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以家人之名》大火。
豆瓣評分8.5,是國內很少有的親情劇題材,有人甚至評價它為下一個《請回答1988》。
才播到12集,我就看哭了10次。直觀的故事比書本上的育兒道理要震撼得多。
這部劇主要是講兩個家庭的變故之後,兩個爸爸在一起搭夥養三個孩子的故事。
李海潮是一個單親爸爸,有一個可愛的女兒李尖尖,開著一家小麵館,父女倆過著簡單快活的生活。
凌和平因為工作調動,帶著妻兒搬了家,和李海潮父女倆成了鄰居。妻子自從女兒意外死亡後,每天活在自責和愧疚中,非常抑鬱,不僅每天和凌和平吵架摔碗,還牽連到兒子凌霄身上。
後來,妻子選擇了拋下凌霄,離婚。
賀子秋媽媽是經人介紹給李尖尖爸爸的相親對象,結果,不僅沒湊成一對,反而把子秋丟給李尖尖爸爸照顧,借了一筆錢後,人間蒸發了一般,失蹤了。
李海潮將賀子秋送到鄉下的外婆家,可再次見到賀子秋時,看到他輟學在家,渾身是泥,背著籮筐在打豬草。李海潮又驚又心疼,決定把子秋帶回城裡,當成自己的孩子撫養。
凌霄在父母離異後,因為爸爸工作忙碌,也是經常在李尖尖家蹭飯。
由此,兩個孩子爸達成了協議,一起搭夥過日子,將這三個孩子撫養成人。
電視劇很溫暖,但當媽的看裡面的幾個孩子,還是忍不住心疼,尤其是第三個。
賀子秋
懂事得讓人心疼的孩子
賀子秋第一次出現,是跟著媽媽一起和李尖尖的爸爸相親。他怯怯地站在媽媽身後,任憑李尖尖拿手槍滋他,也不會有任何的反抗。
看到尖尖生氣,下意識地卑微認錯:「我不該拿妹妹的玩具。」
以為媽媽和李海潮「結婚」了,一直沒爸的他脆生生地喊出了「爸」;
不被李尖尖待見,行李箱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尖尖推到台階下,他只是默默地拉回來。
媽媽不辭而別,他深知自己寄人籬下,便很懂事,主動幫李爸做家務,半夜裡,躲在衛生間裡洗衣服;
一有時間,便去店裡幫忙摘菜、擦桌子。在飯桌上,他只吃蔬菜不吃肉,還謊稱自己不喜歡吃肉。
他這樣懂事,只是為了讓李爸喜歡,不被「送走」、「拋棄」。
但饒是這樣,還有街坊鄰居開玩笑地逗他:「子秋,你不懂事的話,你爸就把你送走了。」
壓抑自己的需求,子秋活成了一個「討好型人格」的孩子。
他極度敏感,小心翼翼害怕得罪人。在這個家裡,他是不惜一切代價顧及別人的感受,而恰恰是忽略了自己。
後來選擇和親生爸爸出國,也是為了李爸考慮。
蔣方舟和馬東對於討好型人格下過一句評語:「愧疚是最大的負能量,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
太過懂事的孩子,就像蝸牛背著一個重重的殼,不敢笑、不敢任性、不敢發脾氣,沒有自己,只有他人。他過得這麼累,卻是由最親的父母造成的。
凌霄
父母爭吵下的犧牲品
自從凌霄妹妹吃了核桃意外死亡後,他們家就變了,沒有一天消停過。
在一起吃飯,媽媽也要埋怨爸爸工作忙,不顧家,問他是不是看見自己就煩?
父母經常在飯桌上吵架,從來不會避諱他。經常是當著他的面,就各種奚落,其實就是往孩子的心上戳啊,他心裡一定害怕、自責極了。
再後來,爸媽一爭吵,他就躲在門外面,坐在樓道里看書。
當父母爭吵結束,凌霄還主動收拾家裡的殘局,像一個小大人一樣,不聲不響地清理地板上的玻璃渣。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曾說:「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通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被父母爭吵碾壓成炮灰的凌霄,變得膽小自卑,長成了一個迴避型人格的人。
面對李尖尖的主動示好,他只覺得她吵,給自己豎起一道厚厚的牆。
他不會表達自己的感情,被小區里其他小朋友欺負,李尖尖幫了他,他一句「謝謝」都說不出口,只是默不吭聲地送上了碘酒和棉棒。
他極度缺乏安全感,甚至把妹妹的死以及父爸媽的爭吵,都歸咎於為自己的錯,把自己定位成「有罪的孩子」,不配擁有父母的疼愛和照顧。
肚子餓了不會喊媽媽給自己做飯,吃開水泡麵,還謊稱自己喜歡吃泡麵。
上了高中後,他對李尖尖的同學齊明月說:「你不要輕易地因為別人的一句話,而去否定自己。」這何嘗不是在說自己呢?
董靖在《奇葩說》里說:「當一對夫妻劍撥弩張,兩軍對壘的時候,孩子夾在中間,只能當炮灰。」
媽媽控制不了自己的壞情緒,最後孩子成為了一個看不出情緒的人。
經歷了那麼多年,凌霄才慢慢將自己治癒。面對媽媽的離去又歸來,他輕描淡寫地概括當年媽媽的拋棄:「她不是拋下了我,只是拋下了過去。」
齊明月
那個被否定和控制的孩子
齊明月是班長,成績名列前茅。生活在一個不缺零花錢的家庭,但是,她並不幸福,因為她有一個控制和不認可她的媽媽。
成績要是掉下了班級前5,她就慘了,那種低氣壓的氛圍讓她覺得「我媽還不如打我呢。」
交朋友也處處被干涉,要她去結交班級第一的雅捷:
千叮萬囑她不要老跟李尖尖鬼混在一起,但聽到人家哥哥全年級第一時,眼睛馬上亮了;
甚至還把自己沒有完成的律師願望強加到齊明月身上;
在商場,她只是看了一眼白色的衣服,便被媽媽懟:「不愛乾淨還愛穿白色,以後你自己洗,想穿什麼穿什麼。」
她訕訕地不說話,去看了一件黑色的衣服,結果又被媽媽說:「黑色不適合你,要多穿點鮮亮的。」
後來,媽媽讓服務員拿了一件粉色,問她喜歡不喜歡,她低聲說:「還行吧。」
她這個明哲保身的答案,也沒有得到媽媽的認可,埋怨她沒有任何的主見。
齊明月媽媽請李尖尖和她的哥哥們吃飯,把點菜的權利交給了齊明月。但當齊明月說出菜名,又被媽媽懟「只會點這三樣」。
隔著螢幕都心疼那個在媽媽面前手足無措的齊明月。
只有被父母認可和信任的孩子,才會自信,獨立,有自己的見解。而不停地被打壓和否定,他們只會懷疑自己的能力,認為自己真的什麼都做不好。
明明是賀子秋對自己發脾氣,可齊明月認為這是自己的錯,覺得自己做什麼都做不好,做什麼都是錯。這一份不自信,當然是和她媽媽的否定教育分不開。
而媽媽越控制,效果就越好嗎?並不會,齊明月學會了頂嘴,甚至學會了說謊。
明明是跟李尖尖去看同學打籃球了,卻說跟班級第一學習了,還要了100塊。
李尖尖、凌霄、子秋可以說都是不完整家庭長大的孩子,但好在有李爸給他們提供溫暖的環境,有快樂成長的10年,而齊明月雖然在一個看似正常的家庭長大,但又哪裡有他們幾個快樂?
她活得像媽媽手中的提線木偶,沒有「我想」,都是「我媽想」,沒有業餘活動,有的只是作業、補習班和排名。
被控制長大的孩子,總有失控的時候,也總有飛不高不願飛的那一天。就像一個短片說的:「你剪斷了我的翅膀,卻怪我不會飛翔。」
李尖尖作為本部劇的搞笑擔當,沒心沒肺,開心時笑,難過時哭,完全是因為她有一個超級好的老爸。
看到小區里的大孩子欺負凌霄,尖尖和子秋一起上去打架。
事後,鵬鵬家長找上門興師問罪,爸爸第一時間保護她。先是談笑著說尖尖和子秋也傷到了,然後說鵬鵬是大孩子,是不是要保護小區的弟弟妹妹?接著,再順勢請他們來麵館免費吃面。等別人走了,再溫柔地教育尖尖。
這一套教科書式的操作,不僅讓兩邊的孩子都得到安慰,大人也不追究了,還化解了矛盾,避免以後孩子再被欺負,實在是高啊。
李尖尖明明是班級里的「常年倒數老二」,她卻樂觀地說自己「成績很穩定」。
喜歡畫畫,爸爸就給她報繪畫班。關於未來,他只有一句「沒有想那麼遠」。當她「不務正業」的木雕作品獲了獎,為了鼓勵她,麵館推出了「八折吃面」的活動。
李尖尖之所以有這種「莫名其妙的樂觀」,完全是李爸營造出的寬鬆有愛的家庭氛圍渲染出來的呀。
不逼迫孩子,順應孩子的天賦,而且非常關心孩子,對孩子的一切都體察入微。
凌霄的親媽找來了,他知道,凌霄整夜整夜地失眠。
子秋的二姨反覆地叮囑子秋一定要孝敬爸爸、在家裡要勤快的時候,他借著醉酒說到:是自己特別珍惜兩個兒子,我自己捧在手心上,捨不得打捨不得罵,但現在就是有人來提醒我不是親爹……
把孩子的心理負擔轉嫁到自己身上,多暖啊。
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子秋、凌霄才慢慢修復了童年的創傷。
心理學大師榮格說:父母對孩子最不好的影響,莫過於讓孩子覺得他們沒有好好過日子。
好好的生活,是父母給予孩子成長路上最好的土壤,有愛有溫度的家庭,才能開出一朵向陽生長的花兒。
有邊界但不限制,有引導但求順應,願每個家庭都有一個李海潮式的爸媽,每個孩子都能在家裡感受到太陽。
《以家人之名》真的太好看了,我身邊123456個媽媽都在看,我感覺看這幾個人的故事,比我講一籮筐育兒道理直觀多了。
李爸爸的教育方式真的特別暖,尖尖想念媽媽了,就說媽媽去海上當仙女了,最後變為父女倆的調笑模仿秀;子秋被鄰居逗「不聽話就要被爸爸送走」,李爸不惜得罪客人,警告她們說:「孩子會往心裡去的。」還立馬安慰小子秋。
我也希望,自己能盡全力,像李爸爸一樣,成為孩子成長過程里的一道光,成為他們最溫暖的依靠。
媽媽們,你們最心疼哪個孩子?
你好,我是李點點,旅居德國的育兒漫畫師!3歲女兒番茄、7歲兒子土豆的麻麻,這裡有德式育兒乾貨、掏心窩子的育兒感悟,以及幽默的婚姻婆媳吐槽。
我想通過文字和漫畫,讓大家在家長里短里得到一點有價值的東西。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我,我們一起經營幸福家庭。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ecEnAXQBURTf-Dn5RL1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