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奪瀘定橋戰役中,為何敵軍沒有炸鐵索,是故意放水還是令有隱情

2023-05-23     醉輕弦V

原標題:飛奪瀘定橋戰役中,為何敵軍沒有炸鐵索,是故意放水還是令有隱情

我們都知道毛主席有一首《七律·長征》,其中有一句是這麼說的:「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鎖寒」,說的是1935年紅軍飛奪瀘定橋的偉大勝利。

飛奪瀘定橋對於中央紅軍而言,可謂是一場關乎生死存亡的戰鬥,蔣介石一路圍追堵截,痴心妄想把大渡河天險作為戰勝紅軍的最後戰場。

但是毛主席早就預言,紅軍不會成為第二個石達開,蔣介石就是在做黃粱美夢。

回想起那場戰鬥,每一位中國人都會感到無比的雄渾、悲壯,不過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產生過這樣一個疑問,當年敵人為了阻擋紅軍把鐵索橋的木板都抽走了,最後我們英勇的紅軍突擊先遣隊,順著鐵所攀緣前進,後續部隊則跟上鋪設橋板,最後打到了對岸,完成了奇蹟般的勝利。

可是問題來了,如果敵人在戰鬥之前或者在戰鬥進行的過程中,把對岸的鐵索全部炸斷,我們不就前功盡棄了嗎,按照當時的情況,如果鐵索被全部炸斷,中央紅軍的主力是很難通過渡江作戰取得勝利的。

第一、泅水斷不可能,水太急也太冷,輜重槍炮更是無法通過,第二、沒有船隻,第三、難以組織起有效的進攻。

而且敵人是居高臨下,完全處於優勢的作戰地位,難道說當時的敵人腦子太笨,就想不到炸斷鐵鎖這個辦法嗎?

這當然是不可能的,要知道當時負責阻擊紅軍的敵人是劉文輝的川軍軍閥,劉文輝能夠在西康立足並主政長達十年之久,能征善戰是必不可少的條件。

歷史上的劉文輝可謂是神通廣大,人稱「西康王」,他和他的侄子劉湘都是當時西南叱吒風雲的軍事將領,換句話說,我們能想得到的東西,劉文輝不可能想不到,然而為什麼當初他不選擇炸斷鐵索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有必要把當時的歷史背景簡單勾勒一下,1935年的中國軍事力量主要分為三個部分:首先是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隊伍以及各個革命根據地和蘇維埃地區的紅色隊伍,包括各地的游擊隊、武工隊、民兵等等,此外就是蔣介石的國民黨軍,其中包括蔣介石的中央嫡系部隊和原來的各大軍閥的正規軍。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蔣介石掌握的除了國軍的正規軍,還有一些地方軍閥的部隊,這些地方軍閥雖然名義上也歸蔣介石調配,但實際上是各自打著自己的小算盤。

當時的川軍軍閥劉文輝的部隊顯然就是屬於這種情況,對於劉文輝而言,有自己的兵才有話語權,否則就啥也不是,一方面要聽命於蔣介石,但更重要的方面是要保存好自己的實力。

劉文輝是個聰明的人,在圍追堵截紅軍這件事情上,他有自己的小心思,不願意炸斷鐵索就是他最大的小心思。

首先一點、不炸斷鐵索反映了劉文輝內心的激烈矛盾,他既不願意和紅軍死磕到底,又希望能夠憑藉自己的力量迅速的消滅紅軍,因此他必須要做兩手準備,要麼儘快的戰勝紅軍,要麼儘快的讓紅軍離開,如果和紅軍兩敗俱傷,最後漁翁得利的一定是蔣介石,這一點劉文輝是絕對不願意看到的。

劉文輝想的是希望紅軍能夠儘快的離開西康地區,因為一旦紅軍被困在大渡河,最後傷害的除了紅軍的軍事力量,跟著倒霉的一定是他劉文輝。

在軍閥混戰的年代,劉文輝屬於失意者,最後無奈選擇了西康作為大本營,一旦紅軍主力被圍困在西康,蔣介石一定會派遣主力部隊前來參戰,這無異於是引狼入室。

蔣介石的中央軍一旦戰勝了紅軍,下一個目標很難保證就不是他劉文輝,對此劉文輝一定是心知肚明。

劉文輝的如意算盤是,留下13根鐵索,相當於是仍然給紅軍留下了一道鬼門關,他當初一定不敢相信紅軍能夠順利渡江。

而如果一旦情況有變,比如蔣介石的國軍加入,橋是可以修復的,從而為他自己也留下一條後路,否則紅軍沒被困死大渡河,他自己也會成為大渡河的犧牲品。

事實最後和劉文輝設想的當然不太一樣,我紅軍22名英勇的戰士居然渡河成功,最後紅軍主力順利通過了大渡河。

從戰鬥本身而言劉文輝是敗了,但是從長遠而言他為自己留好了後路,至少他西康王的地位是保住了,他的實力也基本得以保存。

也許有人會說,這算是劉文輝網開一面嗎?當然不是,做為軍閥的劉文輝只不過是為自己考慮罷了。

當然啦,說了這麼多也許有人還是會有疑問,那蔣介石也不是傻子,難道蔣介石就不會下令強迫劉文輝炸橋嗎?設想如果蔣介石真的下令,那麼劉文輝總不能以保存實力為理由拒絕付出命令吧?

這個問題確實問得很好,不過我相信劉文輝一定早有辦法應對,事實上大渡河的鐵索橋劉文輝不能炸,他也一定捨不得炸。

對於軍閥而言,軍事實力固然是最重要的生存砝碼,但是經濟實力也必不可少,大渡河的鐵索橋是連接西康和四川的重要經貿通道,如果炸斷相當於是切斷了商貿往來的財路,劉文輝斷然是捨不得的。

這還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這座橋如果被徹底炸毀,修復的成本和代價也是他劉文輝無法承擔的。

這裡有一個數據,紅軍成功過橋之後,為了阻攔國軍大部隊的追兵炸了四根鐵索,就是這四根鐵索最後都花了劉文輝好幾萬大洋才得以修復。

所以如果蔣介石非逼著他炸橋,他一定會慘兮兮地以西康百姓的利益為擋箭牌,又或者會以天價的維修費為理由,拒絕蔣介石的命令,老蔣是個聰明人,應該會給西康王或者說名義上給西康的百姓一點面子。

歷史有時候就是這樣,一個歷史結果總是方方面面的條件促成的,歷史中的人物往往也有其複雜性,忽略了歷史的錯綜複雜性就看不透歷史留給我們的啟示和教育。

比如我們再看看這個劉文輝,雖然當年他阻擊了紅軍,是紅軍的敵人,但是1949年的12月9日,正是他率部起義,最後西康得以解放。

1955年,劉文輝被授予一級解放勳章,後來他還擔任了西南軍政委員會的副主席、四川省政協的副主席和國家林業部的部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f0d5673b5f6c68ed0533bb86ec39af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