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萬國博覽會上獲頭等大獎的中國寶塔,折射了什麼樣的中國風景

2024-07-02     上觀新聞

在交通旅行並不便利的年代,什麼樣的中國建築成為西方人眼中的「中國符號」?答案非寶塔莫屬。7月2日,上圖東館美術文獻館推出新展「西風塔影——托馬斯·阿羅姆版畫里的中國寶塔」,帶領讀者探尋西方書籍插圖文化中的中國寶塔風光。

新展「西風塔影——托馬斯·阿羅姆版畫里的中國寶塔」

展覽以19世紀托馬斯·阿羅姆鋼版畫中的寶塔元素為核心,輔以上圖館藏西文圖書與書籍銅版畫,圍繞17至19世紀中國寶塔在西方書籍文化中的形象流傳、景觀想像與藝術角色,分為「印畫奇旅」「中國瓷塔」「名勝之塔」「湖光映塔」「塔下田園」五個部分,多角度呈現在文化交互背景下,西方藝術里以中國寶塔為代表的中國印象。

上海圖書館徐家匯藏書樓有一件極富紀念意義的藏品《1915巴拿馬萬國賽珍會土山灣百塔圖獲贈頭等獎憑》。1912年,上海徐家匯土山灣孤兒工藝院的300多位孤兒在木工部主任、德國傳教士葛承亮(Aloysis Beck)的指導下,用近三年時間製作近百座寶塔、一個巨大的牌樓及一大批藝術品,用以參加1915年美國舊金山的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在博覽會上,中國寶塔獲得頭等大獎。

《1915巴拿馬萬國賽珍會土山灣百塔圖獲贈頭等獎憑》(部分)

土山灣孤兒工藝院的寶塔之所以吸引海外觀眾的目光,一方面是其工藝之美輪美奐;另一方面,寶塔是歐美觀眾眼中獨具審美情懷的中國意象。17世紀起,西方的外交官、傳教士、旅行家等陸續來華,記錄所見自然人文景觀。寶塔因其異域的建築樣式獲得青睞,其形象進入各式遊記、小說、瓷器與版畫插圖。18世紀,西方文化藝術中掀起「中國風」熱潮,寶塔作為中國風情的象徵,成為經典的視覺藝術元素。19世紀至20世紀初,「寶塔熱」雖有減退,但其形象已成永恆的東方記憶。

這份石印獎憑記錄了參展的82座等比例縮小仿真雕刻古塔的影像,其原型分布,東到浙江、江蘇,西至甘肅、四川,南臨廣東、雲南,北抵直隸、盛京,堪稱中國寶塔集萃。其中,上海龍華塔編號36號。

此次展覽中出現的名勝寶塔亦可在土山灣百塔圖中找到蹤影,如南京大報恩寺塔編號35號、浙江杭州雷峰塔編號21號、普陀山太子塔編號4號、江蘇鎮江金山塔編號43號。

《1915巴拿馬萬國賽珍會土山灣百塔圖獲贈頭等獎憑》(部分)

第一展區「印畫奇旅」由地形風景旅行插圖畫家、建築師托馬斯·阿羅姆(Thomas Allom,1804-1872)的藝術人生構成。「西風塔影」主要取材自19世紀阿羅姆為《中華帝國:古老的風光、建築和習俗》一書繪製的鋼版畫插圖。阿羅姆從未到過中國,他借鑑17世紀以來銅版畫的圖像風格與東方元素,在真實與想像間創作這部中國圖像的插圖百科全書。這套圖冊在近代西方頗有影響,被不斷引用、傳播,成為當時西方讀者心目中「中國印象」的原型。

第二展區的「中國瓷塔」取材自被西方人稱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塔。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塔始建於永樂十年(1412年),原是明成祖朱棣為報答父母明太祖朱元璋與孝慈高皇后馬氏的「罔極之恩」所建,亦是有確切記載的中國古代最高的建築之一。塔為八面九層,高78.2米,通體飾以琉璃。歐洲人將琉璃認成瓷,大報恩寺塔遂有「中國瓷塔」的美稱。此塔於1856年毀於太平天國,其形象可通過各式中外圖畫與土山灣孤兒工藝院所制的縮小仿真模型得以想像。

瓷塔(複製件)約翰·紐霍夫繪 銅版畫

南京大報恩寺塔(複製件)托馬斯·阿羅姆繪 鋼版畫

第三展區「名勝之塔」以托馬斯·阿羅姆筆下的中國名塔為主展品,與18世紀英國學院派畫家威廉·亞歷山大所繪同類場景或20世紀初對該塔的攝影插圖並置,進行圖像文獻間的「對話」。

第四展區「湖光映塔」則以來華西方人逐漸深入中國內陸的行旅路線為切入點,選取托馬斯·阿羅姆鋼版畫中與水道航線相關的塔景。對歐洲人而言,從澳門等港口進入中國之後,經過虎門,沿珠江水道便可見引航鎖水的高塔。中國寶塔是航道上的重要地標,在西人行旅中被一次次目擊,最終被一張張插圖定格成集體的地理記憶。

第四展區「湖光映塔」

第五展區「塔下田園」將視角移向阿羅姆版畫中不具名甚至虛構的寶塔形象。它們初看之下極不起眼,多為點景之用,以增加插圖的中國風情感。同時,它們也成為阿羅姆插圖及其讀者們想像中國人生產生活的「背景板」。

阿羅姆筆下的中國寶塔與建築、地理知識密不可分,在藝術的維度中,寶塔形象成為創作與想像的源泉,亦成為西方表達、傳播其所理解的中國文化的視覺載體。在文明互鑒與互解的意義上,不失為一份獨特的見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f551fba689092bc14049a4f6d9b295e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