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年中朝關係惡化,危機是怎樣化解的?

2024-05-31     文史風雲

閱讀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1969年,一個消息震驚了中國人民。

朝鮮方面竟然集結大軍,朝著鴨綠江邊進發,看樣子,是要和中國開戰。

中朝兩國唇亡齒寒,有著多年的友誼,朝鮮為何突然對中國用兵,這場一觸即發的戰爭,又是怎樣化解的呢?

兩難抉擇

朝鮮當然不會無緣無故開戰,之所以突然囂張至此,離不開另一個國家的挑唆。

這個站在朝鮮身後的國家,便是早已和中國交惡的蘇聯。

由於地緣關係的制約,中蘇朝三國,彼此間的外交關係,長期以來都是互相影響的。

蘇聯想要向亞洲擴張,就必須重視和中朝等亞洲國家的關係。

但是,蘇聯拿出的外交姿態是不平等的,中蘇蜜月期,蘇聯便明里暗裡對我國內部事務插手,想要把新中國變成蘇聯安插在亞洲的棋子。

史達林

但中國絕不可能成為霸權主義的幫凶,也正是這種在政治上不可調解的分歧,使中蘇之間漸行漸遠,乃至於成為敵人。

中蘇關係崩盤之後,蘇聯便將中國視為稱霸亞洲的最大阻礙。

因此,蘇聯決定在亞洲扶持新的代言人,取代中國在亞洲的地位,以此來迂迴的達成向亞洲擴張的目的。

越南、朝鮮等亞洲國家,在蘇聯的外交優先級,由此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蘇聯尤其重視朝鮮,因為,朝鮮身處冷戰對抗的前沿,也處在制約中國的前沿。

蘇聯因此加大了對於朝鮮的援助。

僅1954到1957年間,蘇聯對於朝鮮的援助數額,就超過了十億盧布。

當然,不可忽略的是,身處困難之中的中國,也一直不遺餘力的援助著自己的鄰居。

1958年至1963年,中國為朝鮮承擔了29個工廠援建項目。

其中,1960年,我們還為朝鮮提供了4.2億貸款。

周總理在出訪朝鮮時還表示,這筆貸款並不急著還,即便推遲二十年,中國也沒有意見。

靠著中蘇兩個大國的援助,朝鮮在戰後短短几年內,奇蹟般的實現了工業化。

1960年,國際媒體報道時,將朝鮮稱之為「遠東經濟發展的一個奇蹟」。

然而,處於發展黃金期的朝鮮,卻在政治上面臨一個危險的選擇題。

當時,中蘇之間的矛盾幾乎已經公開化,雙方在許多政治決策上互不妥協,而這也就導致朝鮮被夾在了中間。

朝鮮的國力,雖然遠不能和中蘇兩國相比,但他偏偏有著極為重要的戰略位置。

所以,不管中蘇任何一方,都希望能夠爭取到朝鮮的支持。

對於朝鮮來說,他們本不想做這個選擇題。

因為,長期以來,靠著中蘇雙方的扶持,朝鮮的日子過得很好。

繼續維持著這種援助模式,才是對朝鮮最有利的。

所以在前期,朝鮮對於中蘇之間的矛盾,並不願意表明自己的態度。

但很顯然,中蘇之間的矛盾已經不可調和了。

權衡利弊

到了1964年,蘇聯新任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向朝鮮表明了態度,希望朝鮮能夠和蘇聯站在一邊,對抗中國。

對於金日成的猶豫,勃列日涅夫也只有一個政策,那就是開出更為優厚的條件。

蘇聯從領土和金錢兩個方面,對朝鮮展開了誘惑。

勃列日涅夫

蘇聯和朝鮮曾經秘密談判過,關於中國東北的歸屬問題。

東三省自然是中國的領土,可是,蘇聯對這塊富饒的土地虎視眈眈多年。

蘇聯也很明白,地處貧瘠的朝鮮,一旦有機會,也想要從中國這裡得到些什麼。

所以,蘇聯方面慷慨的表示,如果有一天,中國真的崩潰,那麼,蘇聯願意和朝鮮共同統治東北三省。

當然,這話是痴人說夢,任誰都知道,中國不可能輕易崩潰。

因此,除了這個空頭支票之外,勃列日涅夫又開出了一些實際的條件。

勃列日涅夫

那就是,針對朝鮮軍事、經濟等多個方面的援助。

甚至,勃列日涅夫還大手一揮,決定免去朝鮮之前在蘇聯的貸款。

蘇聯表示,願意與朝鮮結為永遠的盟友。

這個誘惑就太大了,當時的蘇聯,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連美國都感受到了重重的壓力。

弱小的朝鮮如果能夠長期依附於蘇聯,那今後的發展就不用愁了。

要知道,朝鮮的日子並不安定。

哪怕他們現在得到了發展的機會,卻仍要面臨內憂外患,南部的韓國、歐美諸國,都給朝鮮帶來了巨大的生存威脅。

金日成

當然,某些時候,作為鄰居的中國也會被朝鮮視作威脅。

所以,此刻金日成天真的相信,蘇聯真的會成為朝鮮的靠山,如果朝鮮受到攻擊的話,蘇聯會果斷的出手相助。

過去,朝鮮之所以在中蘇之間猶豫不決,就是擔心,自己一旦站隊一方,會受到另一方的攻擊。

而現在,得到蘇聯的承諾,金日成卻突然無所畏懼了。

他認為,中國縱然再強大,也不敢和蘇聯動手。

所以,雖然,此時朝鮮還沒有明確表態,但他們心中的天平早已經徹底倒向了蘇聯。

中國方面察覺到了蘇聯的陰謀,所以,及時的給予了朝鮮勸告。

蘇聯的糖衣炮彈固然誘人,可說到底,朝鮮不過是蘇聯龐大計劃之中的一個牽線木偶。

蘇聯嘴上說的再好聽,也不可能為朝鮮付出太多。

假如將來,發生了什麼根本性的利益衝突,危及到蘇聯自身安全的時候,蘇聯是會毫不猶豫的將朝鮮拋出去的。

到那個時候,被榨乾利用價值的朝鮮什麼都得不到,反而會使自己陷入國際孤立。

因為一時的小恩小惠,而危及自己將來的發展,這完全是得不償失。

中國對朝鮮的勸告絕非危言聳聽,而是多年與蘇聯交往得出的結論。

一個國家只要沾染上了霸權,就絕不可能真心的去幫助另一個國家。

仗勢欺人

可金日成卻已經被蒙蔽了雙眼,他只看到蘇聯強大,中國弱小,所以,選擇依附強者。

而且,金日成也有自己的打算,他也想讓朝鮮成為亞洲的強國,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實現朝鮮南北的統一。

過去,朝鮮就統一之事向中國求援,但中國分析了國際局勢之後,認為朝鮮半島南部,也就是韓國,早已經被美國滲透,成為了美國設置在亞洲的前哨站。

所以,朝鮮一旦想要統一,美國就一定會出手,過去的抗美援朝戰爭,就是由此而起。

現在,朝鮮好不容易獲得一個安定的環境,應該大力的發展經濟,使自己先強大起來。

而不是立足未穩,就又去打一場不切實際的仗。

上一次抗美援朝,朝鮮是在中國的幫助下贏得了戰爭,但再來一次,戰爭的結果依舊未知。

但中國誠懇的分析,卻得不到朝鮮的贊同。

金日成反而武斷的認為,過去無法實現南北統一,是因為援助朝鮮的中國兵力不足。

現在,有了蘇聯的幫助,南北統一指日可待。

就在這種種因素的推動下,朝鮮終於徹底倒向了蘇聯。

朝鮮和蘇聯之間簽訂了多個條約,約定了此後雙方互惠互利,同時,在軍事上提供援助。

中國這箇舊日的朋友則被遺忘了。

為了討好蘇聯,朝鮮甚至抹去了許多關於抗美援朝戰爭的記載。

同時,他們配合蘇聯,開始在亞洲進行一系列的軍事行動,企圖染指中國的邊境。

這一切,讓中朝之間的友誼迅速的走向破裂。

兩國在邊境線上互相喊話攻擊,雙方百姓甚至時不時的在邊境產生衝突。

唯一的贏家只有蘇聯,經過多年的籌謀,他們終於成功的瓦解了中朝兩國。

在這段日子裡,朝鮮變得越來越膨脹,他們認為,自己距離強國只有一步之遙了。

所以,他們在軍事上也就愈發的大膽。

朝鮮的變化,讓很多人心情焦慮,萬一有一天,朝鮮和蘇聯真的聯手對付我國,我們該怎麼辦?

但毛主席卻一直保持著樂觀的心態,因為,他看得出來,蘇聯和朝鮮之間的聯盟是脆弱的。

聯手對我國造成威脅,只不過是他們的妄想。

毛主席的推斷,在1969年得到了證明。

這一年的三月,中蘇雙方在珍寶島爆發了戰爭,而蘇聯並沒有占到便宜。

這讓蘇聯政府陷入了憤怒,打算採取更強力的手段,來迫使中國妥協。

於是,朝鮮依照蘇聯的指示,開始大量的往邊境增兵。

但是,朝鮮雖然聽從指示,心裡卻並不是完全樂意。

原因在於,蘇聯與中國對抗,尚且在珍寶島吃了虧。

他們做不到的事情,要朝鮮來做,豈不是讓朝鮮白白送死嗎?

危機解除

畢竟,說到底,朝鮮對於蘇聯的忠誠是極其有限的,依附蘇聯為的是獲取更大的利益。

過去,在軍事上,他們也是一直跟在蘇聯屁股後面,耀武揚威的。

現在,蘇聯在軍事上沒有下一步的大動作,朝鮮卻有極大可能與中國爆發戰爭。

朝鮮擔心賠了夫人又折兵,所以,在出兵之後,就立刻向蘇聯求援。

按照朝鮮的想法,蘇聯和朝鮮之間有約定在先,現在,朝鮮已經出兵出力了,蘇聯就該積極地和朝鮮配合。

但蘇聯的表現卻十分消極,他們並沒有增兵,反倒是有了從珍寶島撤兵的意思,這讓金日成大感失望。

之所以出現這種變化,也離不開毛主席在背後的籌謀。

從戰爭一開始,毛主席就定下了基調,我們要在珍寶島大力的打擊蘇聯,但同時,我們要對朝鮮展現出友好。

因為,朝鮮並非無藥可救,他們在這場戰爭中是個無關緊要的配角。

正所謂,擒賊先擒王,只要蘇聯敗落,朝鮮就沒有膽子和我們硬碰硬。

而且,我們把蘇聯趕走,也可以讓朝鮮看清蘇聯的真面目。

讓他們明白,在關鍵時刻,蘇聯是不會救他們的。

可以說,毛主席把蘇聯和朝鮮兩個國家的打算,都摸得很透徹。

所以,在珍寶島戰役爆發之後,蘇聯和朝鮮之間的關係,出現了明顯的裂痕。

這時,一個新的機會出現了,那就是中美之間關係的變化。

隨著蘇聯的崛起,中美之間有了合作的可能,雙方都彼此傳遞了友好的信號。

毛主席認為,從戰略上,我們應該利用美蘇之間的矛盾,來打開中國的外交局面。

蘇聯這邊,則進一步挑唆朝鮮,讓朝鮮徹底斷絕和中國之間的往來。

但朝鮮卻不像從前那樣好騙了,因為,朝鮮折騰了好幾年之後,突然意識到,自己聽從蘇聯的計策與中國對抗,但卻並沒有幫助自己實現南北統一的大業。

相反,美國在感受到亞洲的壓力之後,也大大增加了對韓國的軍事援助,使得朝鮮南北之間的關係進一步惡化,朝鮮自己,反倒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

而此前的事件又充分表明,蘇聯這個盟友靠不住。

朝鮮此刻終於認識到,蘇聯是在一步步的將朝鮮推向絕路。

更糟的是,由於五月朝鮮擊落了美軍的一架偵察機,所以,美國方面立刻對朝鮮發出戰爭警告。

蘇聯不想為此和美國大動干戈,因此,依舊沒有表態。

又一次陷入戰爭危機的朝鮮,已經不敢再輕易的相信蘇聯。

所以,只能重新把希望寄托在中國身上。

朝鮮的心情,也完全在毛主席的預料之中。

沒多久,毛主席、周總理就向朝鮮發去了外交請求,希望朝鮮和中國能夠重新的進行平等對話。

金日成求之不得,立即派出了特使前往中國。

毛主席則親自接見了朝鮮特使,並提出,中朝兩國,本就是親密無間的友好鄰邦。

儘管,過去中朝關係產生過一些變化,但從今往後,中國依然願意做朝鮮堅實的後盾。

1970年10月,金日成親自來到中國,並和新中國政府簽訂了一系列的友好協約。

,雙方之間這一舉動,也宣布兩國之間的關係,從敵對再次走向友好。

邊境線上的危機,也就這樣悄無聲息的化解掉了。

參考資料:

沈志華《俄羅斯解密檔案選編》

朱克川《金日成與朝鮮》

本文由「文史風雲」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ed4da275e21bd94bda69b3d0a0535fc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