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終結寡頭多霸氣?2003年寡頭與普京權力角逐,隨即被送進監獄

2024-10-09     文史風雲

閱讀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普京初掌政權時,寡頭勢力已極為囂張。

他們不僅在經濟界興風作浪,在政治舞台亦蠢蠢欲動。

更有甚者,竟直接公開挑釁普京。

普京也毫不手軟,不僅當面回懟,八個月後就將其送進了監獄。

那麼,當年究竟發生了什麼?

猖獗的寡頭勢力

俄羅斯寡頭的問題,可追溯至葉爾欽執政時期。

葉爾欽成為總統,多虧這些寡頭們在競選緊要關頭的鼎力相助。

因此每遇國家政治決策及重大人事變動,葉爾欽必先與寡頭們磋商。

這一做法,讓寡頭們得以憑藉強大的資本實力,慢慢滲入政治決策的核心層。

葉爾欽

彼時,俄羅斯的七大寡頭不僅牢牢控制著俄羅斯的經濟命脈,還深度影響著政治格局。

其影響力幾乎滲透至政治、經濟,以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正如俄羅斯前總理普里馬科夫所指出的:寡頭操控的政治經濟是野蠻資本主義的縮影,嚴重損害社會公正,破壞社會秩序。

待普京上任時,俄羅斯的寡頭勢力已猖獗到極點,對政權穩定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霍多爾科夫斯基,是七大寡頭中的一位。

他是蘇聯解體後,私有化浪潮中湧現的「新俄羅斯人」代表。

他出生於莫斯科的一個平凡家庭,1987年創建了「梅納捷普」集團。

霍多爾科夫斯基表現出了很強的組織能力,也敢於冒險,捕捉機遇。

他初期的商業活動,主要是販賣假酒、易貨交易以及假冒名牌商品的倒賣等。

1988年,他與大學時的夥伴,聯手創辦了「科學技術進步商業革新銀行」。

該銀行於1991年5月,正式註冊為「梅納捷普國際銀行聯合體」。

霍多爾科夫斯基

在蘇聯官方開放政策的第一時間,霍多爾科夫斯基便對梅納捷普進行了股份制改革。

他成功推動梅納捷普上市,吸引了全社會的股份認購。

1995年,尤科斯石油公司進行了公開拍賣。

霍多爾科夫斯基旗下的梅納捷普銀行,以3.5億美元的優惠價格,成功收購了尤科斯78%的股份。

次年4月,他卸任銀行行長一職,轉而擔任尤科斯石油工業集團公司的總裁。

在霍多爾科夫斯基的精心管理下,尤科斯公司迅速壯大。

到了1997年,其市值已激增至90億美元。

從那時起,霍多爾科夫斯基開始逐步撤出其他領域,將重心放在石油業務上。

2003年10月6日,尤科斯與西伯利亞石油公司合併,總資產攀升至450億美元。

尤科斯一躍成為全球探明儲量達194億桶的石油公司,其規模遠超著名的埃克森公司。

可以說,霍多爾科夫斯基在一定程度上,把握著俄羅斯的經濟命脈。

1996年總統選舉前後,為確保連任,金融寡頭們利用手中媒體資源,大力修復葉爾欽形象。

葉爾欽

他們投入巨資助葉爾欽成功連任,而葉爾欽也給予他們豐厚的政治回報。

寡頭們因此掌握著巨大政治權力,直接或間接參與政府各層決策。

作為七大寡頭之首、俄羅斯首富的霍多爾科夫斯基,甚至在公開場合放話:「俄羅斯的未來,我說了算!」

普京與寡頭的對抗

這些經濟巨頭,憑藉其龐大的財力基礎,控制著國家經濟。

同時,他們還操縱媒體,影響政治決策,逐步滲透至國家權力結構的頂層。

十年來,寡頭已成為俄羅斯社會動盪不安、經濟持續低迷的深層原因之一。

因此,普京在執政之初便明確表態,堅決與寡頭保持距離,實現權力的去寡頭化。

面對普京政府堅決的反寡頭立場,這些經濟巨頭自然不會輕易屈服。

他們利用其經濟實力,在國內外市場發動了強烈的反擊。

自2000年起,寡頭們便操縱輿論,大肆攻擊普京政府。

同年5月,寡頭別列佐夫斯基公開發表了一封致普京總統的信函。

他在信中抨擊普京,稱他的舉措是在瓦解這個由精英構成的社會。

8月,普京對部分寡頭的不實指控進行了嚴厲駁斥。

他直指這些寡頭在私有化浪潮中,利用法律漏洞牟取利益。

他們以不正當的手段,低價攫取了本屬於全體俄羅斯人民的資源。

他們操控輿論風向,製造社會動盪、擾亂民心。

他們向政府施壓,目的就是要實現其不可告人的目的——逃避稅收、非法侵吞國有資產、逃避法律制裁。

普京強調,這種行徑是赤裸裸的訛詐,絕不會得逞。

他警告說,必須高度警惕那些為了一己私利,不惜製造混亂的寡頭勢力。

在講話中,普京直接點名了別列佐夫斯基與古辛斯基兩位寡頭,直指他們是俄羅斯政治經濟衰退背後的主要推手。

9月,別列佐夫斯基遠赴海外,在華盛頓國際新聞俱樂部「告洋狀」。

他對普京的執政理念與政策,提出了強烈質疑,並列舉了四點:

首先,指責普京政府發動車臣軍事行動,引發了不必要的衝突與戰火;
其次,批評其推動的國家體制變革,認為此舉動擾亂了國家秩序,有損國家穩定;
再者,抨擊普京與國內政治經濟界精英的對立態度,指責其推行獨裁式的政治管理;
最後,他還聲稱普京政府對民營新聞媒體空間的壓縮,認為這嚴重阻礙了新聞自由的實現。

別列佐夫斯基在演講中,完全將自己塑造成了專制制度下的受害者,並呼籲美國政府能夠給予支持,維護俄羅斯的民主進程。

然而普京對付這些寡頭,既有策略又毫不手軟,敢和他們硬碰硬。

初掌總統大權時,普京就果斷切斷了寡頭與政府間的利益紐帶。

當時,俄羅斯總統顧問是葉爾欽的女兒塔季揚娜,她與寡頭關係密切,深陷腐敗問題。

普京上台後,就立刻解除了她的職務,使其逐漸淡出政治舞台。

2000年5月,俄羅斯聯邦安全局以非法竊聽為由,對寡頭古辛斯基旗下的「橋」公司進行了突擊搜查。

6月中旬,檢察院以涉嫌巨額國家財產侵占為由,對古辛斯基實施了逮捕。

雖數日後獲釋,但此舉無疑是對寡頭勢力的一次強烈警告。

古辛斯基被捕,成為了打擊寡頭勢力行動的前奏。

緊接著,俄羅斯總檢察院與聯邦稅務警察部門聯手,向波塔寧、伏爾加汽車廠總經理卡丹尼科夫等寡頭提出訴訟。

指控他們侵吞國家資產、逃稅漏稅等違法行為。

古辛斯基被捕後,國內外部分政治力量與媒體,對俄羅斯政府施加了壓力。

這一事件也促使其他寡頭共同發聲,譴責逮捕行為,聲援古辛斯基。

古辛斯基則利用這一契機,將案件上訴至俄羅斯法院,並尋求美國國會的外部干預。

柯林頓訪問俄羅斯時,特意訪問了「橋」公司旗下的「莫斯科回聲」電台。

通過答記者問的方式,強調人權與新聞自由,以示對古辛斯基的聲援。

2000年8月,由寡頭控制的媒體群起而攻之,矛頭直指普京。

然而,面對這樣的輿論攻勢,普京仍然是立場堅定,手段凌厲。

這些寡頭也只能暫時退避,低調行事。

把警告當作耳旁風

普京與寡頭間的較量,長期處於一種微妙的平衡之中。

普京意在削弱寡頭對政治的滲透,但實際操作中難以徹底隔絕;

而寡頭們想要得到葉爾欽時期的權勢地位,同樣是不可能實現的。

在這種背景下,雙方都各退了一步:普京允許寡頭群體在特定條件下、以有限的方式參與政治活動。

但前提是,他們必須保持對總統的忠誠,不得損害總統權威及國家政權的穩定。

普京上台伊始,便明確表達了將財閥與權力體系分離的態度,制定了「遊戲規則」:通過寡頭們的自我約束,換取政府對其過往行為的寬容處理。

也就是說,2000年之前的經濟行為,政府不再追究。

但未來若有人違反規則,必將面臨嚴厲的懲罰。

然而對這些寡頭來說,金錢與權力本就是無法分割的。

不少寡頭集團成員,本就身居高位。

他們利用行政資源的便利,非法侵占社會巨額財富。

隨後又通過財富的力量,反向擴大其政治影響力。

這已經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面對普京政府針對寡頭勢力的系列強硬整治措施,這些既得利益集團自然不會輕易就範。

別列佐夫斯基直言不諱,聲稱「俄羅斯的大資本家就是要同政治家搞在一起」。

而尤科斯石油公司總裁穆拉維約夫,也表達了類似觀點:「俄羅斯企業家應該成為有政治影響力的人物!」

2003年2月的一場會議中,七大寡頭之首的霍多爾科夫斯基又向普京發難。

他自恃手握俄羅斯石油產業的命脈,認為普京拿他沒有辦法。

於是,在眾多媒體的鏡頭下,他播放精心準備的PPT,直指普京政府的腐敗問題及其對國家的消極影響,企圖以此施壓。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公開質疑與挑釁,普京以一貫的從容姿態,微笑著回應道:「有些企業,比如尤科斯,坐擁龐大的資金儲備。但問題的是,這些資金的來源是否都經得起追溯呢?」

類似的言論,普京不止一次表達過。

「庫爾斯克號」核潛艇遇難事故發生後,普京就曾公開指責寡頭們對政府的汙衊:「要警惕那些想藉此製造事端,撈取政治資本、謀取集團利益的人。我奉勸那些人最好還是先去把自己在法國或西班牙地中海沿岸買的宮殿賣掉。我要他們回答我,為什麼他們買的不動產要用假名字或用某個公司的名義呢?我倒想問一問,他們的錢是從哪裡來的?」

這已經是非常明顯的警告。

可「利令智昏」的寡頭們仍然不肯收手,將普京的幾次警告當作了耳邊風。

挑戰普京的「遊戲規則」

隨著2003年末至2004年初,俄羅斯議會及總統選舉的日益臨近,國家步入了大選前的敏感階段。

在此背景下,霍多爾科夫斯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他有意在2007年結束商界生涯,轉而投身政治領域。

普京在2003年5月的《國情咨文》中提出:「可根據國家杜馬選舉結果,建立以議會多數派為依託的政府!」

霍多爾科夫斯基抓住這個機會,頻繁發聲表達政治觀點。

同時採取實際行動,給自己未來從政鋪路。

首先,他秘密資助國家杜馬中的反對派,包括左翼的俄共、右翼的力量聯盟以及亞博盧集團。

以期在未來條件成熟時,通過「合法」途徑被杜馬推舉為總理,與普京展開權力角逐。

其次,他幕後策劃,鼓勵俄共與亞博盧集團等勢力,在杜馬發起對政府的不信任動議。

最後,他精心布局,意圖將尤科斯集團的高層力量,滲透進杜馬的決策核心。

霍多爾科夫斯基的這些行動,背後意圖非常明顯:

一方面,他期望通過這些黨派的立法支持,來維護尤科斯石油公司的利益;

另一方面,則是為他未來步入政壇鋪設基石。

然而,他的這些舉動,無疑是在挑戰普京的「遊戲規則」。

7月2日,霍多爾科夫斯基的助手、尤科斯石油公司的關鍵股東列別捷夫,因1994年涉嫌非法處置國營公司股票而被警方拘捕。

隨後,俄總檢察院對霍多爾科夫斯基掌舵的尤科斯石油公司展開調查,指控其涉及逃稅與資產轉移等嚴重財務違規行為。

7月4日,霍多爾科夫斯基本人被總檢察院傳喚,接受司法審查。

僅一周後,俄武裝警察就突擊搜查了尤科斯公司總部,調取了大量檔案文件。

10月,尤科斯莫斯科分公司總裁沙赫諾夫斯基,又因巨額逃稅指控被檢方盯上。

面對重重壓力,霍多爾科夫斯基選擇離開莫斯科,前往南方各地進行巡迴辯護。

他每到一處便積極與地方官員會面,廣泛接觸媒體,力求獲得地方政界與商界的聲援。

然而,他的每一步行動都在政府的嚴密監控之下。

最終,霍多爾科夫斯基在新西伯利亞落網。

10月25日,總檢察院正式對他提起刑事訴訟。

詳細列舉了包括偷稅、詐騙等六項罪名,起訴書長達50頁。

霍多爾科夫斯基最終因侵吞國有資產、欺詐行為、公然藐視法庭裁決及稅務欺詐四項指控,被判入獄八年。

同時,其旗下尤科斯石油公司也因累積高達270億美元的未繳稅款,而遭強制拍賣。

參考文獻

農雪梅《俄羅斯政權與寡頭關係的演變》

狄長海《俄前首富的跌宕風雲路》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8f8c25d455492a9906b73c3e10ead9f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