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頂標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一本書像一艘船,帶領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生活的無限廣闊的海洋。」
專業閱讀,站在大師的肩膀上前行;專業寫作,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專業交往,站在集體肩膀上飛翔!——《新教育實驗》
沒有時間讀書怎麼辦?
原創|王 笛
王笛,澳門大學歷史系教授。文章選自王笛著《歷史的微聲》。
讀到這裡,或許有讀者會問這樣的問題:你哪裡有這麼多時間讀書呢?這個問題算是問到點子上了。我們每天的時間是限定的,除了吃飯、睡覺、做家務、工作、上下班,所剩時間就非常有限了。大家都有多讀書的願望,但是無奈時間不多啊!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其實我也糾結這個問題。在教學和科研之外,很少有其他時間讀與自己工作性質無直接關係的書,但是這個狀態在我眼睛出了問題以後發生了根本的改變。
2014年3月,那時我還在美國德克薩斯A&M大學當教授,我在上海出差的時候,右眼突然發生視網膜脫落,這是長期使用眼睛,但是不懂得保護眼睛的惡果。在中國和美國前後做過兩次手術,雖然視網膜修復了,但是右眼幾乎喪失了閱讀能力。其實從那個時候開始,閱讀和寫作基本上就靠左眼了,我成了「獨眼龍」,至少從閱讀這個角度來講。
在手術恢復期間,應該是儘量少用眼睛,但是那似乎又沒有可能,一方面要給學生上課,另一方面要寫作,可以說沒有一件事情是沒有眼睛可以辦成的。因此,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真是屋漏又遭連夜雨,正在這個時候,又收到了史丹福大學出版社審查一本書稿的邀請。雖然我可以以眼睛為藉口謝絕,但是我還是進行過一番考慮。出版社找到一位合適的評審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別是頂級大學出版社對書稿的要求甚高,所以對評審人的條件要求也非常嚴格,學識、資歷、對這個課題的權威程度,都是非常重要的考量。當然,過去在這個出版社出版過書的學者經常成為首先考慮的對象。我的兩部英文專著都是這個出版社出版的,過去合作非常愉快,很感謝這家出版社。而且這樣的頂級出版社的審稿請求,也是對一個學者學術和學識的認可。在學校和學術圈子裡,這類工作也被視為專業服務的一項重要指標。加上我對那部書稿涉及歷史的了解,也超過其他任何一位學者。所以考慮再三,還是同意了審稿邀請。
這裡也順便提一下,在美國(歐洲也是同樣)的學術出版,特別是大學出版社,書稿都必須經過嚴格的匿名評審。而在中國,這個非常有必要的制度卻仍然還沒有建立起來。這就是為什麼現在國內職稱評定都是重論文而輕專著,因為論文已經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評審機制,而專著卻沒有。我在許多年前便在關於學術規範的文章中呼籲建立學術出版的評審制度,但是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任何實質的改變。
根據醫生的說法,右眼視力不可能恢復,因此,我必須考慮,是為了保護好僅存的左眼,放棄學術的追求,從此「躺平」,還是不放棄,不認輸,繼續做自己願意做的事情?當然我的選擇是後者,因此在未來怎樣最有效地使用眼睛,就是擺在我面前的當務之急。
在當時眼睛手術後還沒有完全恢復的情況下,我決定採用聽書稿的辦法。哪知道,這個嘗試,竟然讓我的閱讀量有了一個質的飛躍,聽書成了我閱讀的主要形式。而且這個改變,使我的閱讀量數倍於過去。也就是說,視網膜脫落沒有影響到我的閱讀,反而促進了我讀更多的書。這正應了那句老話:「上帝為你關掉一扇門,就會為你開啟一扇窗」。
我當時用的是三星手機,下載了一個叫@Voice的朗讀軟體,我便從頭到尾聽完了那本英文書稿,在聽的過程中邊做筆記。這樣書聽完,審讀報告的草稿也就差不多形成了。我從這個初次實驗中嘗到了甜頭,便開始聽其他書。
需要說明的是,其實有聲書的存在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了,但是那個時候有聲讀物都是真人朗讀錄音。而有聲讀物幾乎都是那些大眾讀物或者暢銷書,不能適應我的學術閱讀的需要。那麼,通過這個手機應用,我得以聽許多word和pdf(掃描的pdf不行)文件格式的圖書。後來改用蘋果手機,蘋果手機本身帶有朗讀功能,所以存在手機的「圖書」應用的書都可以聽。後來,我在手機中又下載了Kindle和MOBIreader,更多的文件形式都可以朗讀了。
就這樣,雖然我每天的科研、教學、寫作、行政事務安排得很滿,還是能找到時間讀書。最近六七年來,無論多麼忙,我平均每天的讀書時間應該不少於兩個小時,手機成為我的讀書利器,通過手機自帶和下載的朗讀軟體,無論是什麼文件格式,pdf、txt、word、epub、mobi,都可以朗讀。這樣,從起床穿衣整理床鋪,到洗漱早餐,走路到辦公室,或者外出辦事購物,在家打掃衛生、做飯洗碗,或是飯後散步,我都可以聽書。如果有時候失眠睡不著覺,或者是醒太早但是又不想起床,就打開聽書功能,時間一點都不浪費。而且現在藍牙耳機的續航都可以幾十個小時,非常方便,聽書的時候也不會打擾旁人。
講一個關於我聽書的笑話:有一次我在聽《鄰人之妻》的時候睡著了,夢見在大庭廣眾之下,我的手機正在大聲播放書裡面的色情內容(這本書是寫美國性解放的非虛構作品),周圍的人都聽得到,都鄙視地看著我。我感覺他們都在對我進行道德的審判,想這個人看起來像知識分子,又一把年紀了,居然聽這些色情的東西。我感到非常難堪,手忙腳亂地想調小音量、關掉音量都不行,著急死了。猛一下醒來,耳機還戴在耳朵上,手機還在播放《鄰人之妻》。發現是南柯一夢,才放下心來。
讀書方法因人而異,每個人也因目的不同、習慣不同,而有不同方法。但是,我始終認為,無論是學者、學生還是一般讀者,閱讀範圍一定要超出自己的專業。我是一個歷史學家,但是我的閱讀範圍包括人類學、文學、社會學、政治學等,此外還大量閱讀各種虛構和非虛構的作品。我可以自信地說,只要我發現感興趣的書,幾乎都能找到並把它們讀完。在我的iPad和iPhone上,裝著各種專業和非專業的電子書,每次出差的旅途中,就是我閱讀的好時機。一年算下來,這個閱讀量是非常大的。最近些年,只要有朋友抱怨忙得沒有時間讀書,我就把這個方法熱情地推薦給他們。
回顧我自己的讀書生涯,就是一個逐漸走向世界的過程。先是立足於中國歷史,雖然對外部世界也感興趣,但主要還是關注中國的故事,中國的命運。在走出國門以後,眼界逐漸打開,但更多的是關心歐美的學術和文化以及社會,因為從中國進入到美國那個西方世界,要花很多年的時間去理解。到了澳門以後,澳門處於中西方的交匯處,在歷史上就是西方與中國文化經濟交流的橋樑,使我更關注全球化的問題。
在疫情暴發以後,讓我更多地去思考人類的命運。到底我們今天應該怎樣認識世界,認識人類,認識國與國的關係。我們經濟發展了,但是為什麼我們中國現在處於一個非常嚴峻的境地?
其實有的問題,如果我們能夠跳出國家和民族的思維模式,以世界和全球的眼光,對我們自己或許會有一個更清醒的認識。雖然世界在疫情的打擊之下,國與國之間的糾紛加劇,但是我仍然相信各國互相依靠,互相幫助,互相交流,才是走出疫情的根本出路。關起門來自娛自樂,那種所謂的一個是世界,一個是中國的想法是非常有害的,我們現在仍然需要擁抱世界。不僅僅是世界需要我們,我們也更需要世界。
來源|學人Scholar、守望新教育。以上文章選自《歷史的微聲》,王笛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22年10月出版。
楊絳:讀書好比串門兒
王餘光:為什麼要讀經典?
叔本華:比讀書更重要的是什麼?
朱永新:我為什麼連續20年呼籲設立國家閱讀節?——建議把9月28日孔子誕辰日設立為國家閱讀節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約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我唯願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夠安靜聆聽別的生命也使別的生命願意安靜聆聽的純真,此中的快樂遠非浮華功名可比。——周國平
《麥田裡的守望者》有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陳東強
守望新教育: 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有緣的教育夢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實驗, 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新在何處? 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續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