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幸知在線創始人&CEO 潘幸知
在頭條上看到這樣一個問題:婚姻是社會需求產物,愛情是個人意識幻想,性是生理本能。他們之間是否有一致性?不一致時,如何平衡?
因為性衝動或者性好感(相貌和談吐吸引也是性好感的一種),我們產生了愛情,萌發了想長久在一起的願望。為了個體利益最大化,我們進入了婚姻。
所以,性是愛情的初始,愛情是婚姻的基礎。婚姻是利益的保障,都是為滿足個人情感需求圓滿而生的重要路徑。
我們一生中有三個時間能讓我們自己完成圓滿。
第一個開啟我們人生圓滿的時間是童年。沒有人能有一個完美到沒有缺憾的童年,你總會得到什麼,又缺了點什麼。所謂不完美才完美。有朋友說,我沒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我媽媽只愛我弟弟,我身上背負的全是重擔,是身為女人的奉獻精神。後來她長大了,為了證明自己比男孩子要強,為了「得到媽媽的重視和愛」,拚命的努力工作。這是一個因為遺憾而成長的女性,後來她的成就遠遠的超越了弟弟,最後她也和自己與家庭和解。所以,遺憾未必是一件壞事,缺失有時候恰恰是我們成長的動機。
第二個讓我們感受圓滿的時段是戀愛時期。我們會把一切在童年少年時期沒有得到的東西,在愛情中無限放大地索得。因為在愛情中,尤其是激情期,因為荷爾蒙效應,我們會把自己或者對方寵成孩子,嗷嗷待哺。那些童年時母親或者父親沒能夠滿足我們的部分,我們都可以在愛情的激情中短暫地獲得。當然了,不是所有的需求都會持續不斷的得到滿足,激情會褪去,給予人會逐漸有了新目標,接受者也需要適時做調整,如果彼此不因激情期的褪去而做期望調整,愛情就比較難走入婚姻,或者進入婚姻後也是難以持續的。
第三個能給我們彌補「圓滿」的時期是養娃階段。心性很成熟的人會通過養育孩子,更好的了解自己成長自己,而不是成為育兒奴。心性不夠成熟的人,會把情感和婚姻中未竟之事通過養娃來徹底釋放,希望抵達圓滿。那麼,就會給孩子背負自己沒有完成的願望,來首先滿足自我的成就感。
我們都期望人生圓滿,但圓滿不是把性、愛情和婚姻三者在對方身上絕對合一。很多時候,我們是在人生不同的成長階段去滿足了自己的各種訴求,從而在期望上做了調整和改善,促成彼此更好的互動和理解。
如果一個女生,結婚後,覺得男朋友要像結婚前一樣無條件寵她一輩子,或者只要躺在床上就能引發對方衝動而滿足自己,那麼她一定是無法在婚姻中得到滿足的。婚姻就像雙人舞,我往前進一步,你往後退一步,兩個人之間不斷畫出優美的舞步。當我們遇到步伐不一致的時候,最應該做的事,是及時調整,不斷改善。這才是平衡的真諦。
另外最重要的,作為女性,我們要像體態豐富的八爪魚,我們的人生不只是「婚姻」一件事,婚姻是一個重要的抓手,但是個人價值感和成就感的來源,應該是可以多方面獲得的。