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還是老的辣!俄隱身轟炸機即將完工,中國轟-20變成世界第四了?

2024-09-19     利刃號

這些年中國造出了不少先進的武器裝備,有一些讓俄羅斯看了都要流口水,比如055型驅逐艦、福建艦航母、東風-26反艦彈道飛彈。相比之下,俄羅斯的軍工行業卻顯得暮氣沉沉,新研發的武器裝備基本都是在蘇聯武器的基礎上縫縫補補,吃老本的情況很嚴重,比如蘇-35戰鬥機其實就是蘇-27的改進型,北風之神核潛艇其實就是蘇聯未完成研發的955型戰略核潛艇、伊斯坎德爾飛彈則是蘇聯的9K714「奧卡」飛彈的現代化升級型號。

慢慢地,許多中國軍迷都對俄羅斯武器產生了輕視,認為俄羅斯在軍工行業已經落後於中國了。然而俄羅斯畢竟是一個武器出口大國,哪怕這些年落魄了,該有的底蘊還是有的,畢竟「爛船還有三斤釘」呢,俄羅斯怎麼能沒有點壓箱底的本事呢。最近,西方媒體就報道稱,俄羅斯的隱身轟炸機方面取得的進展,要領先於中國的轟-20,目前俄羅斯的原型機已經接近完工,將讓俄羅斯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擁有隱身轟炸機的國家。

雖然中國這些年在武器研發方面取得的進步有目共睹,但是在個別項目上依然存在短板,戰略轟炸機就是其中一項。一直以來,中國奉行的是防禦性國防政策,建國初期解放軍的使命是維護國土安全,這就讓中國的武器研發一直以防禦性武器為優先,戰略轟炸機這種進攻性武器並未予以足夠的重視,這是當年特殊的戰略環境以及有限的國力導致的。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中國將武器研發的重點放在了戰鬥機、防空飛彈、反艦飛彈、洲際飛彈、坦克、驅逐艦方面,並未涉及戰略轟炸機。

雖然中國於上世紀60年代從蘇聯那裡引進了圖-16轟炸機並仿製成功,但是圖-16隻是一款中型轟炸機,中國在其基礎上仿製而來的轟-6,主要承擔核武器投放平台、遠程反艦等任務。雖然中國已經竭盡所能的對轟-6的潛力進行發掘,但是受制於平台限制,轟-6的潛力已經基本被榨乾,經過中國魔改後的轟-6,載彈量由3噸提高到了12噸,航程提高到8000公里,從一款中型轟炸機進化為遠程轟炸機。

然而自從轟-6之後,中國便停止了新型轟炸機的研發,只是對轟-6進行不斷的升級,一直持續到現在。雖然中國目前是全世界唯三裝備大型轟炸機的國家,但是相比美俄的戰略轟炸機,中國的轟-6在航程、載彈量等硬指標上的確存在很大的差距。

而俄羅斯在轟炸機領域累積的經驗則更豐富,冷戰初期,在洲際彈道飛彈成熟之前,美蘇都依賴戰略轟炸機作為核武器的主要投送平台。衛國戰爭期間,蘇聯重點研發伊爾-2攻擊機、圖-2中型轟炸機,對戰略轟炸機沒有太大的需求。而美國則早早研發戰略轟炸機,並在太平洋戰爭和對德作戰中投入了B-17、B-29等多款戰略轟炸機,如果說蘇聯主要依靠大炮與T-34坦克打贏了衛國戰爭,那麼美國則是靠航空母艦與B-29轟炸機打贏了太平洋戰爭,這樣導致了冷戰初期,蘇聯在坦克領域領先於美國,美國在航母與戰略轟炸機領域領先於蘇聯。

蘇聯也在戰爭中見識到了美國戰略轟炸機對敵國城市所造出的巨大破壞,因此在二戰還未結束的時候,蘇聯就開始嘗試研發自己的戰略轟炸機,更加巧合的是,1944年美軍一架B-29轟炸機在空襲日本的過程中受傷,迫降於蘇聯境內,大喜過望的蘇聯高層立即決定扣押這架B-29進行仿製。經過3年的研製,蘇聯成功搞出了圖-4戰略轟炸機,讓蘇聯開啟了研發戰略轟炸機的大門。

此後美蘇兩國展開軍備競賽,在轟炸機研發領域開始了較勁,雖然飛彈後來取代了轟炸機,成為了蘇聯投送核彈頭的主要工具,但是轟炸機在蘇聯手中還肩負著另一個主要使命:對付美國航母。面對著在廣袤大洋上航行的美國航母艦隊,蘇聯的艦載機部隊一直無法與之抗衡,而岸基起飛的戰鬥機航程又有限,無法威脅到距離蘇聯海岸較遠的美國航母艦隊,能夠遠距離航行的轟炸機成為了蘇聯對付航母的利器,早期的圖-16轟炸機就肩負著在大海上搜尋、攻擊美國航母的任務,後來蘇聯又研發了能夠超音速飛行的圖-22M轟炸機,能夠發射重型反艦飛彈,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航母殺手」。正是由於蘇聯超音速轟炸機的威脅,迫使美國研發了F-14艦載機與AIM-54「不死鳥」遠程空對空飛彈;而也正是蘇聯的解體,讓美國航母失去了超音速轟炸機的威脅,因此美國在冷戰結束後逐步退役了F-14與AIM-54。

後來蘇聯還研發能夠以2馬赫速度飛行、航程達到16000公里、載彈量達到45噸的圖-160戰略轟炸機。整個冷戰期間,蘇聯在戰略轟炸機領域選擇的技術路線與美國不同,蘇聯重視的大載彈量與超音速突防,壓縮對手的反應時間,在敵人防區外發射飛彈打擊對手。

而美國選擇的是能夠低空突防的B-1B「槍騎兵」以及具備隱身突防能力的B-2「幽靈」,美國認為隨著雷達、防空飛彈、戰鬥機性能的高速提升,轟炸機繼續執著於高空高速突防,已經無法達成作戰目標了,對手的衛星和預警雷達能夠在戰略轟炸機剛起飛的時候就察覺到,並引導戰鬥機與防空飛彈做好攔截準備。

而低空突防與隱身突防,則能夠有效降低被對手發現的幾率,並使用更廉價的短程精確制導武器打擊對手。冷戰結束後的幾場戰爭,也證明了美國轟炸機研發思路的正確性,雖然美軍轟炸機經常深入敵方防區內執行轟炸任務,但是鮮有被敵方几率的記錄,只有一架F-117隱身戰鬥轟炸機被南聯盟擊落。

而俄羅斯的高空高速突防技術路線則發揮不理想,超音速轟炸機曾被喬治亞、烏克蘭擊落,因此中俄兩國在研發新一代轟炸機的時候,都選擇了美國的技術路線,追求隱身性能。俄羅斯的新一代轟炸機被命名為PAK-DA,也就是俄語「遠程航空兵未來航空復合體」的意思,2008年首次對外公開研製計劃,由圖波列夫設計局負責開發,原本預計2019年首飛,2023年服役,用來取代圖-95與圖-160轟炸機。雖然俄方公開的技術資料不多,但是PAK-DA大機率會採用酷似B-2的飛翼式布局,這也是最利於提高升力與增強隱身能力的氣動外形,缺點是穩定性較低、不適合高速飛行。

而就算俄羅斯在隱身轟炸機研發進度上領先於中國,那也不是什麼無法接受的事,因為俄羅斯隱身轟炸機的立項時間本來就早於中國,2008年就確定要研發,至今已經過去了16個年頭,對於一款戰略轟炸機來說已經屬於進度嚴重拖後了。而中國直到2016年才從官方層面正式宣布要研發隱身轟炸機,到現在才8年時間,要知道美國當年研發B-2轟炸機的時候,1980年頒布方案徵詢書,1989年才完成首飛。

而且美俄在研發隱身轟炸機之前,已經擁有了研發多款戰略轟炸機的技術積累,擁有較為成熟的設計團隊與科研配套設施。而中國在研發轟-20之前,只擁有仿製改進圖-16中型轟炸機的任務,在大飛機方面也只是擁有研發C919客機、運-20戰略運輸機的經驗,相比美俄的技術底蘊明顯不足。

也許有人會提到殲-20,但是中國在研發殲-20之前,在戰鬥機領域已經擁有了相當深厚的技術功底,從仿製米格-19、米格-21、蘇-27,到自行研發殲-8、殲轟-7、殲-10,中國研發殲-20更像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步子邁得並不大。

可是在研發轟炸機的時候,中國是直接從圖-16邁入了B-2這個檔次,技術跨度超過40年,其中的技術風險遠高於研發殲-20。因此轟-20直到今天仍未能亮相,並不是什麼令人感到沮喪的事情,倘若中國真在短短5、6年時間就完成了轟-20的研發工作,那才是違反常理的事情,要麼是降低了轟-20的技術指標,要麼是以犧牲可靠性為代價強行趕工出來的產物。

雖然俄羅斯一旦率先研發出隱身轟炸機,會令不少中國軍迷感到不痛快,俄羅斯的PAK-DA一旦首飛,將成為自美國B-2、B-21之後全世界第三款隱身戰略轟炸機,而轟-20隻能當世界第四了。但是這一切都只是虛名而已,中國的轟炸機能從圖-16直接提升到B-2這個檔次,本身就是一件值得令人稱道的事情。

而且先首飛並不意味著會先服役,當年俄羅斯也是趕在中國之前先試飛了第五代戰鬥機,2010年蘇-57的原型機T-50首飛,殲-20則於次年才完成首飛,但是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殲-20後來居上,不僅先於蘇-57服役,並早早開始了大批量生產。反觀蘇-57則表現得磕磕絆絆,至今仍未進入大批量生產的狀態。

而且中國目前對於轟-20的需求並不那麼迫切,中國現階段的戰略目標還是維持第一島鏈內的軍事優勢,然後逐步將美軍在亞太地區失去威脅到中國的能力,在距離中國海岸線3000公里以內的區域,經過大幅度升級後的轟-6勉強還夠用,在攜帶空射型鷹擊-21飛彈的情況下,對美軍航母的威脅並不比轟-20弱多少。

轟-20最大的意義是增加了美軍的防守壓力,過去除了洲際彈道飛彈,中國還沒有其它武器能夠直接威脅到美國本土,一提到中美衝突,人們想到的都是美軍在中國家門口打仗,中國就算贏了,家門口也難免遭受破壞,而美國本土則安然無恙。一旦轟-20服役,解放軍就擁有了另一種能夠直接威脅到美國本體的手段,貿然發射洲際飛彈容易引起誤判,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戰略轟炸機則是一種更加穩妥的震懾手段。就像普京說的那樣:1000千次抗議,都不如戰略轟炸機扇動一次翅膀。將來轟-20一起飛,就輪到美國本土高度緊張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f5dcc39e229e79b194df5a36a66e91a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