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攝大涼山丨尋訪南絲之路

2023-09-29     中國國家地理

原標題:行攝大涼山丨尋訪南絲之路

行攝大涼山丨尋訪南絲之路

遠在4000多年前,四川盆地就存在著幾條從南方通向今緬甸、印度地區的通道,現代史學家將其稱為——「南方絲綢之路」。

中國國家地理最美尋攝團,尋訪南方絲綢之路(藏彝走廊)川西涼山路段,體驗一場鐫刻在古道上的滄桑歷史之旅。南絲之路可細分為東西兩線,這次的行程部分還原了其中的西線,由北向南,線路途經涼山州內甘洛-越西-喜德-冕寧-西昌-德昌-會理七大縣市。攝影/杜躍進

南絲路從這裡開啟了涼山的征程——上圖為甘洛境內的靈關道。唐代時,因川西節度使韋皋為通好南昭,在清溪峽內設置清溪關,故靈關道在唐代又稱清溪道。攝影/謝罡

進入有「涼山北大門」之稱的甘洛縣海棠古鎮,這裡位於小相嶺山麓,是南方絲綢之路進入涼山的第一重鎮。厚重的城磚,堅實的城門洞,依稀可見當年金城湯池的雄姿,漢彝文化也在這裡美好融合。攝影/才華燁

千佛寺位於海棠古鎮最高處,寺院內有一通立於清同治九年(1870年)的石碑,石碑上刻有「漢夷」兩字。民族學家解釋,石碑的碑文表達了「國家統一,民族和睦相處」之意。攝影/杜躍進

在越西縣,赫然看到「零(靈)關」字跡,它鐫刻於民國時期,卻是古道上唯一留下「零(靈)關道」大名的遺蹟。攝影/謝罡

越西縣文昌殿,重檐歇山式建築氣勢磅礴。攝影/姜曦

越西中所鎮陶家營村土碉樓,它設計巧妙,易守難攻,成為古時候保護驛站的有力堡壘。攝影/才華燁

在越西中所鎮,源自金馬山山腹中汩汩流淌的地下河,形成一汪清澈碧綠的清泉,名為「水觀音」,這裡是越西縣文昌故里國家4A級旅遊景區的核心區。攝影/ 劉繼章

來到越西縣東南部的普雄,這裡原本只是四川大山深處一個不起眼的小鎮,正是成昆鐵路通車為其帶來了機遇。攝影/杜躍進

1964年,在全國三線建設的熱潮中,西南鐵路建設迎來一次大高潮。川黔、貴昆、湘黔、成昆、湘渝五條鐵路幹線相繼開工,前前後後有30萬人參與修建。到1970年成昆線正式通車,地勢崎嶇的橫斷山區,終於迎來一條大的鐵路通道。

2022年12月,新成昆鐵路越西站正式建成通車。此後,越西到西昌只要0.5小時,到成都2.5小時。

進入喜德縣,但見登相營古堡與附近的冕山營如同一對兄弟古堡,傳說諸葛亮再次登高檢視軍情,故名。不過如今的登相營設於明代。攝影/姜曦

在喜德縣、冕寧縣與越西縣的交界處,登高欣賞將自然奇景與人文古蹟一同擁入懷中的小相嶺之美,花叢與海子相映成趣,南麓花期為5、6月,北麓花期為7、8月。攝影/胡小平

出了喜德,來到涼山唯一的革命老區縣冕寧,「萬里長征」一詞便首次在這裡提出。

提到冕寧,很多人都會想到「彝海結盟」,1935年,紅軍長征過冕寧,紅軍先遣隊司令劉伯承與彝族果基支首領小葉丹在彝海邊歃血為盟,結為兄弟,使紅軍順利通過彝區,這段民族團結佳話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冕寧縣城以北40公里的羊坪山上有片「彝海」,身臨高山淡水湖泊,仿佛置身「世外秘境」。攝影/蔣志康

冶勒湖位於冕寧縣冶勒鄉,是一座海拔2600餘米的高原湖泊。湖水清澈見底,山間的風吹皺一池清波,這裡遊客罕至,保持著原初的恬然寧靜。攝影/@阿鑫

到達西昌邛海,駐足湖畔,泛舟湖裡,近水遠山皆融於天際。邛海形成於180萬年前,因「邛都夷」在沿岸繁衍生息而得名,是四川第二大淡水湖,魚類資源豐富,其中邛海白魚、邛海鯉為邛海特有種。攝影/李小平

涼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是西昌市,這裡同時也是攀西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西昌市是一座兼具歷史感與現代感的地級市。明代初在西昌置建昌衛,為建昌衛衛署、四川行都指揮使司治所。

西昌市的新地標——唐園,因保存著1300多年前唐代嶲州城的一段古城牆遺址而得名。攝影/胡小平

建昌古城,是西昌歷史的縮影,它建於明洪武二十年,城內街道迄今仍保持著明代的格局,基本未變。入夜時分,走在古城之中,恍惚有一種穿越時光之感。上圖為建昌古城安定門復原建造後的景象。攝影/胡小平

來到茶馬古道上的要衝——德昌縣,魁星閣赫然聳立,它始建於清朝道光年間。其面南門洞上方橫匾鐫刻著「北達京畿」, 面北門洞相對位置鐫刻著「南通蒙詔」,八個大字寄託了當地百姓對連接內地與邊陲、融合中樞與地方的美好嚮往。攝影/杜躍進

旅程逐漸接近尾聲,到達素有「川滇鎖鑰」之稱的會理古城,重溫當年南絲路商貿重鎮的繁華之景。會理位於川滇兩省交界地帶,素來商貿繁榮。如今的會理古城不僅古風依舊,還增添了新的煙火氣。攝影/李小平

到達會理時正趕上石榴豐收。涼山州會理市被譽為「中國石榴之鄉」,目前,全市種植石榴面積高達40萬畝,年產量穩定在75萬噸。攝影/杜躍進

而當地人們也喜歡用石榴來比喻民族團結與融合,石榴豐收圖也契合了我們一路所見涼山人借南方絲路和茶馬古道發展文旅產業,招攬天下客的古道熱腸。

滑動看涼山州「尋訪南絲之路」採風團圖片

原稿來源:《祖國》雜誌《涼山之路》-杜躍進

中國攝影報活動《發現涼山:尋訪南絲之路》-劉繼章

部分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地理》涼山州特刊

中國國家地理視頻號

發現大美涼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ecfa8abc4fc301eaf5db1fe57f90726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