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3位八路軍幹部帶領2000人投靠湯恩伯,他們的結局如何?

2023-06-14     奇趣談史

原標題:1940年,3位八路軍幹部帶領2000人投靠湯恩伯,他們的結局如何?

革命歲月中,有人堅定信念,不論上級將他安排到哪個崗位上,他也會積極完成任務,沒有一絲怨言。卻也有人只看重眼前利益,只要上級一不合他心意,他們就會陷入搖擺之中,最後甚至不惜背叛組織,給部隊和人民帶來極大的損失。

耿蘊齋、吳信容、劉子仁三人就屬於後者,他們本是八路軍幹部,有著光明的未來,但在1940年,這三人卻為了利益,帶領2000人投靠了反共將領湯恩伯。

那麼,這三人為何要投靠敵黨?中間發生過什麼事情?他們的結局又是怎樣的呢?

一、三人簡介

耿蘊齋:

耿蘊齋原名叫做耿玉璞,出生於1897年,是安徽蕭縣黃口區孫廟鄉孫廟村人。

耿家是當地地主,家中有權有勢,因此耿蘊齋很幸運地,在那段苦難歲月中,得到了前往學堂讀書深造的機會。

他也確實有些才能,一路以還算不錯的成績,考上了江蘇省第七師範。從學校畢業後,又當上了小學、師範教員。

1926年,耿蘊齋加入了國民黨,1928年,加入共產黨。然而,在1929年,他又改變信念,選擇脫離共產黨。

1932年,耿蘊齋得到了國民黨的看重,當上了第四區區長、第三區區長。在這些崗位中,他一干就是好幾年。

這時的他,還是有些血性的,1936年,當他得知了蔣介石的消極抗日政策後,立刻就對此事,發表了一番反蔣言論。

雖然這些言論,導致他被國民黨革了職,但他那種無畏的姿態,讓他贏得了無數人的尊敬。

抗日戰爭全面打響後,耿蘊齋聽從革命號召,開始積極為抗日奔走呼號,發動有志青年投身抗戰事業中,並在此時又一次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37年,他再次當上了蕭縣第三區區長。1938年,日本鬼子對蕭縣發動攻勢,由於雙方戰鬥力差距過大,日軍迅速占領了蕭縣。耿蘊齋不想當亡國奴,也不忍心蕭縣人民就此被日軍壓迫,於是便藉助自己的號召力,在附近拉起了一支百餘人的隊伍,投入到抗日之中。

同年6月,耿蘊齋帶領部隊來到微山湖整頓,他將部隊名改為「湖西人民抗日義勇隊第二總隊第十五大隊」,與十六大隊以及第十七大隊會師後,他當上了部隊的總指揮。

他畢竟讀過幾年書,又在領導者的崗位上,呆過幾年,因此,在他的帶領下,這支部隊也如願地越做越強。

1939年,耿蘊齋當上了湖西人民抗日義勇隊二總隊總隊長,行軍至隴海鐵路以南,與新四軍相互配合,一同消滅日本鬼子,為開闢豫皖蘇抗日根據地作出了巨大貢獻。

這年9月,他帶領一警衛連返回蕭縣,被中央任命為新四軍六支隊第三總隊總隊長。1940年,升任蕭縣抗敵總隊總隊長。後來他的部隊被整編為八路軍第四縱隊特務團,他本人被調離部隊,當上了豫皖蘇邊區保安司令部司令。

司令是個很高的位置,如果他繼續跟著組織前進,不出意外,將來必定能成就一番非凡大業。

吳信容:

吳信容出生於1910年,是安徽蕭縣龍城區業莊鄉吳八莊人。

1929年,他當上了蕭縣六區聯防團團長。 蕭縣被日軍攻陷後,吳信容不甘心故土就這麼被日本鬼子所霸占,於是毅然決然地將六區有志青年組織起來,建立了一支抗日自衛隊。他就任隊伍中隊長一職,帶領屬下對縣維持會(日軍扶持的偽政權)發動攻勢。

在那之後,湖西人民抗日義勇隊第二總隊第二十大隊組建完成,他又當上了這支部隊的大隊長。

吳信容的隊伍雖然不算強勁,卻擁有強大的勇氣,他們秉持抗日救亡決心,秘密潛入敵營,活捉了漢奸縱衍棻(fēn),並將他迅速處決。除此之外,戰士們還經常設法伏擊日軍,擾亂敵人的行動。

然而小團體的力量,終究做不成多少大事,為了能發展得更順利,吳信容帶著部隊,加入了八路軍。從那時開始,他的部隊被整編到八路軍四縱隊,他本人當上了六旅副旅長兼十八團團長。

劉子仁:

劉子仁出生於1900年,是河南永城人。1922年,他進入到愛國將領馮玉祥的西北軍中當兵。

劉子仁的本事,不算太強,因此,在馮玉祥那裡,他並未得到重用。劉子仁不甘心於此,於是,到了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打響後,他果斷從國民黨那邊辭了官,回到老家永城縣,準備另起爐灶。

經過這麼些年在馮玉祥部隊的歷練,他還是掌握了一些帶兵技巧的,於是,沒多久,他就在永城縣拉起了一支大概有幾百人的隊伍。他自封自己是大隊長,帶領部隊投入到抗戰中。

1938年5月,這支部隊被改編為湖西人民義勇軍第2總隊29大隊,他本人當上了大隊的副大隊長。

1939年8月,他也選擇帶領部隊投靠共產黨,他手下的部隊被編入新四軍,組織將他任命為新四軍游擊支隊1總隊副總隊長兼1團團長。

1940年,他被調任為八路軍第4縱隊6旅17團團長兼夏邑縣縣長。

從上述事跡中,我們不難看出,耿蘊齋和吳信容是老鄉。他們還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的部隊都是自己帶出來的子弟兵。常年獨自帶隊,讓他們對自己麾下的戰士,有很強的控制欲。 如同反動軍閥一般,他們兩人也將部隊當成了自己的附屬品,這也是兩人之所以投敵的一個重要誘因。

二、策劃叛亂

1940年8月,耿蘊齋被調離原部隊,就任豫皖蘇邊區保安司令部司令。

組織之所以作出這樣的決定,是希望他能在邊區,利用自己的才能,壯大邊區的力量。再加上局勢緊張,因此,上級將他麾下的兩個團,編入了八路軍第四縱隊特務團,讓他帶著400人前往邊區開展工作。

這是一個很正常的調動,只要他好好乾,必定能更得上級重視。然而耿蘊齋眼中卻只看見了自己被調離原部隊,這一件事情,完全沒注意到組織的良苦用心。於是,在接到任命後,他認為組織這是在對他明升暗調,心中非常不滿。

而吳信容此刻也是怨念滿滿,當時六旅旅長譚友林被調到延安學習,吳信容本以為,自己會接替譚友林,當上六旅旅長一職,卻沒想到突然來了個老紅軍饒子健,接任了旅長這個位置。

就這樣,同是老鄉,又同樣對組織產生了不滿的兩個人,經常湊在一起喝酒,談論這些事情。在他們說這些事情時,與他們關係不錯的劉子仁就坐在旁邊聽著,時不時插上一兩句話。

越是談論,耿蘊齋和吳信容就越是認為自己被中央所忽視,就越感覺委屈。再加上當時國共兩黨雖說是正處於合作階段,但國民黨卻還在不停給我方使絆子。

這年的下半旬,蔣介石發動了第二次反共戰爭,國民黨湯恩伯第三十一集團軍受命對豫皖蘇邊區發動攻勢,在蘇區旁邊的兩個國民黨部隊,也蠢蠢欲動,妄圖殲滅華東地區的新四軍。

在這種情況下,耿蘊齋不免產生了投敵之心,他有些小聰明,知道自己一個人去那邊,必定是不會受重視,於是,他就打起了吳信容和劉子仁的主意。

耿蘊齋照舊約吳信容和劉子仁喝酒,酒過三巡,他再次同吳、劉二人吐露自己對組織的不滿。

他的話語,很快就引起了吳信容的共鳴,他也開始發起了牢騷。而劉子仁就坐在旁邊,假惺惺地勸他們不要說胡話。

這樣的情況,不出耿蘊齋的預料,他已經看出了這兩人,也有一些反動之心,於是他借著酒意,說道:「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我們不待著這裡受委屈了,我們手上有些權力,不妨去投靠湯恩伯!」

湯恩伯

吳信容,起初被他的話語嚇了一跳,可很快,心中對權勢的渴望,又讓他漸漸轉變了立場。而劉子仁在此時,也慢慢表露出了自己的立場。

就這樣,一次叛亂事件,即將開始。

在他們計劃叛亂之時,劉子仁還好,長時間處於爾虞我詐之中,讓他能輕鬆隱藏起自己的情緒。但吳信容和耿蘊齋就不一樣了,決定了要投敵後,兩人便終日待在一起,嘀嘀咕咕個不停。他們發展的親信,也和他們一樣,不斷流露出反動跡象。

他們的這副模樣,傻子都知道,他們必定另有圖謀。

其實他們的這種情況,組織早就有所預料。在此之前,所有加入進來成分較為複雜的隊伍,都會經過一番整頓,但由於當前局勢過於緊急,黨組織就沒有來得及對吳、劉的部隊,進行整頓。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上級一直又在注意他們的動向。

有一些領導人曾表示過,希望能收回他們對部隊的控制權,但負責人彭雪楓卻對他們抱有很大的信任,他曾表示,希望寧願戰士們流血,也不希望他們流淚,於是部隊就沒有收回吳、劉兩人的兵權。

甚至在了解到耿、吳二人有反動傾向時,組織也沒有將他們立即抓捕,而是就大局著想,選擇執行先教育再懲罰的策略,讓六旅政委兼保安司令部政委吳芝圃先去給兩人做做思想工作,要是兩人實在冥頑不靈的話,再讓劉子仁逮捕他們。

然而,令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劉子仁這位平日裡看起來忠厚老實,並且沒有展現過反動跡象的將領,實際上早就和國民黨反動派有了聯繫。

於是,當上級交代他要配合吳芝圃,處置耿、吳問題時,他面上說著會立即執行,實際上,卻早已將這件事告訴了他們。

12月10日,吳芝圃一行人來到17團駐地附近的東曹莊。當晚,他計劃以劉子仁的名義,請耿蘊齋和吳信容在兩天後,到17團駐地吃飯。 在那場飯局中,吳芝圃會給他們做思想工作,要是行不通,劉子仁的人,就會立刻衝進來,將他們抓住。

可是,劉子仁在應約給耿蘊齋和吳信容發放請柬的同時,還暗自給他們送去了一份密信,信中大意是:到時以舉杯為號,發動叛變,千萬不能莽撞行事。

在這之後,劉子仁又害怕17團中,那些受過組織培訓的紅色幹部,會對自己的「大業」不利,於是在12月11日,將團內所有他認為可能會破壞自己行動的幹部都給抓了起來,他們當中,有團政委蔡永、團政治處主任糜雲輝等。

蔡永

12月12日,吳芝圃按原定計劃來到17團駐地,參加飯局。在飯局上,他誠懇地對耿蘊齋和吳信容述說了黨組織的進步方針,勸他們不要多想,並告誡他們叛徒是沒有好下場的。

卻沒想到耿蘊齋和吳信容聽完他的話,突然詭異地大笑起來,他們隨後便舉起了酒杯。

正當吳芝圃還在納悶他們為何會有這種反應時,外面突然闖進幾個士兵,將他抓了起來。

由於吳芝圃的聲望過大,三位叛徒並不敢處置他,而是讓他擇機返回組織。

但其他那些被抓住的幹部,就沒有這麼幸運了。他們一直被關押著,始終看不到耿、吳、劉三人有想放過他們的跡象。諸位幹部不甘心就這麼被叛徒俘獲,同時也害怕之後會被當做「禮物」,獻給國民黨。

於是,在政治委員蔡永的組織下,遭到關押的幹部,決定使用武力,向外逃脫。

他們趁著一位警衛班長走進關押地點時,迅速奪過他的槍枝,之後又去搶機槍,領導幹部帶頭,往外面衝刺。

這次行動,體現出了戰士們的錚錚鐵骨,以及對黨組織的忠誠。然而,他們付出的代價卻是慘烈的,團政治處主任糜雲輝、組織股長蓋卓如、17團副團長周大燦盡數犧牲,只有蔡永以及其餘11位同志,重傷後逃過了叛徒們的追捕,並在當地百姓的幫助下,成功返回部隊。

這場惡性事件發生後,豫皖蘇邊區的領導同志,都十分心痛,但為了大局著想,他們還是決定再給那些沒多大罪孽的士兵,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為此,他們提出了「拉耿打劉」計劃。

可是17團中的大部隊士兵,都是蕭縣人,在劉子仁的統領下,這支部隊既有迫擊炮,又有重機槍,且彈藥儲備量充足,於是,上級組織了幾次行動,除了突襲十七團特務連取得了一些戰果外,其餘一無所獲。

彭雪楓對這起事變感到非常自責,他認為自己確實早該將吳、劉二人的兵權卸下,等到兩位將領表現出對組織的忠心,並且部隊經過整頓後,再計劃著還給他們。

時任第四縱隊參謀長的張震將軍,也就此事發表過自己的意見,他表示: 「這是一起嚴重的政治事件,教訓沉重,從此,永城、蕭縣、夏邑地區均為叛軍所盤踞,豫皖蘇邊區形勢迅速惡化,使我們失去了鞏固的後方。」

張震

三、叛徒下場

三位叛徒之所以背叛我黨,無外乎就是想登上更高的位置,獲得更多的利益,然而,等他們真正投靠敵黨之後,卻發現事情並未按照他們想像中的那樣發展。

1941年,湯恩伯召見了這三位叛徒,在一番「親切」的慰問後,讓他們當上了「高官」——耿蘊齋被任命為蘇魯豫皖邊區挺進游擊支隊第一縱隊少將司令,劉子仁任職一縱隊副司令兼二支隊支隊長,吳信容就任三支隊隊長。

他們的職位看起來重要,實際上,卻如同空中樓閣一般,一推就倒。

在抗日戰爭越髮膠著之際,耿蘊齋被調到蘇魯豫皖邊區,擔任游擊副總指揮。 他起先嫌棄我黨給予他的司令員一職,是個閒職,但他鬧了這麼久,去到國民黨陣營之後,卻成為了一個真正的閒散人士,一點權力都沒有。

有趣的是,解放戰爭到了後期,他見勢不妙,又跑回我方陣營,表示自己已經有了悔過之心,希望組織能再給他一次機會。 由於他悔過得還算早,而且也沒有做出什麼傷天害理的事,諸位領導人商議過後,最終還是沒有處置他。

不僅如此,領導人還允許耿的子女,進入部隊,為組織效勞。他的子女也挺爭氣,進入部隊後,都有所成就。

只是在建國後的一次鎮反運動中,耿蘊齋遭到過我黨逮捕。當然,黨組織並非鐵血無情的組織,待眾人查明真相後,他又被放了回去。

不過耿蘊齋的身體不算太好,在後來的歲月中,即便沒遭到我黨的懲罰,也沒活多少年。他在1962年,因病離開了人世。

相較他而言,吳信容要倒霉得多。他還沒來得及等到國共兩黨最後的結局,就在1942年病死了。

在他去世後,他的部隊,被交給其弟弟吳信元接管。吳信元比他哥哥清醒一些,在1944年,吳信元看清局勢,選擇率部起義,回到革命隊伍中。

三人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當屬劉子仁了。

他的這種印象深刻,並不是因為他在後來登上了怎樣的高位,而是因為他在後面投靠了偽軍,成為了漢奸。

由於他和耿蘊齋以及吳信容一樣,不被國民黨所重視,於是,到了1944年,他再次為了利益,背叛了組織,甚至還沒有一絲廉恥地投靠了日本鬼子。

只是他投靠得有些晚了,這時的日本鬼子,雖說還在叫囂著要統治中國,實際上,他們的勢力已經日薄西山了。

當然,這種情況也沒有對劉子仁造成困擾,日本鬼子投降後,他又立刻如牆頭草一般,給國民黨發了份投名狀,並帶領部隊再次加入國民黨。

由於他帶來的偽軍比較多,蔣介石一高興,還將他提拔成了國民黨軍新編54師師長,授予了他國軍少將軍銜。

然而,正義終究不會缺席,他這邊還在蹦躂著,卻沒有想到,國民黨的勢力,也很快就支撐不住了。

1949年,在人民解放軍的打擊下,國民黨勢力變得越發疲軟,為此,蔣介石決定帶領反動派們逃往台灣,試圖休養生息,等待東山再起的機會。

由於種種原因,劉子仁這位叛徒沒能得到前往台灣的機會,在1949年年底,迫於人民解放軍的強大威懾力,他再次帶領部隊,投靠了我方。

他畢竟曾經在我黨中擔任過重要領導,進入部隊沒多久,就有戰士識破了他的具體身份。

1951年,國家進行鎮反運動時,這位試圖矇混過關的叛徒被執法人員揪了出來。幾天後,經法院審判,他被處於死刑。

這就是這三位叛徒的最終下場,可以說,如果他們起初能夠老老實實地聽從組織號召,呆在原崗位上,為組織作貢獻,必定能等到組織重視他們的時候,並贏得自己想要的地位。可是為了一時的利益,他們選擇鑽空子,投靠敵黨,這也就讓他們從之前設定好的光明道路中,脫離了出來,最終只得到一個灰暗的結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ed9a4ec74fd0cb9464bdb6bbdfde462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