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網絡扶貧與電子商務進農村研究

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任務是深入實施精準扶貧與精準脫貧, 而電子商務進農村正是促進精準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的重要手段。貧困地區獲取資源與發展的能力弱, 資源配置效率低, 電子商務進農村發展存在著制約瓶頸。因此, 應大力實施農戶聯合與經濟協作, 為農業一體化奠定基礎;統籌規劃大數據下的農產品生產, 解決農產品同質化問題;推動農產品品牌戰略, 調整農業生產方式與產業結構;形成線上線下融合流通生態, 有效解決「賣難」問題;面向廣大小散農戶, 健全農業質量追溯體系;建立統一開放電子商務市場, 完善農村物流服務體系;發展農村普惠金融, 改善農村金融服務;構建農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體系, 服務百姓惠及民生;打通「網際網路+貧困戶」的教育渠道, 加快電商人才培訓, 推動電子商務進農村的快速發展。

電子商務進農村作為一項國家戰略, 引領著農村經濟轉型發展的方向。2016年11月29日, 在全國網絡扶貧工作現場推進會上指出:「要實施網絡扶貧行動, 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讓扶貧工作隨時隨地、四通八達。」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將「推進農村電商發展」單獨陳列, 文件中明確提出要「深入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工作」, 「推進『網際網路+』現代農業行動」, 將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網際網路+農業」作為推動供給側改革的新產業業態。2018年9月26日,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 (2018-2022年) 》提出:「深入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 建設具有廣泛性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基礎設施, 加快建立健全適應農產品電商發展的標準體系。」近年來, 農村電子商務迅速崛起, 促進了當地經濟與產業的快速發展, 推動了傳統市場的變革, 實現了貧困家庭的脫貧和能力提升, 對促進產業扶貧開發具有顯著作用。

一、國內外網絡扶貧與涉農電商研究綜述

國際組織普遍認為, 信息與信息通信技術的缺失, 將加劇貧困的進一步惡化, 反之, 則有利於貧困人口的經濟、政治、社會和保護等多方面扶貧, 包括世界銀行在內的許多國際機構都提出了一些利用信息、通信等技術進行扶貧的計劃。2003年題為「建設信息社會:新千年的全球性挑戰」的《日內瓦-原則宣言》提出, 一定要針對貧困戶, 尤其是生活在偏遠農村地區的貧困戶, 使他們獲取信息和使用信息通信技術的能力, 以此擺脫貧困。Anita Kelles-Viitanen認為信息技術對反貧困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 帶動教育和衛生的公平供給, 提升政府透明性和民眾的參與權。歐美日等經濟已開發國家早已利用網際網路技術實現了脫貧目標, 國際機構正在大力推進亞洲、拉丁美洲、非洲等經濟欠已開發國家和地區廣泛應用信息通信技術來幫助減貧脫貧, 並已取得了良好成效。

早在信息技術與電子商務發展初期, 我國學者將其與扶貧脫貧聯繫在一起。吳敏春 (2002) 就認為利用信息技術和電子商務是貧困地區發展貿易, 活躍市場和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 縮短與經濟發達地區差距的一個有利因素, 並對貧困地區如何實施網絡扶貧提出了對策建議。汪向東 (2011年) 等學者持續跟蹤調研不同地區的農村電子商務, 通過理論研究與案例分析提出了「電商扶貧」的概念, 認為電子商務應納入精準扶貧開發工作體系。

國內外學者關於農村扶貧、涉農電商研究, 已經有了較為豐富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 但依據貧困地區經濟特徵, 結合網絡扶貧的相關研究還不太完善。因此, 應深入分析當前網絡扶貧的主要阻礙要素, 在電子商務進農村的大政方針推動下, 探索如何推進貧困地區電子商務進農村的路徑, 有效促進貧困地區的農業與農村電子商務快速發展。

二、鄉村振興戰略、網絡扶貧與電子商務進農村的內在聯繫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 「十二五」期間扶貧開發工作取得較大的進展:貧困人口大幅減少, 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不斷完善, 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步伐加快, 扶貧開發機制創新取得新突破。但扶貧開發仍然是經濟社會發展最突出的短板, 貧困群體規模仍然較大, 扶貧開發難度越來越大, 扶貧開發工作力度亟待加強。從2014年至2017年, 商務部會同財政部, 共安排財政資金48億元, 支持256個示範縣發展農村電子商務, 重點支持中西部地區, 其中, 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和集中連片貧困縣達到103個, 通過資金支持, 促進農村, 尤其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和集中連片貧困縣形成造血機制, 推動電子商務和農民增收等形成良性循環。

(一) 貧困地區的基本特徵與經濟特徵

1. 貧困地區的基本特徵

一是自然條件惡劣。我國貧困地區大部分分布在山區、高原、沙漠等自然條件相對惡劣地區, 耕地資源匱乏, 土地貧瘠, 耕地質量差, 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嚴重, 自然災害時有發生, 農業生態環境脆弱, 易遭破壞且恢復困難, 以至於粗放式農業經營占主導地位。二是受大中城市的影響帶動相對有限。貧困地區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 貧困面積大, 貧困程度深, 且大多遠離大中城市, 處於省際交通、信息、物流、營銷等交織網絡的末端, 中西部地區的中心城市, 人口總數少, 經濟總量小, 科技信息不發達, 產業發展落後, 工業化進程緩慢, 針對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難以形成輻射帶動。三是基礎設施薄弱。我國多數貧困地區鐵路、公路配套不完善, 水利設施陳舊, 電力與網絡通訊建設滯後, 倉儲、包裝、運輸等基礎條件差, 金融服務、信息技術、物流供應鏈等高端市場體系還未形成。

2. 貧困地區的經濟特徵

貧困地區之所以貧困, 最主要的因素是獲取資源與發展的能力弱。由於貧困地區自然條件惡劣, 基本是以傳統農業為主, 產業結構單一, 產量低且不穩定, 生產與交易成本偏高, 農民收入少, 商品轉化率低, 在市場競爭中處於劣勢。因此, 當地政府財政收入拮据, 對公共服務投入少, 基礎設施建設嚴重不足, 公共服務水平低, 難以形成貧困地區扶貧脫貧的內生動力。貧困地區資源配置效率低也是造成貧困的一大因素。我國豐富的生物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礦產資源主要集中在貧困地區。但由於資金短缺, 科技水平較低以及其它不利的社會環境影響, 貧困地區在資源轉化為生產力和財富方面的能力弱, 豐富的自然資源並沒有成為貧困地區脫貧的有力促進因素, 反而因為資源配置效率不高, 導致貧困狀態長期持續。

(二) 鄉村振興戰略、網絡扶貧與貧困地區電子商務進農村高度吻合

2015年11月29日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 明確提出要加大網絡扶貧力度, 在網絡設施、移動終端、信息內容、電商平台、公共服務等五個方面進行系統部署, 充分動員社會各界力量以多種形式和手段進行扶貧模式探索與創新。網絡扶貧模式的出現, 成為解決精準扶貧中所遇困難的強有力工具。

1. 鄉村振興戰略、精準扶貧與網絡扶貧有效融合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 (2018-2022年) 》中提出:「把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優先任務, 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相互促進, 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貧困縣全部摘帽, 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網絡扶貧是實現精準扶貧的重要手段。網絡經濟與精準扶貧方略有效融合, 為精準扶貧工作提供了新思路與新舉措。網絡強大的智能互聯功能, 激發了貧困地區發展的內生動力, 為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提供了有效路徑與對策。網絡扶貧能夠幫助貧困地區擺脫區域市場空間狹小和資源匱乏的制約, 對接廣闊大市場;網絡扶貧通過惠民生、促雙創、轉方式, 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進程;進一步完善網絡扶貧的條件, 強化網絡扶貧的帶動力, 實現精準扶貧方式的多樣性、適用性和成長性, 使貧困縣、貧困村、貧困戶獲得更多的網絡紅利。

2. 網絡扶貧與電子商務進農村吻合

網絡扶貧實現貧困地區與城市資源對接, 提升貧困地區農民的生活品質。利用網際網路共享性、開放性的特點, 大城市在醫療、教育、金融等方面的豐富資源和服務可以擴散到貧困地區, 讓貧困地區群眾共享優質資源, 改善生活品質, 縮小城鄉差別;電子商務進農村將幫助貧困地區節支增收, 貧困地區農戶通過網絡購買生活生產所需的廉價商品, 享受到網絡帶來的便利;貧困地區農戶和農業企業通過網際網路捕獲開拓市場的時機, 將本地農產品通過電子商務平台銷往全國甚至全球市場;網際網路幫助貧困地區進入市場服務體系, 包括電子商務交易、物流供應鏈、金融服務等, 通過廣泛使用網絡參與經濟活動, 加強自我發展能力, 最終實現脫貧致富。

3. 電子商務進農村對網絡扶貧具有促進作用

電子商務具有資源配置優化和信息集成的作用, 電子商務進農村能夠更好地對接貧困戶與供需市場, 推動多方資源向貧困戶聚集, 有效地統籌政府、企業、社會等扶貧參與主體實施幫扶措施, 激發貧困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通過電子商務平台能夠聚合農業、科技、商務、民政等多方扶貧機構的人力、財力、物力資源, 調動政府機構、社會組織和企業及社會熱心人士的自身優勢和主觀能動性, 構建由多方扶貧主體參與的精準扶貧工作機制, 實現資源共享、齊抓共管的目標。大力開展網絡公益扶貧、網際網路眾籌扶貧等新型扶貧模式, 打造網絡公益扶貧品牌效應, 推進網絡扶貧結對幫扶計劃, 形成人人參與的網絡扶貧大格局。

三、貧困地區電子商務進農村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 貧困地區電子商務進農村的發展現狀

2016年10月, 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扶貧辦聯合印發《網絡扶貧行動計劃》, 要求充分發揮網際網路在助推脫貧攻堅中的重要作用, 實施網絡覆蓋工程、農村電商工程、網絡扶智工程、信息服務工程、網絡公益工程等五大網絡扶貧工程, 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據阿里巴巴研究院發布的《阿里巴巴網絡扶貧研究報告》數據顯示, 至2016年, 在阿里巴巴零售平台上, 有280多個國家級貧困縣網絡零售額超過1000萬元, 貧困縣活躍網購用戶超過2800萬;截止2016年12月底, 螞蟻金服已為3514萬三農用戶提供信用貸款服務, 為1.3億三農活躍用戶提供網際網路保障保險服務, 為1.6億三農用戶提供網際網路支付、繳費、轉帳、充值等便捷支付服務。

當前, 全國有不少貧困地區的縣、鎮 (鄉) 、村的三級網絡服務體系已逐漸形成雛形。農村貧困地區具有產品、資源、成本、消費市場和農村社會等優勢, 通過網際網路平台輻射到農村的生產、銷售、供應等多個環節, 越來越多的農村貧困戶通過電子商務實現了脫貧致富。僅以河南省為例, 至2016年底, 河南省分三批共有21個縣被確定為國家級電子商務示範縣, 已建成22個縣級電子商務服務中心、211個鄉鎮電子商務服務站、4156個村級服務點, 開設21089個網店, 電子商務交易總額累計突破330億元, 網絡零售額達180億元, 帶動農村電商創業就業人員近66000人。過去的傳統農戶自發經營逐漸轉變為農戶、龍頭企業、政府、合作社等協同並進, 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工業品與農產品雙向流通、信息流物流資金流三流合一的現代化農村電子商務交易與服務體系正在形成。

(二) 貧困地區電子商務進農村存在的問題

貧困地區整體上看, 電子商務進農村發展正處於剛起步階段, 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滯後, 缺乏政府統籌引導, 電商人才嚴重不足, 市場化水平低下, 產品規模化、標準化程度低, 貧困戶基本不具備電子商務交易能力, 阻隔了貧困地區農民利用電子商務實現就業創業和增收脫貧目標的快速實現。

1. 基礎設施薄弱

我國絕大部分農村實現了通訊網絡連通, 為電子商務進農村發展奠定了基礎。但與城鎮居民相比, 貧困農村居民的網絡通訊設施仍然不夠完善, 其使用率也低於城鎮;農村交通運輸設施雖有明顯改觀, 但質量仍有待提升, 貧困地區農村公路缺乏有效維護, 致使其使用年限短, 不但路面質量較差, 而且近半數處於季節性養護、突擊性養護, 甚至是長期失養狀態;農村公共運輸工具短缺, 難以實現方便快捷運輸, 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 影響經濟效益的有效發揮;貧困農村農業運輸設備較為缺乏, 冷藏保鮮與冷鏈物流基本無法保證;農村交通運輸和倉儲等流通設施在全社會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中所占比重較少, 從農產品交易市場看, 產地專業性市場少, 產地市場建設較為滯後。

2. 難以形成規模化、標準化生產

我國貧困地區大量農戶的小規模分散經營是農產品標準化和品牌化程度低的制約因素。農產品要進入市場, 贏得用戶, 必須提供相應的質量保證和擁有較高知名度, 這需要形成產品的規模化和標準化, 並要進行品牌化建設。農戶分散生產, 農產品難以形成規模化, 其品質分級標準化、包裝規格化以及農產品編碼化無從實施。貧困地區農戶分散的小規模經營, 其產品種源、生產技術、管理水平等都存在差異, 由於農業產業化程度低, 難以提供從生產過程、質量檢驗、篩選、包裝、冷藏保鮮等環節進行質量監控的技術手段, 農產品質量無法保證。

3. 農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使得對農產品的消費向多樣化、質量化轉變。但在農業產業和產品結構調整中, 缺乏市場數據分析, 無法進行統籌規劃, 使得產品的趨同化和低層次的重複頻頻再現。產品的同質化導致了農產品的相對過剩, 違背了市場經濟規律, 低層次的重複並沒有真正形成規模效益, 使得「賣難」現象難以解決, 也喪失了農產品的比較優勢。農產品競爭同質化現象日趨嚴重, 農產品電商的拼殺主要集中在價格的拼殺上。為了獲取客戶, 農產品電商基本上是屬於賠本賺吆喝的階段, 過度依賴資本的方式去獲取客戶, 以補貼、燒錢的方式來進行促銷, 一旦資本市場轉冷, 資金鍊斷裂, 必然導致企業無法經營, 難以為繼, 只能是迅速倒閉。

4. 物流配送成本較高

貧困農村地域廣, 人口分散, 物流是電子商務進入貧困地區的一大瓶頸。貧困地區基本上是居民居住分散, 位置偏遠, 道路不通暢, 不少地區尚不能被物流企業完全覆蓋, 即使快遞能到達偏遠鄉村, 但由於農產品生產區域分散、小批次、多品種的特徵, 物流成本也會大大增加。高額的物流成本削弱了電商運營的盈利空間, 成為營銷推廣難以逾越的門檻, 導致貧困地區農產品上市的問題很難解決。以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隴南市為例, 當地盛產核桃、花椒、油橄欖等優質農產品, 但由於交通不便利, 運輸成本高等因素, 農產品商品轉化率低, 呈現「富庶的貧困」現象, 限制了當地扶貧脫貧發展進程。

5. 農產品供求失衡現象嚴重

中國消費者對農產品食品安全問題非常敏感, 對於相關法規執行力度和企業、農戶缺乏信任, 由於長期信任缺失而導致農產品供求失衡。當前使用的農資多以增產為目標, 少有提高農產品質量的功能, 農資的使用可能會直接影響到初級農產品的質量安全;農產品生產具有農戶小規模、分散化生產經營的特點, 小批量分散的農產品進行產品認證、檢驗的成本高, 初級農產品或原料型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性能很難監管到位;農產品加工過程中的物理、化學、微生物污染以及人為摻雜使假等污染增加農產品質量安全危害, 農產品多個加工和包裝環節卻又掩蓋了其內在污染;農產品在銷售過程中, 往往會隱匿劣質農產品的相關信息, 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不健全, 外部監管不到位, 導致農產品市場機制失靈, 影響市場機制發揮作用。

6. 專業人才缺乏

專業人才缺乏是制約貧困地區發展的瓶頸。網絡扶貧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 電子商務進農村需要的是掌握「農業+信息技術+電子商務營銷」的復合型實務人才, 即掌握農業產業的特徵, 利用電子商務技術進行精準扶貧, 需要對產品與服務進行品牌建設與營銷, 平台研發設計, 以及設計包裝、冷藏保鮮、電子支付、物流配送等。由於貧困地區經濟落後、生活條件差、資金短缺, 使得大部分青壯年長期外出務工, 貧困地區不僅缺少各種高端人才, 即使是普通勞動力都是相對缺少的。貧困農村居民以中老年居多, 其文化水平較低, 對現代信息和網絡營銷的學習能力較差, 而專業的電子商務人才不願意到貧困地區工作, 導致「外地人才引進難、本地人才留不住」現象十分常見, 電商扶貧的實施很難達到預期效果。

四、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貧困地區電子商務進農村的優化路徑

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關鍵, 其重點為有效實施貧困地區脫貧攻堅計劃, 以電子商務進農村為抓手, 促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因此, 要挖掘貧困地區區域經濟自身特色, 明確電子商務進農村的發展定位, 選擇合適的電子商務發展模式, 整合地方資源, 打造電子商務經濟主體;當地政府要高度重視本地電子商務的發展, 建立協作機制, 加強市場監管;培育和發展電子商務市場主體, 推進電子商務集群發展, 建立電子商務公共服務體系, 加大人才引進和培育力度;促進農村經濟突破與轉型, 提升農村居民消費能力, 實現就地城鎮化;加快發展農業產業轉型、農產品高效流通, 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堅實依託, 促進農業、特色產業與電子商務相結合, 有效推動農村經濟持續、高效穩步發展, 如圖2所示。

(一) 農戶聯合與經濟協作, 為實現農業一體化奠定基礎

貧困地區規模分散的農戶生產單位和農村個體商販很難在經濟活動中確立其具有商業信譽的市場主體地位, 必須將分散經營的農戶和個體商販組織, 發展成為具有一定資本實力和經營規模的農協、合作社等經濟合作組織或經濟實體, 以具備法人資格的經營單位對外進行經濟交往, 才能使農民成為真正意義的市場競爭主體。

農戶必須結成「同業聯盟」, 通過農戶間的聯合與經濟協作, 使農產品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上能夠穩妥而合理地實現其價值, 為構建完善的農副產品市場體系、農業生產資料市場體系和農村資本市場體系奠定基礎。農戶聯盟的組織形式是多樣化的, 有鬆散的「合作社+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組織模式, 還有緊密型的「股份制龍頭企業+基地+入股農戶」組織模式, 要採取平等、自願的原則組建農業產品規模化經營的聯盟模式, 鼓勵和支持農民發展多種形式的合作經濟組織。

(二) 統籌規劃大數據下的農產品生產, 解決農產品同質化問題

加快建設脫貧攻堅和產業發展大數據平台, 完善農產品供求信息網絡, 建立健全農村產業動態監測機制, 實施農業產業發展大數據的趨勢分析, 以及市場信息及時更新、多向傳播, 實時反饋, 農業部門和扶貧機構部門要結合貧困地區農村的歷史傳統、資源稟賦、地質特徵、市場需求以及貧困戶基礎等制定科學合理的農村產業發展規劃, 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與大數據挖掘, 有效調整農村產業結構、規模, 優化產品種植結構。

堅持因地制宜、統籌規劃的原則, 按照市場需求調整產業結構, 依託資源優勢進行產業結構規劃, 進一步科學定位地區分工, 力求錯位發展、協同發展。選擇市場空間大、資源後備優、經濟效益好的農產品, 大力發展專業縣、專業鄉、專業村, 搞好一縣一品、一鄉一品、多鄉一品、一村一品等, 形成產業優勢和規模優勢, 同時要從消費者的需求視角出發, 實現柔性化生產供應, 增加農業的服務價值, 協調好產業做大做強與避免產業趨同的關係, 引導形成新的消費熱點和效益增長點。

(三) 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 推動農業生產轉方式、調結構

品牌化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推力。要推進企業、協會、媒體、政府一起做好品牌規劃、培育、評價和經營;通過大數據挖掘實現市場信息的對稱, 從而指導生產, 推動農業生產和加工方式的轉型升級, 要向「標準化、品牌化、電商化」的方向轉變。

打造區域公共品牌建設, 將市場容量大、附加值高的農產品列入區域公共品牌建設戰略規劃中, 建立和完善農產品的全產業鏈, 提升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的影響力;完善農產品品牌化建設支持政策, 制定農產品品牌認證、推廣、識別、延伸、展示、評價等多個環節的規則, 構建農產品品牌全程管理體系;培育農產品品牌主體, 重點支持龍頭企業, 加強對農業經營組織聯盟和「一縣一品」「一鄉一品」「一村一品」等主體培育, 協同打造農業品牌;強化服務監管, 建立健全農產品品牌目錄和監管機制, 及時發布農產品品牌紅黑榜, 加大品牌退出機制執行力度, 通過加強監督檢查, 嚴格守信宣傳和失信懲戒, 通過電子商務平台進行信息公開披露, 為打造優質農產品品牌可持續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

(四) 形成線上線下融合流通生態, 有效解決「賣難」問題

農產品生產的地域性與消費的普遍性、生產的季節性與消費的全年性之間的對立關係, 使其供需之間難以協調, 尤其是生鮮農產品具有易腐易損性的主要特徵, 農產品的季節性滯銷屢見不鮮。因此, 農產品電子商務要與區域實體經濟生態圈充分融合, 利用農產品區域和區域間線下流通實體渠道, 這樣才能進一步提升區域的農產品線上消費能力, 有效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

以縣域電商平台為中間媒介。一是通過平台實現農產品本地消費, 二是縣域間電商平台的信息交互, 採用線上推介線下批發流轉, 三是基於全國性電商平台進行營銷與交易。著力推進大數據下的信息交互, 儘快實現供需雙方信息對稱。通過縣域電商平台推動農產品區域流通, 以及區域間的網絡推廣, 還可從全國農產品電商平台售賣信息中引入其它地區的優勢農產品, 批發至本地銷售, 從而真正解決農產品「買難賣難」問題。

(五) 面向廣大小散農戶, 建立健全農業質量追溯體系

農產品的可追溯是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關鍵環節, 但對於分散小規模經營農戶溯源成本高。如何在分散農戶生產經營條件下實現源頭控制、事前監督, 從而把握住對農戶生產、經營環節的質量安全控制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一是農業經營組織形式發生變化, 通過小規模經營的農戶加入合作社、入股農業企業, 形成農業生產聯盟;二是加快土地流轉, 促進土地適度規模化經營, 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 提高投入產出質量, 優化土地利用資源。

完善產業鏈標準體系。建立健全多品類全產業鏈標準體系, 制定大數據的動態可追溯標準, 構建基於「標識、採集、交換」三個層次條碼技術的農產品供應鏈跟蹤追溯, 加強對農產品的種植 (養殖) 基地、加工生產、檢驗檢測、運輸、分揀、配送等各環節的管理, 實現「從種養到餐桌」全程溯源管理;利用大數據和物聯網技術打造「來源可溯、去向可查、責任可追」農產品食品安全體系, 讓使用者能夠通過掃描二維碼快速查詢所購買到的產品信息, 放心食用。

(六) 建立統一開放電子商務市場, 完善農村物流服務體系

首先, 建立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 以電子商務園區為中心, 聚集線下加工、倉儲、物流, 打破多部門之間分割和區域封鎖, 加速建設統一開放的電子商務市場。加強產銷銜接力度, 推進「農超對接」「農社對接」「農校對接」的直采直供模式, 減少中間流通環節, 將大大降低流通成本。

其次, 進一步培育農產品綜合加工配送企業和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鼓勵物流企業跨部門、跨地區聚合農村物流資源, 引導物流企業通過兼并、重組、聯合、合作等方式擴大規模、提高競爭力;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經紀人、農產品流通企業等流通主體建設, 形成主體多元、功能協調、相互配套的農村物流隊伍體系, 同時發揮郵政系統、供銷社系統點多面廣的優勢, 為農村物流提供優質服務。

(七) 發展農村普惠金融, 改善農村金融服務

伴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農村網際網路金融基礎設施與服務也在不斷地完善, 網際網路金融將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助力器。阿里金融、京東白條、翼龍貸等網際網路金融企業紛紛布局農村金融市場, 對發展農村普惠金融、改善農村金融服務起著重要作用。

網際網路金融相對於傳統金融機構, 在解決農村金融融資方面, 具有成本低、方便快捷等優勢, 擁有更為廣闊的市場和生存的土壤。網際網路金融可協調農村市場的資源調配和農產品流通, 為農戶提供及時準確的市場供需信息服務與資金支持。但農村網際網路金融的風險監管薄弱, 農村徵信體系建設不完善, 因此, 要對農村網際網路金融加強規範、引導、預警監測, 以及進行針對性監督管理。建立與完善農村網際網路金融業務監管體系, 實施對農村網際網路金融業務監管、信息監管, 成立農村網際網路金融協會, 加強自律監管。只有加強農村網際網路金融的規範化管理, 才能進一步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 激發農村經濟發展動力。

(八) 構建農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體系, 服務百姓惠及民生

農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體系是電子商務進農村的載體, 是貧困地區扶貧攻堅必不可少的環節。農村電商公共服務中心的實施建設, 將有效利用電子商務商業模式發揮區域經濟綜合優勢, 提升區域經濟社會的運行質量與效率。

構建縣域電子商務綜合公共服務體系, 實施人才培訓、技術指導、平台構建與農特產品品牌營銷推廣等服務功能。通過技術支撐及各方資源匯聚, 開展人才培訓, 可提升電商企業與農戶個體的電子商務應用水平;通過構建區域電子商務分銷平台, 為區域網商人員提供網絡創業支撐, 集成當地網商優勢產品資源, 與國內知名電子商務平台合作, 建設第三方電子商務交易平台, 獲得其推廣資源支持, 可提升區域公共品牌在電子商務平台的知名度, 帶動當地農特產品在網絡熱銷, 從而助推貧困地區從小規模分散經營到農業產業鏈優化的跨越式發展, 並通過電子商務營銷渠道助推區域生產、區域製造、區域生態旅遊等優勢資源的品牌建設。

(九) 打通「網際網路+貧困戶」的教育渠道, 加大電商人才培訓力度

電子商務技能人才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 是農村創業就業的骨幹力量, 更是建立扶貧脫貧長效機制的核心。必須實施農村電子商務技能人才培訓與精準扶貧脫貧掛鉤, 將建檔立卡貧困戶作為培訓的重點人群, 打造「網際網路+貧困戶」的直達式教育渠道, 通過農村電商技能人才培訓和農技協、科普示範基地的幫扶帶動, 幫助部分貧困戶利用電商實現創業就業。

構建農村電子商務支撐體系, 成立農村電商培訓中心, 快速推進農村電商人才培養和儲存。可採用線下集訓和線上網絡學習平台, 並嵌入直播、微課、在線互動等新型培訓方式, 保證培訓的效果, 推進電子商務人才培訓的可持續發展。一是在政府與行業協會的支持下, 各地組織本地化講師培訓活動;二是構建線上電商人才教育孵化體系, 把外部好的資源和文化通過網絡平台及時輸送到貧困地區, 提升貧困戶網絡信息接受與自我發展能力。

電子商務日趨成為貧困地區區域經濟發展新的著力點, 構建與完善網絡扶貧下電子商務進農村的服務、物流、金融、質量溯源、人才培訓體系, 將優化貧困地區區域經濟空間布局, 加快農村經濟轉型升級, 促進精準扶貧可持續發展的「綠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