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ror頭條】《心居》以「家」破題大城市安居難,殘酷壓力下仍有溫情所在

2022-03-17     影視Mirror

原標題:【Mirror頭條】《心居》以「家」破題大城市安居難,殘酷壓力下仍有溫情所在

文|歐巴

隨著社會洪流的不斷追趕,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離開老家小城鎮,去往更大更繁華的城市紮根,追尋更多的物質與精神滿足。在不少統計年鑑中,北上廣深等地都擁有著大量人口湧入的「共性」,其他二三線城市,人口流入速度緩慢,甚至停滯。人們在都市中是安居樂業守得一隅?還是遭遇百般困苦仍舊不甘心?今日開播的《心居》作為新時代家庭情感劇,在該話題探討里戳中了不少當代人痛點。

以80後女性視角

講述都市生存「差異化」

《心居》以上海為背景,講述了一出地道且溫情的海派故事。上海這座商業都市具有明顯的二重性,既是新生的、有活力的現代都市,也有因為傳統文化的多層包圍,致使其多數相關作品呈現著極具反差的戲劇色彩。該劇就是以兩個同樣身為80後的不同女性視角切入,著筆講述都市生存中的差異化。

一個是外地來的上海媳婦,一個是典型意義上的上海女人,她們因家庭中的姑嫂關係綁定,卻處處充斥著無法兼顧的矛盾遞進,即「天然敵意」。生活環境、生活習慣、語言氛圍、教育背景,乃至職場、情感的不同選擇等等,無一處不是在激化矛盾,形成扎眼的反差感。從外地來的馮曉琴(海清 飾)大著肚子嫁到顧家多年,大姑姐顧清俞(童瑤 飾)仍舊提防著這個把「改變命運」寫在臉上的女人。她作為一個外地人,迫切地想要融入這個家庭,乃至大城市的圈子中。她討好顧家的長輩,討好大姑子顧清俞,任勞任怨,盡全力做好一個妻子和媳婦的本分。卻無法抹去自己的「異鄉」身份,和與大城市沒有根源連結的命運。而顧清俞,有著美麗、成功、自信、高傲的資本,以及生於大城市的底氣。她們的優點與缺點十分明顯,出錢出力也是分工明確。

姑嫂的家長里短是家庭劇中的看點之一,而該劇以戲劇化風格將產生的差距與對立關係悉數呈現,用細碎的生活肌理映射真社會縮影。無論是家庭從分歧到凝結,還是個人不斷拼搏成為更好的自己,兩位女性以不同方式勾繪著都市生存圖鑑,保護自己、保護家庭,觀眾甚至可以在其中找到身邊人的影子,對應生活中的愁緒和共鳴。

當然,她們的關係也是開放性議題,在家庭關係的維繫中,她們必然要經歷一番成長,是妥協縮小差異化還是「和而不同」?生活自有解法,也是這部劇在走出家庭題材窠臼的新鮮思路。

奮鬥的都市人

有逆境中不斷前行的力量感

除了展現女性家庭角色的對壘與矛盾,這部劇也在不斷地給觀眾拋出熱議問題,主動觀照時代症候,既有溫度又不乏多層討論的維度。它側面點出了當代年輕人普遍面臨的問題,回老家or留在大城市?當你真的身處於高樓林立間,當你被「流放」在社會上,也許根本無暇顧及那些期待的「詩和遠方」,更多的是物慾橫流的高壓環境,還有無奈、無助。

劇里,馮曉琴問過「這到底是不是我的家」「將來陪他喝西北風的不是你們,是我」,她深刻明白自己在異鄉的障礙是什麼,不斷突破一層層自我掙扎,努力以外來媳婦的姿態加入這個小家庭中,成為「他們」中的一員,家務不停手,早晚接送孩子......她試圖擔起自己的小家,在心酸中磨礪出了面對任何意外與困境的勇氣和智慧。而顧清俞,以家人為底線,看似冷漠地對待人與事,在情感關係中,她努力守住內心、把持底線,抵擋著都市誘惑及複雜人性。她們身上專屬於這一代人獨有的、百折不撓的生命力,在某個瞬間似乎點燃了時代情緒,她們釋放著追尋獨立自主、自我主導的生活方式的個性宣言。而紮根於大城市的夯實力量從何而來?是流動在殘酷環境中的點滴溫情。劇中有著為人風趣樂觀、心地善良的展翔(張頌文 飾),痴情不改並心存大愛;有多才多藝、家教優秀的施源(馮紹峰 飾)等等,他們必須面對都市中的壓力,家庭、職場、情感等,而劇情點抓住了他們始終積極向上的一面。各具奮鬥面貌的群像設定以自我成長與改變,書寫著屬於他們的正能量故事,也為觀眾呈現更具清晰度的生活樣貌,那股與生活鬥爭的力量感引人共情。

家與房並不相悖

是心與身的雙重安定

該劇以「家」為內核,正如其名「心居」,表達著人們對家庭關係的心靈寄託,以及對居所的強烈渴望的那份歸屬感。劇集前幾集中,不止一次出現了房子的概念,每個人對房的需求都如出一轍,但對房對家的理解,從根本上並不在同樣的思考層面。所謂心居,內核在心安,原作者滕肖瀾在小說中也不止一處提到「心安」。

馮曉琴多次督促老公顧磊(姚一奇 飾)向姐姐顧清俞借錢買房,想要求得一處握在手中的房產,以示自己與城市中的安心處。而這個執念,卻被顧清俞當做其「妄圖」侵占家產的貪婪,還有對弟弟的把控。中國人對居所的強烈渴望,其實就是對家概念、內心歸處的深度慰藉,馮曉琴的迫切期待,把她的不安表現得淋漓盡致。若在此意義上加以審視,「房子」也就不再局限於居住概念和所得所有,它是勾連人與人的社會關係單元,更直接涉及著階層分化、婚戀觀、幸福感等多層扎心問題

誠然,「房」的情感屬性在劇中得以凸顯,而「家」如何才能緊密關聯,才是問題背後的深層指向。從姑嫂關係的背後「嚼舌根」,當面波瀾不驚;夫妻關係有猜忌、有懷疑;親子關係的溝通缺失等,角色們在不同社會身份中努力扮演著家庭中關鍵的一分子,樁樁件件無論對錯,旨在探討如何構建更溫情的家庭。即便他們在一波一波的社會洪流與生活風波中搖擺,但他們始終堅守家的底線。既能看到普通人孜孜不倦追求美好生活的身影,也能感受到他們身上那種不懼現實勇敢追求夢想的信念,正麵價值觀的引導為困惑於此的人們撥開迷霧。

這部劇透過「小」人物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成長,投射出了對「大」家庭情感關係的依寄和不可或缺,進而激發了受眾內心的家情懷。也讓觀眾們從中體味著:「房」是身的安定,和睦一體的「家」才是心之所居的溫暖立意。

—The End—

出品 | 米瑞文化

總編 | 韓英楠

編輯 | 青禾

校對 | 栗子

熱文

張雪迎:期待、享受、滿足,在表演的世界裡舞蹈

為什麼你的抖音號始終無法變現?

《樂隊的夏天》:「解藥」還是「毒藥」?

END

合作交流

微信:hanyingnan123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f6e3cb6579f2b83c2e281dd71f9dcd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