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做好父母
父母成長營敘事環節總是有不少父母和孩子主動講述彼此的故事,希望從中得到一些幫助和支持,同時有的父母或者孩子在敘事的同時也是自我反思的過程,從而達到療愈的目的。
某重點中學一名品學兼優的中學生趙陽,有著自己不為他人了解的煩惱。他痛苦地說:
「我現在在家裡扮演著一個「沉默者』的角色。因為我如果不同意爸媽的意見,開口爭辯,他們就會說『你才多大?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或者是『我們是過來人,難道還不如你明白』之類的話。既然他們認為只有過來人』說的話才正確,我想我也就沒有任何發表不同意見的資格了。慢慢地,我不再想和家長交流,有什麼都憋在心裡,感覺越來越壓抑了。
趙陽同學的情況在家庭生活中很常見,但幸好的是趙陽的自控能力還算不錯,沒有讓在家受的委屈延伸到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還保持著他的品學兼優。其他孩子就不見得能做得這麼好了。趙陽選擇了沉默,他的父母再也不會從他嘴裡聽到反對的意見了,但,這是教育的勝利還是教育的悲劇?
你家裡有沒有沉默的兒子或者女兒,今天的專欄就來聊聊這個話題,希望給你一些建議作參考!
在這個世界上,只要是人,就有發表自己意見的權利,如果利用家長的權威優勢剝奪孩子表達的人,絕不是一個合格的家長。
因為學歷及自身修養的關係,很多父母並不具備客觀科學地分析問題與看待人生的能力,他們的一些見解幾乎都源自於個人生活的積累,往往更適用於自己生活的小圈子,盲目性很大,自以為是的成分也很多。
換句話說,許多父母的見解根本就不具備權威性和指導性。
很多家長從沒有進行過教育方面的專門訓練的同時,他們不願意也很少想到去尋找教育所需要的專門知識,卻又都認為自己是這方面的權威,認為自己的孩子總是要聽自己的話,這是一個可怕的現實。
孩子的閱歷少,對很多事物的見解當然不如父母看問題的全面性,但這並不等於說孩子就沒有發言權。
你不讓他說話,那你怎麼會知道他的意見中有哪些是可取的、哪些是不可取的呢?從而,你又怎麼能針對他發表的意見中的不足之處加以引導或啟發呢?
退一萬步講,即便孩子發表的意見是錯的,家長也應該和風細雨地與孩子共同探討,而不是蠻橫地斷然否決,因為訓斥人往往會帶來一連串惡果。
人在受到訓斥後都會對批評者產生一種憎恨和冷淡的牴觸情緒。如果一味訓斥孩子,事後不聞不問,或再指責他幾句:「你這孩子怎麼聽不得一點批評的話?」尤其是對孩子使用一些帶有人格侮辱色彩的語言,如:「給我滾!」「再也不想見你了!」等等。這如同火上澆油,孩子的牴觸情緒會逐漸加重,更不可能去親近父母。
如果你不希望得到一個沉默的孩子,那麼以下建議或者理念值得你仔細思考一下:
1.孩子最需要的是尊重
在一個一切都是大人說了算的家庭里,孩子的地位無疑是最卑微的。孩子既然覺得沒受到父母的尊重,當然不會採取合作的態度。
要改變這個局面,只有父母首先改變自己的專制方式,給孩子充分的尊重,認真地傾聽孩子的表達,並且給予適當有力的回應。
2.創造開明的家庭民主氣氛
家長要創造開明的家庭民主氣氛,與孩子直接討論問題,讓孩子儘可能多地發表意見,重視孩子的每一個提問。
在我們家裡,即使孩子很小,只要他有了自我的表達能力,就會用商量的口吻決策家裡和孩子有關的事情,每周也都會召開一些家庭會議,充分地表達,互相的理解,效果非常好。
3.引導孩子說說自己
孩子不願意和父母交流,甚至不願意和父母在一起,很大原因是父母對他的任何事情都要干預,如果無意中說出了讓父母不滿的話,肯定會招致嚴厲的批評和干預,在這種情形下,誰都會採取不說話的方式,這樣對於自己是最安全的。
所以,父母應該讓孩子說說自己,即使孩子說出的事情父母也許難以接受,父母也要耐心傾聽,如果發表意見最好也是說正面意見,讓交流有一個良好的開端。
4,要讓孩子知道負責任就是獨立承擔
盧梭認為:「兒童所受到的懲罰,只應是他的過失所招來的自然後果。」這就是盧梭的自然懲罰法則,是世界教育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許多沉默的孩子本質上就是把責任都推給大人,反正都是大人做主,自己不需要動腦筋,也就無需承擔責任,不會受到懲罰,這個結果是很糟糕的。而前面民主家庭氛圍里的孩子,從小知道獨立承擔責任,你可以盡情地表達,同時必須獨立承擔責任,這是一個相輔相成的結果。
孩子擁有表達權利,並不是無法無天的胡說八道,例如某個孩子很任性,動不動就摔東西、罵人來表示自己的「抗議」。父母必須更是「強硬」的對待,宣布一個月之內不再給他買新玩具和書,一個月後若他還沒有改正的行為則繼續延長懲罰時間。
沉默的孩子是可怕的,因為父母無法了解孩子的心理過程,容易出現極端的行為,孩子只有知道責任所在,可以獨立承擔,在一個民主平等的家庭教育氛圍裡面,孩子會成長的更為順利,他們會開朗、表達有禮有節、也知道責任感,這些都是可見的變化。
您對這個話題還有什麼觀點,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