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年前的今天是1927年4月28日,這一天在黨的歷史上是一個令人哀痛的日子,中國革命的先驅李大釗先生在獄中被敵人殘忍殺害,年僅38歲。他的離世,對於中國革命是一個慘痛的損失。
李大釗
李大釗雖然去世了,但他留下了寶貴的革命遺產和精神財富,幾個子女都成長成才,尤其是長子李葆華,繼承了父親的遺志,為黨和人民貢獻了自己的一生。
李葆華1909年生於河北省樂亭縣大黑坨村,作為李大釗的長子,他從小就受到馬克思主義思想的薰陶,樹立了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1925年,年僅16歲的他便在父親的影響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並在當年年底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27年李大釗遇害後,李葆華在父親的好友、北大教授沈尹默的保護下免遭遇害,隨後在沈尹默的安排下,他化名「楊震」東渡日本留學,並進入日本東京高等師範學校學習。
青年李葆華
在日本學習期間,李葆華於1931年在東京加入中國共產黨,並任中共東京特別支部書記。「九一八事變」後,李葆華回國,在上海參加了上海留日學生會、上海民眾反日救國會、上海反帝大同盟等進步組織開展的反日愛國鬥爭。
1932年,李葆華奉命潛回北平,任中共北平門頭溝區支部書記,後歷任中共河北省委京東特委宣傳部部長、中共京東特委書記,領導人民群眾展開了艱苦卓絕的對敵鬥爭。
1936年,27歲的李葆華任北平市委書記,是中共歷史上最年輕的北平市委書記。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上,他又被當選為最年輕的中央候補委員。
1949年,李葆華(左)與葉劍英(右)在北平
新中國成立後,李葆華被任命為水利部黨組書記、第一副部長,和水利部部長傅作義搭班子。這是毛主席和周總理親自選定的。因為他們認為李葆華謙虛溫和、掌握政策好、工作細緻踏實、善於團結同志,而且他才40歲,正是年富力強,一定能和傅作義合作好。
李葆華也確實不負所托,他比傅作義小14歲,平時尊稱傅為「仁兄」,他這位「賢弟」則盡力多做些艱苦細緻的協調工作,既不架空傅部長,也堅持自己的觀點和立場,決定大事前他總是和傅作義先商量好,再拿到部辦公會上議定,對名利雙收的事,他卻經常於讓。
傅作義
因為李葆華務實謙虛的作風,傅作義和他帶來的5位舊部親隨官員受到感染,很快適應了部里的工作,發揮了應有作用。
1951年初春,為了治理淮河,李葆華和傅作義專門親自到現地考察了半個多月,當時地上都是崎嶇的泥土路,他們便攜手而行,警衛人員則租了幾條毛驢駝書籍和行李。
他們沿著崎嶇沙石羊腸小道,邊爬山邊查看地形,此時傅作義已年近花甲,身體發福,不時氣喘吁吁,汗滴不斷。李葆華不忍心,便讓他先坐毛驢歇歇,可是傅作義卻拄著竹杖笑哈哈地說:「我能堅持,慢慢爬就是了,小毛驢也很可憐,我這麼重,它受得了嗎?」他們和隨行人員都哈哈大笑起來。
回到北京一個禮拜後,李葆華和傅作義就起草了一份有根有據的調查報告,他們提出了「蓄泄兼籌」的治理方針,也就是做到雨季能蓄水,旱季能放流灌溉,報告送到了國務院後,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肯定和批准,並迅速得到了落實。
1957年,傅作義在山西考察時突發心臟病,不得不離職休養,部里的工作全部壓在了李葆華一個人身上,但他堅持以前的工作作風,團結同志,為共和國的水利事業埋頭苦幹了12個年頭。
1961年,李葆華調任中共中央華東局第三書記,並在次年兼任了安徽省委第一書記。他到任以後,首先平反冤假錯案,積極落實黨的政策,極大地調動了廣大幹部群眾的積極性。
而且李葆華在農業上開放了集貿市場,允許農民在完成徵購後將糧食帶到市場上銷售,並親自撤掉了省界上的邊檢站,讓物資能夠自由流通。他的這些舉動在當時是有政治風險的,但他還是堅持做了,他的這些舉動使得安徽的形勢迅速得到了好轉。
李葆華主持安徽工作四年半,團結帶領省委一班人,腳踏實地,深入基層,聯繫群眾,掌握政策,勤奮工作,使安徽各項事業均較快恢復和發展,蕭條景象一掃而空。從1963年到1965年,安徽農業總產值年平均增長15.1%,輕工業總產值年平均增長17.3%,重工業總產值年平均增長12.5%。人心振奮,政通人和,百業興旺,市場繁榮,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安徽的老百姓紛紛稱李葆華為「李青天」。
「文革」爆發後,李葆華也受到了衝擊和迫害,儘管受了不少委屈,但他卻得到了安徽的廣大幹部群眾的同情。李葆華的妻子田映萱被關在安徽醫學院時,食堂師傅給她打飯時總會多打一些,並安慰她說:「心放寬些,斗歸斗,吃飯歸吃飯。」
李葆華的保姆在他遭難時,堅決不肯離他而去,她經常會買水果給關押的李葆華送去,售貨員知道她的身份以後,都會高興地說:「是葆華書記家的啊,跟我到倉庫去,給你挑點好的!」
1973年,李葆華終於恢復了工作,擔任中共貴州省委第二書記、貴州省革委會副主任,上級關於工作徵求他的意見時,他說了八個字:「服從組織,沒有意見。」
貴州是「文革」在西南的重災區,暴力事件頻發,李葆華到貴州後,一抓穩定農村,二抓穩定學校,三抓恢復生產,很快控制住了局面。
「文革」結束後,李葆華進入中央黨校學習,1978年元旦前一天,財政部部長張勁夫前來徵求他到中國人民銀行工作的意見,他以前從來沒有從事過金融方面的工作,但他的回答依然是那八個字:「服從組織,沒有意見。」
1978年1月15日,69歲的李葆華正式被任命為中國人民銀行行長、黨組書記,他開始正式推動我國金融體制的改革。在他的推進下,我國專業銀行從人民銀行里分離出來,並恢復了國內保險業務,重新建立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各地還相繼組建了信託投資公司和城市信用合作社,出現了金融機構多元化和金融業務多樣化的局面。
李葆華還非常重視培養金融人才,在他的籌划下,1981年,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金融研究所研究生部在北京海淀五道口成立。40年來,這裡培養出了無數的金融人才,「五道口」也因此被譽為我國金融管理幹部的「搖籃」。
1982年,李葆華退居二線,當選為第十二屆、十三屆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退休後的李葆華
李葆華對於子女的教育也非常嚴厲,在他的嚴格要求下,幾個子女都成長成才,兒子李青和李宏塔都官至副部級,而且遺傳了他良好的家風,是有名的清官,他們清正廉潔的事跡,經常被媒體報道。
李宏塔
2005年2月19日,李葆華於北京逝世,享年96歲。他去世後,原中央軍委秘書長伍雲甫送上了一副輓聯:榮辱不驚,無私奉獻;清正廉潔,後人典範。
有記者問李宏塔:「你父親給你們留下了多少遺產?」李宏塔說:「我們不需要什麼遺產,李大釗的子孫有精神遺產就夠了。」
李大釗的兒子是個很沉重的擔子,但李葆華當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