發聵的台詞「沒有人一生都是春天,也沒有人一生都是冬天」在觀眾心中留下剛正不阿,清高有餘而謀略不足的鮮明形象。

影視行業的大洗牌客觀上提升了電視劇創作的維度格局。這種刻畫更為細膩豐富、去扁平化、深入角色內心的表達,使得群像劇受到不同維度觀眾的喜愛。

直面影視創作的時代使命

「千人千面」的價值取捨展現信仰博弈

群像劇創作的價值不僅僅在於為觀眾提供了更豐富的審美體驗,化解了因單一化、中心式人物創作而導致的審美單一等困境,更在於它在多元人物的比較和選擇之中,於無聲處為觀眾提供了一條正向的價值觀引領之路。

對社會生活的思考單薄以至於螢屏藝術輕淺化,成為創作者一不留神便容易走進的誤區。而群像劇則更考驗導演、編劇等演職人員的創作功力。

群像劇往往將人生百態和各色人物囊括其中,創作者在其中融入了對生命個體、人情人性、家庭倫理與時代社會問題等更為豐富成熟的思考與叩問。

它一定不是一味的說教和規勸,而是在不同人物的成長路徑對比中,讓觀眾從眾多的人物或情節中去自行判斷和篩選,從而打破了單一價值內核劇集、或是類型圈層劇集的桎梏,引導觀眾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釋放出現實題材電視劇在思想引領方面的長尾效應。

備受關注的《掃黑風暴》將時代鏡像的創作紮根於真實現實的土壤,通過對「假醜惡」的再現來激活觀眾對「真善美」的認知。

比如,李成陽被陷害成為黑警,卻仍心向正義、不忘誓言;立功受譽的胡笑偉,卻喪失初心,淪為黑惡勢力的保護傘……這些人物的塑造打破了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二元人物觀感,用角色的立體感凸顯出人性的複雜性。

不同人物在情與理中糾葛,在慾望與道德之間徘徊,促使觀眾跳出二元對立的簡單視角,站在人性內涵的高度進行理性思考。

《人世間》中則對人性的刻畫栩栩如生。

面對北上進仕,小有成就後返鄉的呂川,德寶發出「不是一個層次的,做不了知心朋友」的感慨,聚餐不歡而散。朋友的身份層次和社會地位變了,友誼之樹是否還能常青?編劇以鞭辟入裡的思考,將對友誼的追問以人物的落差呈現出來。

年輕時的春燕天真爽利,重情重義,願意為朋友兩肋插刀,是朋友中備受喜愛的「小太陽」,年老之後卻被金錢俗務纏身,變得市儈計較,和朋友之間的關係也悄然發生轉變。導演的創作風格和隱喻匠心,在春燕鬧房,卻被周秉義不疾不徐面向群眾解釋光字片拆遷分配原則無形駁回中達到高潮。

後天隔閡在原生家庭的巨大鴻溝之間,又顯得微不足道。比如,造成郝冬梅父母對周家偏見的關鍵事件,便是蔡曉光托周秉義替他跟郝省長遞話,以解決上大學的政審問題。周秉義後來反思時這樣定性:這件事不是不該辦,但是途徑不對。

不同社會群體之間最大的矛盾,往往是由這樣的價值認知上的對立而產生。

群像劇創作者對家庭倫理、對於社會問題的琢磨與反思,通過精湛的影像表達與人物描摹呈現出來,成就了作品雅俗共賞的美感韻味,也讓觀眾在人物命運的沉浮中,思考是非對錯之分。

用戶平等對話、充分討論、碰撞觀點、情感交融,討論深度的不斷挖掘實現了話題的升級與進階,有效發揮電視劇創作的價值引領功用。

目前我國正經歷的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現實題材電視藝術的創作提供了豐厚的選材基礎和廣闊的創作空間。如果說「社會萬象與生活滋味」是現實主義題材劇集的根基,那麼「人生命運況味」則是群像敘事電視劇的骨架核心。「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始終是文藝作品堅守的擔當與使命。

以《人世間》為代表的優質群像劇走出了固化刻板印象、精神內涵稀薄、販賣公眾焦慮的桎梏,通過對多領域、多視角人物角色的強度濃縮,將影視創作與時代氣象相勾連,劇中人物在社會、歷史、現實的境遇中起起伏伏的命運況味緊緊牽動觀眾的心,亦打開了創作新思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f9fa28b23642b2fbd8da24d2add22f1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